•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图片报道
更多>一、北宋太祖(赵匡胤)朝(960—976)
 
更多>二、北宋太宗(赵光义)朝(976—997)
 
更多>三、北宋真宗(赵恒)朝(998—1022)
 
更多>四、北宋仁宗(赵祯)朝(1023—1063)
 
更多>五、北宋英宗(赵曙)朝(1064—1067)
 
更多>六、北宋神宗(赵顼)朝(1068—1085)
 
更多>七、北宋哲宗(赵煦)朝(1086—1100)
 
更多>八、北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
 
更多>九、北宋钦宗(赵桓)朝(1126—1127)
 
更多>十、南宋高宗(赵构)朝(1127—1162)
 
更多>十一、南宋孝宗(赵脊)朝(1163-1189)
 
更多>十二、南宋光宗(赵惇)朝(1190—1194)
 
更多>十三、南宋宁宗(赵扩)朝(1195—1224)
 
更多>十四、南宋理宗(赵昀)朝(1225—1264)
 
更多>十五、南宋度宗(赵基)朝(1265—1274)
 
更多>十六、附录 未确定榜次登科人
 

       从宋代基本史籍、文集笔记、人物传记、方志、碑刻等大量文献资料中,终于搜集到387个徐姓登科人名录和有关资料。

      为每个登科人撰写一小传,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经历官、最高官或终任官等。小传之下,附有书证。书证通常列两条以上;如有疑窦处,则予以考证,力求无证不信,言必有据。

      每个进士都是经历拼搏登上龙门的社会精英。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军事史、教育史、文学史、社会史,他们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参考资料:

第一类是今存的宋代登科录和同年小录。

     《登科录》、《同年小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咸淳七年同年小录》、《文献通考》中所保存的《宋登科记总目》。《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太平治迹统类》,以及《宋史》中的“本纪”与“选举志”。

第三类为人物传记。

      如《通志·氏族略》、《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宋名臣言行录》五集、《宋史》列传、《两浙名贤录》、《楚纪》、《万姓统谱》、《宋史翼》、《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宋史新编》、《宋史质》等。

第四类为地方志。

      如《宋元方志丛刊》,《明天一阁方志丛刊》初编、续编及诸省《通志》等。《山东通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新安志》卷八《进士题名》

第五类为宋人文集

     《莆阳比事》、《梦粱录》、《钱塘遗事》等宋元笔记。

第六类为碑刻及出土文献资料。

      如清人所编《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两浙金石录》及近二十年来出版的《中国历代碑刻汇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台州金石录》等。

宋代年表 :

https://www.tianxiaxushi.com/zupu/258.html

方志甚至有将地方发解试合格人当作进士登第者,未收录。

第 1 行徐一飞徐一中徐一龙徐一鸣徐一锋徐十朋徐人杰徐九思徐几徐麟瑞
行数









第 2 行徐三畏徐士表徐士离徐士鲁徐士廉徐大中徐大节徐大成徐大同徐大任
第 3 行徐大亨徐大明徐大忠徐大受徐大叙徐大章徐与可徐与彝徐万徐上文
第 4 行徐千能徐久中徐之纯徐之茂徐之屏徐之惊徐子开徐子石徐子卿徐天民
第 5 行徐天启徐天庭徐天祐徐天锡徐天麒徐天骥徐天麟徐元徐元长徐元凤
第 6 行徐元吉徐元更徐元英徐元杰徐元侯徐元振徐元善徐元德徐无党徐无悔
第 7 行徐无欲徐木徐木润徐车徐少庚徐日宣徐日章徐中行徐见可徐升
第 8 行徐长卿徐仁徐仁杰徐仁恭徐介徐从龙徐公凤徐公佐徐公备徐公信
第 9 行徐公庠徐公益徐公辅徐公裕徐凤徐文徐文中徐文远徐文叔徐文虎
第 10 行徐文侃徐文卿徐文润徐方徐方夫徐斗祥徐允徐允升徐允文徐玉嘉
第 11 行徐正夫徐正彦徐正卿徐功甫徐世长徐世英徐世昌徐可用徐石徐布
第 12 行徐龙云徐龙贵徐旦徐申徐生徐仪徐用之徐处仁徐立之徐半千
第 13 行徐汉章徐必胜徐民先徐民瞻徐弁徐幼桂徐邦杰徐邦宪徐邦卿徐开
第 14 行徐扬徐权徐有开徐有孚徐存徐成大徐成可徐尧佐徐迈徐师仁
第 15 行徐师旦徐师冉徐师臣徐光大徐光远徐光实徐光弼徐光德徐当徐廷圭
第 16 行徐廷孙徐廷杰徐廷献徐伟达徐休复徐仲居徐仲南徐仲悦徐仲景徐仲儒
第 17 行徐任徐伦徐华徐华老徐自明徐向徐似道徐行中徐行可徐合
第 18 行徐众徐夙徐多文徐多逊徐壮猷徐庆余徐交徐次铎徐充徐州
第 19 行徐汝元徐汝周徐汝楚徐宅徐安世徐安民徐安国徐安道徐迅徐如龟
第 20 行徐纪徐寿徐远徐孝友徐孝宁徐孝伯徐孝忠徐孝显徐孝闻徐孝恭
第 21 行徐抑徐志行徐克仁徐材徐杓徐杞徐时中徐时升徐时动徐时昇
第 22 行徐时彦徐时举徐利用徐何徐伸徐作则徐伯忱徐伯益徐伯祥徐伯能
第 23 行徐伯琥徐伯嵩徐伯鲤徐彻徐希林徐谷徐龟年徐亨徐应子徐应升
第 24 行徐应龙徐应辰徐应林徐应和徐应祥徐冶徐阅徐灼徐沔徐沂
第 25 行徐宋英徐宏徐宏中徐良佐徐良能徐初平徐君召徐君轴徐陈力徐岳
第 26 行徐邵徐纬徐纬文徐纮徐纯徐纯夫徐纲徐纶徐武子徐武京
第 27 行徐瑜徐幸隆徐若讷徐范徐林徐枢徐栅徐杭徐杰徐奇
第 28 行徐叔川徐叔云徐叔用徐叔达徐叔伦徐叔炎徐杲徐国英徐昌之徐昌国
第 29 行徐昌图徐昌嗣徐昌燧徐昕徐明徐明叔徐易徐昂徐昉徐迪
第 30 行徐迪彝徐知柔徐季徐秉之徐秉哲徐侨徐的徐侔德徐质夫徐庚
第 31 行徐庚金徐炎午徐炎发徐注徐泌徐泳徐学古徐宗义徐宗仁徐宗斗
第 32 行徐宗礼徐宗吉徐宗孟徐宗振徐宗偃徐实托徐诩徐建常徐孟馨徐线
第 33 行徐绍徐绎徐经孙徐珏徐珍徐挺徐挺之徐均徐某徐荐
第 34 行徐荣徐荣叟徐荣祖徐南强徐柄徐棉徐咸徐轲徐号献徐显
第 35 行徐昱徐昭徐思徐思立徐思安徐思良徐思游徐晓徐钜徐适
第 36 行徐重望徐复徐俦徐俨夫徐信徐俊卿徐俊章徐衍徐度徐奕
第 37 行徐庭玉徐庠徐彦孚徐彦道徐闻诗徐总徐炳徐洪徐洵美徐恺
第 38 行徐宪徐祐徐诰徐说徐昼徐陟徐盈徐绛徐珙徐勋
第 39 行徐珣徐桦徐载中徐起徐起之徐起滨徐贽徐晋老徐晋卿徐拭
第 40 行徐桂子徐桂臣徐础徐烈徐晟徐晔徐晖徐圆老徐峻徐铎
第 41 行徐特徐积徐俯徐徕徐卿孙徐卿弼徐逢徐逢年徐逢震徐高
第 42 行徐唐徐唐臣徐唐佐徐涛徐涓徐康徐浩徐鹿卿徐章徐海
第 43 行徐商卿徐海运徐商霖徐润徐焕徐润祖徐焕之徐浚徐清徐宾王
第 44 行徐清臣徐谊徐清叟徐陵徐清卿徐通徐渐徐畴徐淮徐理
第 45 行徐渊浩徐捷徐寅亮徐彬徐密徐梦云徐谔徐梦发徐绳祖徐梦华
第 46 行徐维徐梦宏徐绶徐梦张徐琪徐梦英徐琳徐梦衍徐琦徐梦莘
第 47 行徐琛徐梦祥徐越徐梦得徐超起徐梦熊徐喆徐梅运徐揭徐梅龟
第 48 行徐喜徐梓徐彭年徐啬徐藏徐硕徐朝鼎徐辅徐森木徐虚中
第 49 行徐确徐彪徐雄徐常徐赏徐敏之徐量徐敏功徐鼎徐得之
第 50 行徐遇顺徐象贤徐景符徐嵘徐铸徐锐徐债徐傅徐舜元徐舜俞
第 51 行徐敦智徐斌徐竦徐遂徐焱徐湘徐温徐谦亨徐登徐瑄
第 52 行徐遘徐蒙发徐椿年徐楠徐楚徐楷徐楫徐槐徐概徐楹
第 53 行徐雷开徐粲徐鉴徐筠徐简徐廓徐焊徐源徐滏徐禅
第 54 行徐瑶徐嘉徐嘉言徐嘉谋徐赫徐批徐熙迪徐兢徐愿徐端臣
第 55 行徐端行徐端卿徐端衡徐粼徐肇徐鹬徐璇徐爽徐栖徐敷
第 56 行徐敷言徐馍徐德正徐德全徐德威徐鲤徐遵徐潜徐澄徐履
第 57 行徐履正徐遹徐霖徐辙徐嗽徐衡徐衡仲徐澡徐禧徐藏
第 58 行徐徽徐徽言徐膺徐璀徐嘉徐瞻徐簪徐藻徐答徐瓒
第 59 行徐灏徐麟符








鸣谢:浙江大学古籍所教授、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龚延明 及其团队

 

 

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

  

科举制完善于宋代,大行于宋代。科举及第释褐,已成为宋人入仕主要途径、朝廷选 拔官员首要渠道。“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进士、诸科中,又以“进士得人为盛”, “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④。至宋人称进士科为“将相科”⑤。综观两宋宰执、侍 从、学士、教授、儒林名流、州县长官,多由进士出身。虽然,两宋选拔官员途径,除科举取 士之外,尚有门荫补官、纳粟摄官、流外出职、从军补授、外戚推荐等等多种渠道,但进士出 身与非进士出身,在宋代仕进中判然两途,未可同日而语。北宋前期,即神宗元丰改官制 之前,“京朝官以上各分进士及余人”⑥,进士出身人升迁为一路;非进士出身人总称为“余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一、绍兴十四年三月癸西。

② 《宋会要辑稿 · 职官》七之三三。

③ 《宋史》卷四二七《程颐传》。

④ 《宋史 ·选举志》一《科目 ·天圣初》。

⑤  宋林驹《古今源流至论 ·续集》卷一O《 科举》。

⑥ 《宋会要辑稿 · 职官》五六之一九。

人”,其升迁另为一途。进士出身人称为“有出身人”或“词人”,非进士出身称“无出身”、 “杂出身”①。哲宗元祐四年,寄禄官分左、右,“进士出身人加‘左',余人加‘右'”②。以此  保证进士出身人迁转速度优于余人之特殊地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宋代皇帝对  进士出身的特别重视,给两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例如,仁宗  朝,“韩魏公(琦)帅定(按:知定州兼真定路安抚使),狄青为总管(按:为真定路马步军副  都总管) ……魏公命擒焦用,欲诛之。青闻而趋就客次救之。魏公不召。青出立于子阶之  下,恳魏公曰:‘焦用有军功,好儿。'魏公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  儿耶!'立青而面诛之(按:诛杀焦用)。青甚战灼。久之,或曰:‘总管立久。'青乃敢退,盖  惧并诛也……青每语人曰:‘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③宋代进士 出身之地方帅守,如此威风,居然能使地位与之同等的非进士出身官员噤若寒蝉。进士出  身人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唯其如此,宋代士大夫视登进士为“蟾宫折  桂”④,人人企羡,即使已靠父祖门荫得官人,总以非进士起家为憾;有志之士,仍奋赴进士 试,以登进士第为荣。诸如名相韩琦子韩忠彦、范仲淹子范纯仁、韩亿子孙韩综、韩宗彦, 等等,皆任子得官后锁厅再举进士。⑤至有武科状元不以为贵,再试进士及第者。如孝宗  朝江伯虎,“魁辛丑右科,复擢甲辰进士。胪唱之日,恩数绝异,谓风云际会,反手间尔”⑥。 影响所及,左右社会风尚。南宋著名文人刘克庄,靠父亲官荫人仕,借有一手好文字,仕途 相当顺利,曾官中书舍人、侍讲、工部尚书,然其母魏国夫人,闻之“皆泊如也”,“独闻克庄 蒙天子赐(进士)第,则大喜,日加一餐”⑦。刘克庄非举进士及第,仅系皇帝持旨赐进士及  第,却使其母有“日加一餐”之惊喜,相比之下,闻“达官”却不以为喜,可见进士出身在宋  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换言之,即使官做得再大,倘不是进士起家,“心病”永远除不了。

宋代及第进士既然如此受到朝野尊崇,这就给研究宋史和整理宋代载籍带来一个十 分重要的问题:凡涉及政坛或文坛的宋人,要给予评价或立小传,必须搞清出身,即是不是 进士出身。然而,宋代文献中所出现的“进士”,包括未及第进士,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鉴 别及第进士与非及第进士的问题。

两宋科举考试共进行了一百十八榜,而留传至今的完整的《登科录》,沾朱熹和文天祥 的光,仅留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两榜8,其余一百十六榜进士题 名录皆已灰飞烟灭、靡从过问。据专家统计,南宋正奏名进士为23198人⑨,绍兴十八年、

 ①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定制,凡制举、进士、《九经》及第者称“有出身”,诸科及第与非登科入任者,统为“余人”。见《宋史 · 选举志》四,《宋史 ·职官志》九《群臣叙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二《杂记》

② 《宋会要辑稿 · 职官》五六之一九。

③  宋王铨《默记》卷上。

④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⑤ 《宋史 ·韩琦传》,《宋史 ·范仲淹传》.《宋史 ·韩亿传》。

⑥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九《通守江君》。

⑦ 《宋史翼》卷二九《刘克庄传》,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三《魏国太夫人墓志铭》。

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七《史部 ·传记类》一。《宝祐四年登科录》有阙页,只存577名进士,与《绍兴十八年同年小 录》合计共存907名及第进士。

⑨  张希清《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5期,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宝祐四年留存的正奏名进士为907人,占总数4%,而占总数96%的进士名录,已不可能从 当年《登科录》中看到。如把北宋进士及第数统计在内,两宋进士及第数不下42390人。①  数量如此之大的进士及第人,逐个全部搞清他们的姓名、籍贯、年龄,已成天方夜谭;但星  散于宋人传记、史乘、墓志、方志及各种载籍中有姓名可考的人数,还是大量的。原因很清  楚,凡进士出身人,在政坛上往往比较活跃,文坛上不甘寂寞;即使仕途多舛、沉于下僚者, 在本州本县、本乡本土,进士出身仍是不了起的人物,方志谱牒是少不了要为之留名的。2  故今人利用能够利用的文化遗存,撰写《宋代登科总录》,应该说是大有作为,亦是颇具学 术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宋人关于“进士”称谓含义比较广,非及第进士(包括业进  士之童子、解试与省试及格之贡士)和及第进士均可称进士,这就给考订工作带来了麻烦。 如何鉴定及第进士与非及第进士,以尽可能保证及第进士“不漏网”,又避免非及第进士阑 入及第进士之列,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在从事《宋代 登科总录》课题过程中,曾就如何鉴别及第进士与非及第进士进行过专题研究之总结。  

一、及第进士与非及第进士之界定

宋代及第进士,系通称,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北宋立国之初,指礼部贡举试合格进  士,奏名皇帝,皇帝“赐及第”者。如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权知贡举卢多逊奏进士合格   者十人。复诏参知政事薛居正于中书覆试,皆合格,乃赐及第。”③太祖开宝六年(973),皇  帝始于殿廷覆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有“赐进士及第”与“赐进士出身”二等之别。④此后, 经殿试(皇帝谅暗期间以省试代殿试)合格赐第者,为进士出身。真宗咸平三年(1000),  合格进士依成绩分别“赐及第、出身、同学究出身”三类。⑤举进士科,而赐“同学究出身”,  士大夫不悦,至仁宗景祐元年,进士殿试合格者,改“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三类:“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得进士张唐卿、杨察、徐绶等五百一人……赐及第、 出身、同出身。”⑥此后成为定制。如南宋绍兴十八年科举试:“四月十七日,皇帝御集英殿  唱名,赐状元王佐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三百三人,释褐。”⑦又如《咸淳七年同年小录》 载:“五月二十一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赐进士张镇孙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五百二人, 当日赴期集所。”⑧可见,载籍常见之“及第进士”(省称“第进士”、“进士第”),属通称。严  格地分类,应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区别。约定俗成,姑以“及第进  士"或“第进士"通称殿试合格之正奏名进士。

 ① 何忠礼《两宋登科人数考索》,杭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编《宋史研究集刊》第二辑,《探系》增刊,1988年

2宋人所撰《吴郡志》、景定(建康志》《新安志》淳然(汕志》减淳《临安志》等.均有“进士题名”或“进士表”之类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乾德五年二月王申

④ 《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七之一《亲试》

⑤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七之h 、六《亲试》

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三月戊

⑦ 《绍兴题名录》,见《南宋登科录两种》,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  编》第三辑

⑧  元刘填《隐居通议》卷三一《成淳七年同年小录》

正奏名进士之外,尚有特奏名进士,所谓“进士以累举推恩者”①。即屡赴省试下第之  进士,依条许直接赴殿试附试者。开宝三年,太祖下诏礼部,根据下第进士举数和年龄, 一 一予以排队记名,遇科举试之年,按特旨划定的举数、年龄确定一份名单,特奏皇帝,允许  其参加殿试之附试(与正奏名进士殿试分开)。2附试及格者,按等第分别赐进士出身、同  进士出身、同《三传》出身、同学究出身;或直接授官、授虚衔,即授州长史、文学、助教(南宋  时增登仕郎、将仕郎)等散官。如南宋嘉定元年(1208):“五月六日,上御集英殿,引见礼部 奏名、特奏名进士,得正奏名郑自诚以下四百二十五人,第为五等,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  身;特奏名刘蔽以下六百四十一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  学、诸州助教。”③此类特奏名及第进士,即通过殿试附试合格获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同学究出身,或直接授文学、助教之类散官者,属特恩登第进士,然其声望、地位大不如正 奏名进士。诚如苏轼所评论的:“特奏名人,除近上十余人文词稍可观,其余皆词学无取, 年迫桑榆,进无所望,退无所归,使之临政,其害民必矣。”④实际上,哲宗朝以后,赐进士出  身的人,仅属特奏名第一等第一人,可算进士出身,第一等第三名赐同学究出身,已不算进  士出身人,更遑论第二等以下特奏名进士

简而言之,上述之正奏名殿试合格赐及第、赐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之进士及特奏名赐 出身进士,归属于及第进士,省称“第进士”、“进士第”,并以此为界定,凡不能列入此类之 诸种进士(皇帝特赐进士例外)5,皆为非及第进士,包括业进士、乡进士、国子监进士、漕 试进士、解试进士、礼部试进士等等 

二 、非及第进士之称“进士”者

在两宋,凡举进士科科目考试之举子,未经殿试覆试之前,皆可称“进士”或“举人”。 这与明、清“会试中式者为进士”、“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显然不同。⑥综观宋代非及第进士 之称谓,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为业进士,即未获荐乡试(初称发解试)之前的举子;二为乡进 士,即业进士乡试合格获发解礼部试(省试)资格之乡贡进士(或称贡举人、解进士);三为 奏名进士,即礼部将经省试合格或屡试不合格之进士,依条列入正奏名进士、特奏名进士 名单,上奏皇帝、许其赴殿试覆试、附试者。

(一)业进士

业进士又称"习进士"、“举进士”。

《曾巩集》卷四四《胡君墓志铭》:“君名敏,君之为进士,其强学、其广记、其博闻、其能 

①  宋徐度《却扫编》卷上。

②  宋王林《燕翼诒谋录》卷一《进士特奏》.《宋史 ·选举志》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太祖开宝三年三月王寅朔

③ 《宋会要辑稿 ·选举》八之二

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0,折宗元祐三年五月丙午朔

⑤  清赵翼《陔余从考》卷二八《特赐进士》:“《神宗纪》,赐布衣陈知彦进士出身,是也。又有他途出身心为达官,而特赐出 身者。《神家纪》 .赐知县王辅同进士出身。《理宗纪》,以史宅之为太府少监、史宇之为将作少监,并赐同进士出身。赵葵同知椒 密院事,赐进士出身。李曾伯为四用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赐同进士出身。德裕中,谢堂知枢密院事,赐同进士出身是也。”

⑥  清赵裂《陵余从考》卷二八《举人》

文辞于其业,可以谓之修……而止荐于乡。”《水心文集》卷二六《张公行状》:“孙女嫁承务  郎木溶,次许嫁将仕郎鲍山,次许嫁进士周保之,余幼也。”《东轩笔录》卷二:“鞠咏为进 士,以文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江 西出土墓志选编》之《宝文阁待制程节墓志铭》:“女四人: ……余嫁同里进士史廷、胡经, 俱亡。”①上引“君之为进士”、“许嫁进士周保之”、“鞠咏为进士”、“同里进士”,均属未及 第进士,即正以举进士科目为业之举子,连州府发解试都未获通过。此种进士有已荐名于 乡试(发解试)与未获荐名于乡试之区别。前者如“胡君(敏)”,后者如“进士周保之”、 “同里进士史廷、胡经”,故连“乡贡进士”之头衔亦无,或止称“同里进士”而已。此类进 士,按规范,应称“习进士”、“业进士”、“举进士”。例如,《横塘集》卷一九《陈通直墓志 铭》:“生二男子:长即桷也,以承议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次曰某,习进士。”《攻魏集》卷一 O 八《徐公墓志铭》:“五男子:简,从事郎、新邵州新化县令……籍,业进士。”《北山小集》 卷三三《毛公墓志铭》:“二男子:曰伯亮,将仕郎;曰叔度,举进士。”

此外,凡获荐赴发解试(或称贡举试,有秋试、乡试、州试、漕试、锁厅试种种名目)之进 士,无论经试未经试、经试合格与不合格,均称进士。如“(皇祐四年诏)开封府、国子监进 士,自今每一百人解十五人”②。“(淳化三年诏)两京国学及诸道州府应新旧进士、诸科举 人,每秋赋各依前后敕命,委本处逐色差官考试,须是文章经义最精者,每进士一百人只解 二十人…..”③

(二)取解进士

宋代科举试分为三级:发解试、省试、殿试。发解试为初级考试,以州试(包括与州试  平级之府、军、监试)为主干,又有开封府试、国子监(含国子学、太学)解试、转运司漕试、命 · 官锁厅试等等。缘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或秋赋。合格者上贡赴礼部试(省试),故又称贡  举试。以州试非在京师举行,或称乡试。举进士科经发解试合格者,为“取解进士”。“诏  礼部贡院增天下解额。既而上言,请以景祐四年、庆历元年科场取解进士人数内择一年多  者,令解及二分为率。”④

取解进士,乃初级考试通过之进士,虽已取得解赴省试之资格,但仍属未第进士。这 一类进士,因取解场所不同,而有不同称呼。

乡进士  北宋仁宗朝欧阳修致张柴秀才书:“修顿首致书秀才足下: ……足下家籍河 中,为乡进士。精学励行,尝已选于里,升于府,而试于有司(按:有司指礼郎)矣,可谓彼邦 之秀者欤!”⑤此乡进士已过府试。 

①  陈柏泉编《江西出土幕志选编》.江西教育用版社1991 年版,页七三

②  《宋会要辑稿补编》页四七二

③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四之一六《发解》

④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五之一三《发解》。

⑤  宋欧陶!修《欧阳文忠公集 ·居士外集》卷一六《与张秀才(菜)第一书》

乡贡进士  即乡进士。南宋绍兴七年,“汪藻奉诏举乡贡进士刘度应直言极谏科”① 又,杨万里称胡钱为“吾州乡贡进士”。显然,此胡钱已通过州发解试,属取解进士。所谓 “乡贡”,“依额取人,荐名于朝廷,谓之乡贡”②。

土著进士  本贯土人赴解试之进士。"绍兴二十三年,各州土著进士就试终场人计若 干人取一人……流寓人少去处,依土著所解人十分为率,及三分亦解一人。”③

三京诸道州府军监进士  此为分别于京府、诸路转运司、各州、府、军、监解试进士(含 未取解进士)。《宋会要辑稿 · 选举》一五之六:“中书门下言:应三京、诸道州府军监进 士、诸科举人,除已发解、免解外,有诸科曾经终场、进士曾经御试、今来不该解荐者,并乞 特许将来赴省试。”

京府进士  开封府及西京、南京、北京解试进士。“张尧封,南京进士也。”④《宋会要 辑稿 ·选举》一五之二七:“(元符)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诏开封府进士许依旧发解,以一百 人为额。”又,“大名府学进士刘建侯盗官书卖之”。

国学进士  两京国子监生及太学生已获发解之进士。“天圣七年八月甲午,诏国子监 进士自今以五十人为额。”⑤“故宋太学进士梅里林君讳正己……会革命,归林田里。”⑥

路进士  宋代并无正式之路一级科举试。所谓“路进士”,乃总括本路属下州府军监 取解正进士或解试进士而言。如“诸路进士、诸科经义,嘉祐八年以前省试下"⑦,“五路进 士及新科明法等……进士每十人、新科明法每七人各许解一人”8。

州进士  经州试取解进士,在未及第之前,仍为布衣;也有特授散官、摄官或赐号者。 如“澧州进士”王宥孚授守本州助教9,“婺州进士”张志行“赐号冲素处士”⑩。州进士包 括赴解试之进士(即未能确定取解否),如“淮西转运司申:光州进士秦万全妄诉林应辰冒 贯就试,群众打林应辰濒死,士人惊散”⑩,“京西转运使胡则言:滑州进士杨世质等诉本州 黜 落 ”⑫。

府进士  与州平级之府,其所举行之发解试功用和州试同。“真宗祥符四年,诏河中 府进士五举、余州七举并特奏名。”3

军进士  军,与州平级之地方行政建置。军解进士或省称军进士、“兴化军进士"、“兴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十一月丙申

②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三二《刘氏墓志铭》,宋赵升编《朝野类要》卷二《解试》。

③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六之九《发解》。

④  《新编分[古今类事》卷一O《尧封幕职》

⑤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后集》卷二九《国了监解额》

⑥ 《台州墓志集录 ·宋故林已圹志》,台州地区文物管理会1988年出版,页六一

⑦  宋江休复《醴泉笔录》卷上。

⑧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五之二五,二六《发解》

⑨  宋夏竦《文庄集》卷二《沣州进士王宥孚可守本州助教》

⑩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绍兴三年六月乙西。

⑪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六之三七《发解》。

②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二《进士诉黜落》

3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后集》卷三二《土(I)

国、广德军到省进士”,等等。须注意的是,宋代节度州进士,或称军进士,如“有彰信军进 士名刘涛”①,此“彰信军”乃曹州节度州军额名,仍属州进士,不能同军进士(略低于州之 军)相混淆。

转运司进士、漕进士 常称“漕试进士”、“漕进士”。转运司发解试,称“类试”或“附  试”,系州、府、军科场之补充,专为流寓人(包括宗室子弟之在外者),在本贯外州郡供职之  现任官亲属子弟、宗室子弟之非在京师者而设,有规定之解额。如“(熙宁二年)六月二十  二日,诏诸州军监举送发解考试、监试官亲戚门客,类聚送转运司与锁厅,明经一处考试, 各十分取一分半为额”②。其取解进士别称“漕进士":“浙漕进士林梦庚”③,“孟坚……漕  进士”④。全称为“转运司进士”,如南宋厉仲方之子“曰俣,江西转运司进士”⑤。

秋试进士  宋制发解试在秋季举行,故“解试"又称“秋试":“绍兴十一年,始就诸路 秋试每五人解一名、省试七人取一名……言者以为滥,请解、省试各递增二人:‘解试七人 取一,省试九人取一。'”⑥故解试进士又称“秋试进士”:“(天圣七年八月)十日,上封者 言:京府秋试进士不下二千人。”⑦

免解进士  因明堂恩或郊祀恩等等诸种皇帝恩泽,于曾经发解试或已得发解赴省试 下第进士,特予以免解试一次(或再次),许直赴省试。获免文解之进士,称“免解进士”, 仍属未第进士。如“免解进士蒋举,宣和初丁母忧,庐墓,坟生芝草。诏旌表门闾”⑧。南 宋孝宗朝黄云三子:“次甲,进士;次由,免解进士。”⑨

到省进士  过解试获发解赴省试(尚书省礼部贡院试)之未及第进士。“颍昌府德音: 本府到省进士一举……曾到御前者,如将来南省(按:即尚书省)考试不合格,奏取  指挥。”⑩

系额进士  宋制州府军监及开封府、国子监等解额均有明确规定。如许州进士解额 为三十一人、诸科百六人。 ⑪属于解额内之进士为“系额进士”。如解试合格进士人数超 过解额,允许减诸科额,而添进士额,此称“添解进士”12;或将溢额之合格进士降等充填诸 科阙额:“景祐元年正月十三日,知青州夏竦言:考试举人内合格系额进士刘概等二十二人 外,更有合格进士王子厚等一十四人,乞充填诸科阙额。”⑬

① 《新编分门古今事类》卷八《刘帨第三》。

② 《宋会要辑稿补编》页四七四

③  宋黄躲《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五《李知县墓志铭》。

④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O《英德赵使君慕志铭》。

⑤  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二二《厉领卫(仲方)幕志铭》

⑥ 《文献通考 ·选举考》五《举士 ·宋》。

⑦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五之六《发解》

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O、绍兴十一年六月丙申

⑨  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六《黄公(云)行状》。

⑩ 《宋会要辑稿补编》页四七五。

11《  宋会要辑稿补编》页四六八

⑫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五之二四《发解》。

13《宋会要辑稿补编》页四六九。取解进士又称“发解进士"、“解发进士”、“得解进士”,省称“解进士”、“进士”①。至 于连解试也通不过之“落解进士”②,系非及第进士,不言自明。落解进士省称“落进士”③。

(三)南省进士

发解试合格之解士(包括进士、诸科举人),通称贡举人或贡士(按科目有取解进士、诸  科举人之别)。④贡举人由解官解送到礼部贡院,参加科举试之第二级考试——礼部试,常 称省试。四川因路途遥远,自设类省试,不必径赴省试。“除四川外,诸州及漕司(按:漕司 即转运司)解士,就礼部贡院锁试,名曰省试。”⑤诸凡得解赴省试之进士,称“南省进士”、 “到省进士"、“礼部贡院进士”。如:“缘南省进士直至入策方理一举。”⑥“到省进士一  举……曾到御前者。”⑦“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虽不合格,并许特奏名。”⑧  南省进士,经礼部贡院锁厅四场考试,拔其经义、诗赋、论、策优者,为奏名进士(亦称合格  进士),得赴殿试。其余之不中者,为礼部试下第进士,已无望在本次科举试中及第。省试合  格进士比例是很小的。咸平五年,诸京府及诸路赴省试之贡举人共一万四千五百六十二人, “上亲试礼部举人,得进士益都王曾以下三十八,《九经》、诸科百八十人,并赐及第”⑨。

 三、及第进士之称名

宋代进士及第之标准,在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前后,有所不同。赵宋王朝建立之初,礼 部贡院试及格,由知贡举官将合格进士上奏,皇帝赐及第,尚书省列名发榜,即为及第进 士,毋须经殿试覆试。“宋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 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发榜于 尚书省。”⑩此时科举取士之权,实际掌握在知贡举官之手,皇帝并不参预。“建隆二年二 月癸酉,权知贡举窦仪奏进士合格者十一人。”⑪ 《宋登科记总目》:“(太祖建隆)二年进士 十一人,榜首张去华。”⑫太祖开宝五年,贡举取士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凡贡举官上奏合格进 士,皇帝亲自召入殿中对策后,方下制发榜:“(开宝)五年,初,岁取进士不过十数人,知贡 举奏合格人姓名而已。至是,礼部试到进士安守亮等十一人及诸科十七人,上召对讲武殿,始下制发榜,新制也。”⑬此“新制”,肇两宋皇帝殿廷覆试省试奏名进士之端。于是,以

 ①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四之二二、一五之二二、一六之三,一五之二八,一五之二五。

② 《宋会要辑稿 · 选举》一五之一六。

③ 《宋会要辑稿 · 选举》一五之二。

④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后集》卷三六《士门 ·贡举》。

⑤  宋赵升编《朝野类要》卷二《省试》。

⑥ 《宋会要辑稿 · 选举》一五之七。

⑦  《宋会要辑稿 · 选举》一五之二二。

⑧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后集》卷三七《士门 ·贡举》。

⑨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

⑩ 《文献通考 ·选举考》三《举士》。

⑪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二月癸西。

② 《文献通考 ·选举考》五《宋登科记总目》。

⑬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之一、二《贡举》。

太祖开宝五年为界限,开宝五年之前,礼部奏名进士,即为及第进士;开宝五年之后,礼部  奏名进士有可能为殿试所淘汰,难以确定礼部奏名进士必为及第进士。“旧制”殿试皆有 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 者。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①。 一个举进士之士子,初由县长官校艺,优  者始获荐于发解试(州试之类)。而通过发解试之比例是极小的。以南宋庐州为例,“乾道  四年戊子宾兴之秋……入围棘者(试场)至八千人,拔其尤而升者六十八人”②。即一百十  八人取一人(进士与诸科混合未分),已是百里挑一。至于省试取解士比例,以咸平五年为  例,“约六十六取一人”③,进士科取人尤难,宋人为之语曰:“焚香取进士,瞋目待明经。”④ 可以想见,省试合格者,已是五六千人取一人之佼佼者,一旦殿试,又为“三人取一”、“二人  取一”之比例所筛选,殿试及第者成了万人挑一的幸运者,其余落第者该何等之忿懑。被 “屡摈弃于殿试”之张元叛投西夏,显然为“积忿"所致。“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 落。嘉祐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⑤(按:嘉祐二年(1057) 为一条界线,但并非此后绝无殿试黜落进士者。)殿试覆试不黜落,仅决定高下名次。此举  不但缓和了考生与天子矛盾,“又以见名器威福,专在人主”⑥。故自仁宗嘉祐二年科举试 第四十五榜起,至度宗咸淳十年第一百十八榜止,殿试不复黜落过省之进士。换言之,宋 代以嘉祐二年为界线,其后之礼部奏名进士(正奏名、特奏名)均为登第进士。此系鉴别宋 代登第进士之重要标准。与此标准相应,诸凡嘉祐二年后之“合格奏名进士”、“御试进 士”、“殿试进士”、“正奏名”(或省称“正奏”)、特奏名赐进士出身、“过省进士”等等,均系 登第进士。然按《科举条制》,登第进士,自开宝五年、六年太祖皇帝亲御讲武殿覆试之后, 必唱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同《三传》出身;自太宗太平兴 国八年始以分甲发榜:“是年,试进士始分三甲,第一甲并知县。”⑦真宗咸平三年,分五甲 三等,即第一、二、三甲,赐进士及第,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三传》、学究出身。⑧ 其后分甲遂成为定制。如《咸淳七年同年小录》:“五月二十一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赐进 士张镇孙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五百二人……第一甲共十七人……第二甲共三十九人, 第三甲共七十七人,第四甲共一百九十八人,第五甲共一百七十一人。特奏名第一名吴清 伯第五甲。”⑨故宋人以登进士第,为登甲科;登第一甲名次,谓中高科。 

①  宋王林《燕翼诒谋录》卷五。

②  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卷五O《跋钱吏部燕举人诗》。

③ 《文献通考 ·选举考》三《举士》。

④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后集》卷三二《宋朝进士科》

⑤  宋 E 标《燕翼诒谋录》卷五。

⑥ 《苏轼文集》卷二八《发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

⑦ 《文献通考 ·选举考》三《举主 ·宋朝 ·太平兴国八年》

⑧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七之五、六《亲试》.《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 ·咸平三年》。

⑨  元刘填《隐居通议》卷三一《咸淳七年同年小录》。

                                                                                                      两宋第进士称名表

 注:本表资料依据《宋会要辑稿 · 选举》 一 《贡举》、七《亲试》、九《赐及第》,《文献通考 · 选举 考》三、四、五《取士》,《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 系年要录》等制成。

 四 、及第进士之省称、别称

宋代登第进士,按其终场考试成绩,以皇帝赐予之名义,分别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 身、同进士出身等高下不同之名号,此已由上文述及,不须重复。然文书、册籍、简牍中,未 必都遵用如此正式之名号,大量的、常见的还是其通称、省称与别名。通称、省称比较容易 识别。及第进士之别称,不但数量多,而且五花八门,识别比较困难。但在鉴别两宋及第 进士时,两者均须通晓。兹例释如下:

登进士科第、登进士科、及第进士  通称。《通志略 · 氏族略》五《宫氏》:“宋有宫咏, 登进士科第。”《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  策制举。"《宋史 ·选举志》一《科目》:“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陶谷子邴擢  上第,帝曰:‘谷不能训子,安得登第?'……别命儒臣于中书覆试,合格乃赐第。”

进士及第  赐进士及第之省称。赐进士及第乃进士高等,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定以第 一甲、第二甲赐进士及第。①《南宋馆阁录》卷七《秘书省少监 ·淳祐以后》:“马天骥 ……


 ① 《宋史 ·选举志》一《科目》。

绍定二年黄朴榜进士及第。”《宋史 ·理宗纪》一:“(绍定二年五月)辛巳,赐进士黄朴以下  五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之一九:“特奏名第一人赐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赐进士出身省称。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定以第三甲赐进士出身。①《道乡 集》卷三五《张唐英墓志铭》:“君张氏,讳某,字唐英……元丰八年……进士试入第三等, 遂赐进士出身。”《南宋馆阁录》卷七《秘书省丞 ·嘉定以后三十六人》:“张攀……淳熙十  一年卫泾榜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省称。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定以第四、五甲赐同进士出 身。②《南宋馆阁录》卷七《秘书省监 ·庆元以后六人》:“范处义……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 榜同进士出身。”《南宋馆阁录》卷八《秘书省正字》:“绍兴以后张本……赐同进士出身。”

及第进士  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通称。《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之一 九《进士科》:“(隆兴元年)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木待问补左承事郎、签书诸州节度判官 事……第五甲守选。”

中进士第、中进士、举进士中第  省称。《安阳集》卷四七《孙公(侑)墓志铭》:“咸平 三年……中进士第。”《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七《作者》上:“夏嘉,鄞县人……中端平二年 进士。”《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六《张公墓志铭》:“公讳算,字汉臣……景德二年再举进士 中 第 。 ”

中进士甲科、中进士乙科、中进士丙科  宋第进士由殿试决定名次,通常分五甲三等。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以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甲赐进士出身,第四、五甲赐同进士出   身。徽宗崇宁二年,改为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   出身。南宋乾道二年重申依崇宁二年定制。③依宋制,凡赐进士及第,习称中进士甲科;赐  进士出身,习称中进士乙科;赐同进士出身,习称中进士丙科。即是说,两宋之甲科、乙科、 丙科,仅指甲次而言,皆系黄甲进士,即及第进士。故所谓“乙科升甲”,无非在五甲排名  中,由第三甲升第二甲而已,合格进士身份相同。如"(林演)升上舍生,赴廷试……及对,  屈居乙科,例得升甲,教授梧州”④。《福建通志》卷一二三《选举志 ·进士 ·宋》:“(淳祐)  十年方逢辰榜  林演,莆田人。”简言之,中进士甲科、中进士乙科、中进士丙科,乃是赐进  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之别称。《新安志》卷九《叙牧守》:“曹修古,字述  之……大中祥符,中进士甲科。”《宋史 ·曹修古传》:“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四《吴公(炎)墓志铭》:“公讳炎……廷试中乙科。”《宋史翼》卷  二二《吴炎传》:“吴炎……登绍熙元年进士乙科。”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 ·先贤事迹》  上:“曹粹中,字纯志。定海人,中宣和六年进士丙科。”《宋史翼》卷二三《曹粹中传》:“字  纯志,号放斋。定海人……宣和六年,进士释褐。”

登进士科、登进士及第、登进士第、登进士  均为省称,《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 

① 《宋史 ·选举志》一《科目》

② 《宋史 ·选举志》一《科目》。

③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之一九《进士科》

④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五《林景大草志铭》 

《张枢密奎墓志铭》:“公讳奎,字仲野。祥符五年登进士科。”《宋史 · 张亢传》:“张 亢……兄奎。字仲野,先亢中进士。”《宋元学案》卷三三《常簿张先生岷》:“张岷……登进 士第。”《宋诗纪事》卷二二《张岷》:“岷……与兄峋同登进士。”《宋史 ·许仲宣传》:“许仲 宣……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 …… (子)待用再举及第……待用子巨源,亦登进士 及第。”

登进士第甲科(登进士甲科)、登进士第乙科(登进士乙科)、登进士第丙科(登进士丙 科 ) 均为省称。“登进士”云云,与“中进士”云云,其义同。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 举 ·土著》:“张倜,字大方,金坛人,登庆历二年进士第甲科。”《京口耆旧传》卷六《张谔 传》:“祖倜,字大方,登庆历二年进士。”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举 ·侨寓》:“孙应凤…… 居镇江,淳祐四年登进士第乙科。"《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二《张公(钧)墓志铭》:“张公 钧,字子和……绍熙四年,登进士乙科。”《金华先民传》卷七《戚如琥传》:“戚如琥……绍 熙元年,登进士丙科。”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举 ·土著》:“邵,字仲恭。熙宁六年,登进 士第丙科。”《京口耆旧传》卷三:“邵亢二子……字仲恭……登熙宁六年进士第。”

举进士及第、举进士第、举进士  均为省称。“举"、“登”、“中”同义。须注意的是, “举进士”或为“举进士业”之省称,未必已中第,即未必是“举进士及第”之省称。要判定 “举进士”是否为及第进士,首先要视其后之连词是否为官。如《宋史 · 唐庚传》:“举进 士,稍为宗子博士。”《四川通志》卷一二二《选举 ·进士》:“绍圣元年甲戌科毕渐榜  唐  庚,丹棱人。”《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张君(思)墓志铭》:“君……天禧四年举进士及 第。”《乐全集》卷四O《马公(绛)墓志铭》:“父浩举进士第。”《宋史 ·凌策传》:“凌策…… 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

擢进士科、擢进士第、擢进士  均为省称。“擢”、“登"、“举”、“中”同义。《永乐大 典》卷三一四七《陈括》之《绍兴正论》:“括,字叔度……擢政和三年进士科。”《攻魏集》卷 九六《孙公(逢吉)神道碑》:“隆兴元午,擢进士第。"《宋史 ·孙逢吉传》:“隆兴元年进士 第。”《宋史 ·孙洙传》:“未冠擢进士。”《东都事略》卷八五《孙洙传》:“年十九举进士。”

甲科、乙等(乙科)、末科(丙科)  凡所称登(擢、中、赐、举、忝)甲科、乙科(乙等)、丙 科(末科)之类,皆系进士及第,无非甲次不同而已。《攻魏集》卷三九《外制 · 王介国子 录》:“敕具官某:士登甲科,立致朊仕。”淳熙《三山志》卷三一《人物类》六《科名》:“嘉定四  年辛未赵建大榜  张种甲科。”《庸斋集》卷六《许枢密(应龙)神道碑》:“公嘉定戊辰擢进 士甲科。”《武夷新集》卷九《范公(贻孙)墓志铭》:“天子临轩,擢居乙等。”至顺《镇江志》 卷一八《科举 ·土著》:“王资深,澄弟,与兄同榜乙科……王澄,字彦辅。金坛人。大观三  年登进士第。”《攻魏集》卷六四《代汪景孟茂良上龚参政书》:“壮忝末科,亦尝起当时之 志。由铨选而仕京都,初非有援。”《攻魏集》卷一○九《宋君(晋之)墓志铭》:“隆兴改元, 永嘉进士得人最盛……余忝末科……君讳晋之……登乙科。”(按:“余忝末科”,楼钥谦称 登进士五甲之末甲。钥于“隆兴初元擢进士第”。①) 

①  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上《楼郁》。 

进士第、第进士  省称。《宋史 · 强渊明传》:“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咸淳  《临安志》卷六六《人物》七:“强至……子浚明、渊明、陟明皆登进士第。”《宋诗纪事补遗》 卷一三《曹颖叔》:“亳州谯人,第进士。”《宋史 ·曹颖叔传》:“亳州谯人……进士及第。” 《网山集》卷四《余府君(凤)墓志铭》:“岁辛未,果第进士,调长溪主簿。”

进士起家、起进士  以第进士入仕之意。《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七一 《洪公秘墓志 铭》:“洪姓……徙番阳。至给事中彦升,以进士起家,洪氏益大。”《曾巩集》卷四四《孙君 (适)墓志铭》:“黟县之孙氏有起进士……讳抗者……子亦起进士为永州推官。”《宋史翼》 卷一《孙抗》:“孙抗,字和叔。影县人……登进士甲科。”

宋进士、戊戌进士、宝祐进士、某年进士  凡“进士”之前系以朝代名、年号名、某年号  之某年及干支名者,为及第进士。上列“戊戌”、“宝祐”系举例,甲子、乙丑,或建隆、绍兴, 或乾德二年、元丰八年,等等,依此类推。《台州墓志集录》页六O《宋 ·吴焱墓志铭》:“宋  进士从政郎吴霁山先生墓志铭。”《宋诗纪事》卷七八《吴仲轩》:“仲轩,进贤人。宋末进  士。”《宋季忠义录》卷一六《吴仲轩》:“进贤人。度宗时第进士。”《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秘书郎 ·宝祐以后》:“孙德之……戊戌进士。”《宋元学案补遗》卷六O《孙东白德之》: “孙德之……登嘉熙二年(戊戌)进士第。”《宋史翼》卷三四《胡三省》:“胡三省,字身之。 宁海人。宝祐进士,终朝奉郎。”《宝祐四年登科录》:“第五甲第一百二十一人胡三省,字  景参,小名满孙,小字子持。年二十七,四月二日丑时生。治赋, 一举。本贯台州宁海县新  宁乡。”《宋诗纪事》卷五三《张演》:“演,字季长……隆兴元年进士。”《南宋馆阁录》卷八  《秘书正字 ·乾道以后三十一人》:“张演,字季长……木待问榜进士出身。”

御试进士、殿试进士、集英殿进士、策试进士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以后预殿试之进士, 可断定为及第进士。《宋会要辑稿 ·选举》八之四O:“   (绍兴二年)自来御试进士引试、唱 名,并作两日……唱名殿试进士,有犯庙讳者。上曰:‘犯宗庙讳,当依格降等。’"《江西出 土墓志选编》页二五三《制帅参告院西熊公墓铭》:“契家生前集英殿进士方回撰。”《新安 文献志》卷九五《方总管回传》:“方总管回,字万里……景定三年以别院省元登第。”《宋史

· 叶祖洽传》:“叶祖洽……熙宁初,策试进士。”《宋会要辑稿 ·选举》七之一九《亲试》:  “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八日,上御集英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得叶祖洽以下三百五十五人。”

新进士、前进士、免策士、知名进士  均为及第进士。“新进士”为新及第进士省称。 “前进士”为御前登进士第之谓。“免策士”系免殿试而获赐第之进士。“知名进士”乃经  殿前唱名、南省发榜扬名于世之进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一《徐霖校书郎》:“尔以新 进士毅然上书。”《宋史》卷四二五《徐霖传》:“淳祐四年,试礼部第一……登第。”《范文正 公文集》卷二二《谢公(涛)神道碑》:“公讳涛……女四人:长适前进士周盘……”范文正公 文集》卷一二《胡公(则)墓志铭》:“御前登进士第。”《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二四《荐三省元  奏》:“然而,诏免策士之岁,则四川首选……庆元二年,诏免策士宋德之,以类元(按:四川  类省试第一名)视第三名(按:指殿试第三名)恩例。"《艾轩集》卷九《林兵部墓志铭》:“公 讳师说,字箕仲,年甚少,为知名进士,以次当补官。”

同年进士、同年  同年登进士第省称。《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七《袁公(燮)行状》:“某(真德秀自称)与肃(燮子)同年进士。"《宋史 ·儒林 · 真德秀传》:“登庆元五年 进士第。”《南宋馆阁续录》卷七《秘书省承 ·宝庆以后六人》:“袁肃……庆元五年曾从龙 榜进士及第。”王庭珪《送同年赵季成赴行在》:“闻道今开丞相府(原注:沈相,同年),昔年 同是广寒仙。”①成化《湖州府志》卷九《科第》:“政和八年嘉王榜(按:原以嘉王赵楷为榜 首,因是宗室,改以第二人王昂为榜首)  沈该,上舍。”《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庭珪行 状》:“公姓王氏,讳庭珪……登政和八年第。”

上科、上第、高科、高第  凡登上科、上第、高科、高第之类,可判定为进士科及第。《温 国文正公文集》卷六四《越州张推官字序》:“举进士登上科,今从事于浙东。”《宋史 ·熊本 传》:“进士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诚斋集》卷一二八《陈先生(从古)墓志铭》:“从古既 策上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一《陈垓国博李伯玉太博》:“惟师儒之官,率以高科负盛 名者为之。尔垓,南宫(按:指省试)献赋第一。尔伯玉,大廷对策第二。”《宋元宪集》卷二 三《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柳植可三司盐铁判官制》:“夙怀懿文,遂践高第。”《宋史 ·祖无 择传》:“进士高第。”《李觏集》卷三五《寄祖秘丞》:“从来未识面,只是闻高第。”

名标黄甲  正奏名五甲及第进士称黄甲,或称黄甲阙榜。名列黄甲者,第进士之谓。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一《戊申生日 · 卓教授得吉》:“名标黄甲,举幡而集阙下,不亦  壮哉!"“黄甲,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谓之黄甲阙榜。"②

末甲、相甲  正奏名进士五甲之第五甲,最末一甲。凡置末甲、列末甲者,均为及第进 士。第五甲进士,仕宦多贵显者,故别称"相甲”。《宋史 ·宗泽传》:“宗泽字汝霖,婺州义 乌人……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朝野类要》卷二《举 业 ·黄甲》:“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谓之黄甲阙榜。第五甲旧多贵显,故或称为相甲。”

巍 科 进士科别称,与高科同义;擢巍科、登巍科云云,即登进士第。《攻魏集》卷一

oO《 知嵊县季君墓志铭》:“以身率士子,课试皆临视之。咸自奋励登巍科,如张少良等数 人。"《浙江通志》卷一二六《选举 ·宋》:“淳熙二年乙未詹驳榜  张少良,盐官人。”《南涧 甲乙稿》卷二一《安人卢氏墓志铭》:“考功讳人杰……少通《春秋》,策名登进士巍科。”

俊科(隽科)、俊秀之科、第俊髦之第  进士科别称俊科。《文恭集》卷一三《李规何若 谷并可秘书丞制》:“尔等以学力之敏,前致俊科。”《宋诗纪事补遗》卷九《何若谷》:“江西 新淦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归愚集》卷一O《答宏词周学士麟之》:“奋鹏翼 于俊秀之科,英声已茂……旋召南宫之试。”《宋史翼》卷一三《周麟之》:“绍兴十五年进 士,治《春秋》,授武进尉。十八年正月,应博学宏词合格,除左修职郎。"《宋元宪集》卷二 一 《范仲淹可尚书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制》:“早由隽科,游资劳阀。”《宋史 · 范仲淹 传》:“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文恭集》卷一四《李师中、李建中并可太常博士 制》:“以尔师中……策俊髦之第。”《忠肃集》卷一二《李公墓志铭》:“公中进士第,历官十 八……公讳师中,字诚之。” 

①  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卷一五《送同年赵季成赴行在》

②  宋赵升编《朝野类要》卷二《举业 ·黄甲》

哲科  进士科别名。《宋元宪集》卷二二《王随除尚书吏部侍郎知枢密院制》:“擢高 妙之哲科。”《宋会要辑稿补编》页三三六《举士》:“咸平五年四月十八日,以新及第进士第 一人王曾……第四人王随……并为将作监丞。”

儒科、独步仲舒之学、儒者、儒臣  儒科为进士科别称。于是引申出“儒者高选”、“儒   臣”、“独步(董)仲舒之(儒)学”等进士第之异称。《攻魏集》卷三五《木待问知湖州》:“敕  具官某:儒科之首选,宦达相望。”此又见《宋历科状元录》卷六《隆兴元年癸未状元木待  问》。《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O《程公许礼部尚书》:“生江表,独步仲舒之学。”《宋史 ·程  公许传》:“嘉定四年举进士,调温江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一《金九万除国子博士兼   庄文教授》:“博士为儒者高选。”同前书卷六O《王煸农少兼左司》:“朕用儒者治金谷。” 《宋史 ·王煸传》:“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同前书卷六O《章琰府少兼检讨》:“乃择儒臣  俾帅其属。”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举 ·侨寓》:“章琰,字子美。宝庆二年登进士第。”

殊科  进士科别称。《攻魏集》卷四O《待御史章颖左司谏黄艾》:“尔早陟殊科,进多 雅望。"《福建通志》卷三三《选举 ·进士 ·宋》:“乾道八年黄定榜  黄艾。”

世科  进士科别称。《平园续稿》卷三八《均州黄使君牧之墓碣》:“(牧之)笃意教 子……其犹子畴若……赖叔父之教,遂践世科。”《宋史 ·黄畴若传》:“字伯庸……淳熙五 年举进士。”

将相科  进士科别称。缘二府大臣(中书、枢密院)多由进士出身人升迁,故有此尊 称。《攻魏集》卷六二《回刘监场启》:“策名枫陛,荣登将相之科。”《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 后集》卷三二《士门 ·宋朝取士之法》:“宋朝进士科,往往为将相,极通显。至明经之科, 不过为学究之类。当时之人为之语曰:‘焚香取进士,瞋目待明经。'盖进士有设焚香之礼, 而明经则设棘监守。"

王髦、时髦、俊髦  进士及第者美称。源自《诗经》以“髦士”称俊杰之士。《诗经 · 小 雅 ·甫田》:“烝我髦士。”《宋元宪集》卷二O《姚仲孙可三司户部副使制》:“早阶王髦,遂  置朝级。”《宋史 ·姚仲孙传》:“仲孙早孤,事母至孝,擢进士第。”《浮溪集》卷一O《陆藻李  邴复旧职制》:“具官某早以时髦仪于禁路。”《宋史 ·李邴传》:“中崇宁五年进士第。”淳熙 《三山志》卷二七《宋 ·进士》:“崇宁二年癸未霍端友榜陆藻。”《浮溪集》卷一一《给事中  周望兵部尚书制》:“兹得俊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周望追复龙图阁学士、 左中大夫。”《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六之九:“进士出身,加左。”

状元、榜眼、探花、鼎甲  宋代状元,既可以称殿试及第进士第一人,也可以称第二、第 三人。如南宋淳熙四年,周必大《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回第三人李 状元寅仲启》。①榜眼可以称进士第二人,所谓“世目第二人为榜眼”②;也可以称第三人, 如王禹偶《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③。探花,原为探花郎,系进士闻喜宴中选年轻进 

①  宋周必大《省斋文稿》卷二五

②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

③  宋王禹傅《小畜集》卷一士二人赋诗者。北宋熙宁六年余中榜始罢宴席探花郎,此后,探花渐次演变为进士第三人 之称呼。①南宋中后期,鼎甲亦指进士第三人。《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二四《荐三省元》: “南渡以来,进士道梗,又俾四川类试第一人视恩鼎甲……(即)以类元视第三人恩例。”如 上所述,以状元、榜眼、探花分别称殿试及第进士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在宋代虽已出 现,但未成为定制。然它们作为名列前茅之进士称谓,则毋庸置疑;换言之,状元、榜眼、探 花、鼎甲,理所当然地是判定及第进士之标志。

监丞  状元别称。北宋前期,进士第一人初任官为将作监丞(京官之高等),授通判差 遣,即以“监丞”(将作监丞省称)为进士第一人之恩例②,时人则俗呼状元为“监丞”,南宋 仍之。《独醒杂志》卷一一:“故事,进士第一人,初命官以将作监丞。”《却扫编》卷上:“祖 宗朝进士上三名皆作将作监丞、通判。故至今犹称状元为‘监丞’。”

担榜状元  及第进士第五甲最末一名之戏称。《朝野类要》卷二《担榜》:“戏谓第五 甲末名为担榜状元。"

类元  四川类省试第一名,南宋视殿试唱名进士及第第三人恩例,必为及第进士无 疑。《夷坚乙志》卷八《歌汉宫春》:“绍兴四年,蜀道类试进士。成都使臣某人祈祷于梓潼 神,愿知今岁类元姓字……是岁(黄)贡果为第一。”

敕头  即状元及第。《芦浦笔记》卷七《仙卜》:“开禧乙丑………敕头毛自知。”《宋历科 状元录》卷七:“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

川陕类试正奏名合格人 自南宋绍兴五年以后,川陕类省试合格奏名进士,如赴殿试 不及,除类试第一人赐进士及第外,其余均赐同进士出身。即四川诸路州府进士只须类省 试合格,不必经殿试即为及第进士。“(绍兴元年)时张魏公为宣抚处置使,以便宜令川陕  举人即置司州类省试。五年始试进士于南省,惟四川即试宣抚司。自七年后又移制置司, 迄今不改。”3《宋会要辑稿补编》页三四二《举士》:“(绍兴五年)十一月十九日,诏川陕类 试过省第一人,特赐进士及第,与依行在殿试第三人恩例,余并赐同进士出身。仍令川陕  宣抚司开具姓名申尚书省给敕……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诏川陕类试正奏名来行在趋赴殿  试不及,赐同进士出身人,与免铨试。"

有出身人、有出身  进士及第出身人,在两宋称为有出身人。此为鉴别宋代第进士一 重要标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九、绍兴二十八年五月庚申朔:“有出身人除教 授。”《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一《戊申生日 ·卓教授得吉》:“名标黄甲,举幡而集阙下, 不亦壮哉!"非进士出身者称为“余人”、“杂出身”、“无出身”。故进士出身人或骂非进士 出身为“杂出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二《杂记》:“先朝以王君脱、张安道同知举, 因争卷子,君脱自谓举进士第一,骂安道曰:‘公杂出身。'晓不得张公以贤良进,而人言如 

①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之一一,宋戴填《鼠璞》卷上,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土人赴殿试唱名》,宋赵升编《朝野类要》 卷二《探花》。

②  宋陈鹄《西塘集者旧续闻》卷七《张文定公》:“将作监丞,状元恩例也。”

③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类省试》、《乾道制科本末恩数》。

此。”张安道(方平)以制举及第,依宋初,制举、《九经》与进士都应视为“有出身人”①,然  在士人眼中,唯进士及第方视为有出身人。事实上,《九经》于神宗朝以后已不见设科目;  制举不常置,及第人稀少,南宋制举仅乾道七年举行过一次。故哲宗朝以后“有出身人”实  指进士及第人:“(元祐四年十一月)庚午,三省言:旧制,京朝官以上,各分进士、余人。自  改为寄禄官后,并一等改转,别无分别。除朝议大夫以上置左、右两等改转外,承务郎以上  至朝散、朝请大夫,欲依朝议大夫以上分左、右两等。进士出身人加‘左'字,余人加‘右’ 字。迁转、磨勘自依见行条制……从之。”② 

五、由阶官优迁判断

及第进士作为有出身人,在北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其迁转、磨勘,均快于余人(包括 诸科及第、门荫补官、纳粟、军功、出职人)。北宋前期,即元丰五年改官制前,文臣以本官 阶叙迁,依太宗淳化定制,进士、制举、《九经》出身人与诸科及无出身人迁转分为两途:

凡制举、进士、《九经》出身者,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并转大理评事, 评事转本寺丞,任太祝、奉礼郎者转诸寺监丞,诸寺监丞转著作佐郎,或特迁太子  中允、秘书郎;由大理寺丞转殿中丞,由著作佐郎转秘书监丞,资浅者或著作郎, 优迁者为太常丞;由太子中允、秘书郎转太常丞,三丞、著作(郎)皆迁太常博士, 转屯田员外郎,优者为礼部、工部、祠部、主客;由屯田转都官,优者为户部、刑部、 度支、金部;由都官转职方,优者为吏部、兵部、司封、司勋;其转郎中亦如之。左、 右司员外郎,太平兴国中有之,后罕除者。左、右司郎中,惟待制以上当为少卿者 即为之。由前行郎中转太常少卿、秘书少监,由此二官转右谏议大夫或秘书监、 光禄卿;谏议转给事中,资浅者或右转左;给事中转工部、礼部侍郎,至兵部、吏部 转左、右丞,由左、右丞转尚书。自侍郎以上,或历曹,或超曹,皆系特旨。

诸科及无出身者,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并转太祝、奉礼郎,太祝、奉 礼郎转大理评事,评事转诸寺监丞,诸寺监丞转大理寺丞,大理寺丞转中舍,优者 为左、右赞善,资浅者为洗马。由幕职为著作佐郎者转太子中允。由中允、赞善、 中舍、洗马皆转殿中丞,殿中丞转国子博士,由国子博士转虞部员外郎,优者为膳 部;由虞部转比部,优者为仓部;由比部转驾部,优者为考功;或由水部转司门,司 门转库部;为郎中亦如之。至前行郎中转少卿、监,或一转,或二三转,即为诸寺 太卿、监,自太卿、监特恩奖擢,或入给、谏焉。③ 

①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定制,凡制举,进士《九经》及第者称“有出身”,诸科及第与非登科入仕者,统为“余人”。见《宋史 · 选举志》四,《宋史 ·职官志》九《群臣叙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二《杂记》。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元祐四年十一月庚午。

③ 《宋史 ·选举志》四《铨法》上。

上引资料表明,进士出身人与非进士出身人之迁转,判然两途①,据此,可以判断进士 及第人。首先,进士出身人迁转之本官阶中,有屯田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祠 部员外郎、主客员外郎、都官员外郎、户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度支员外郎、金部员外郎、 职方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及以上十五司之郎中。 而非进士出身人迁转官阶中决无此十五司员外郎、郎中。换言之,凡在北宋前期之文臣,其所  系官衔中有上述屯田司郎中、员外郎等十五司郎官者,即可判定为有出身人。举例以证之:

屯田司员外郎  杨畋,曾官屯田员外郎,进士及第。《欧阳文忠公集 ·居士集》卷二九 《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有子曰畋,贤而有文武材, 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宋史 ·杨畋传》:“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

太常博士 → 屯田员外郎  张泌,由官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可判定为进士出身。 《元宪集》卷二三《太常博士张泌可尚书屯田员外郎制》:“夫台郎始于垦田……皆一时之 俊选也。”《万姓统谱》卷三九:“张泌,字顺之。浦城人……祥符中登进士。”

屯田司郎中  王利,仁宗朝初官尚书省工部屯田司郎中,进士起家。《欧阳文忠公 集 ·居士集》卷三六《长寿县太君李氏墓志铭》:“太中大夫、屯田郎中、上柱国王公讳利之 夫人曰李氏。”《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三《故大中大夫尚书屯田郎中分司西京上柱国王公墓

· 志铭》:“公讳利……淳化三年登进士第……总十一任,以本官(屯田郎中)分司西京,年七 十二。天圣四年八月十六日终于缑氏。”

度支员外郎  李育,曾官户部度支司员外郎,优迁吏部司封司员外郎,登进士甲科。 《苏魏公文集》卷二九《岐王府记室参军尚书度支员外郎直史馆李育可司封员外郎》:“今  夫仕郎官者,以左曹为贵;升文馆者,以太史为先……以尔早擢甲科,荐游书府,召从方  守……奏课之应格,进联主爵之副。”

户部员外郎  鱼周询,仁宗朝曾官太常博士、尚书户部司员外郎,迁吏部司员外郎,系 进士出身。《宋史 ·鱼周询传》:“举进士中第,为大理评事……迁太常博士、通判汉州……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成德军。”吕景 初,进士出身,其官阶由户部员外郎迁吏部员外郎。《宋史 · 吕景初传》:“举进士……以户 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  李防、张晶之、边肃在真宗朝分别曾官兵部、刑部、工 部司郎中,皆属进士出身人迁转官阶。《宋史 ·李防传》:“举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累 迁兵部郎中、纠察刑狱,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宋史 · 张温之传》:“显之进士及 第……稍迁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宋史 ·边肃传》:“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知於 潜县,累迁太常博士……迁工部郎中……累迁给事中。” 

①  北宋前期有出身人,进士及第人之外,虽包括制举、《九经》及第人,但制举及第人两宋共计仅四十一人,都有姓名可查 (见《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0.一一《制科》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且其中大都由第进士而应制举,故 在鉴别有出身人时不含制举人,不致影响鉴别进士之精确度。《九经》科应制举及第人均十分稀少,亦可略为不计。实际上,在宋 人心目中,有出身人但指进士及第人。如哲宗朝三省上言追叙北宋前期有出身人优迁官阶时,但称进士而已:"旧制,京朝官以 上.各分进士,余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哲宗元祐四年十一月庚午)

其次,有出身人与无出身人迁转两途中,即使名称相同的本官阶,亦可由何种官迁转  而予以判断是否为进士出身。如同为大理评事阶,进士出身系由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 助教迁至,属优迁(超迁);而无出身人则由太祝、奉礼郎迁转(太祝、奉礼郎由校书郎、正 字、寺监主簿、助教升迁),慢于进士出身人一阶。又如殿中承阶,进士出身人,由大理寺丞 迁;而非进士出身人,由太子赞善大夫迁(按:赞善大夫由大理寺丞迁),慢于进士出身人一 阶。例如王果,诸科及第,“以太子右赞善大夫为审刑院详议官,迁殿中丞”①;孙甫,天圣 八年进士及第,“迁大理寺丞、知绛州翼城县。枢密直学士杜公衍奏知永兴军司录、迁殿中 承”②,等等。据此,又可从某文官之本官阶迁转轨迹,去分析、鉴别是否系进士出身。兹将  北宋前期进士出身人叙迁官阶列表如下:

北宋前期文臣进士出身人迁官表

注:本表据《宋史 · 选举志》四、《宋史 · 职官志》九《叙迁之制》制成。 

① 《宋史 ·王果传》

② 《曾巩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北宋神宗元丰改官制后,文臣用以叙迁之本官阶,恢复原职事,本官阶一律改为自承 务郎到开府仪同三司二十五阶寄禄官。“改为寄禄官后,并一等改转,别无分别。”①即不 分进士与余人,同归一途迁转。至哲宗元祐四年十一月,“承务郎以上"诸寄禄官阶,“分 左、右两等,进士出身人加‘左',余人加‘右'字”②。绍圣二年(1095)除存正议大夫、光禄 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分左、右两资迁转外,余阶悉罢分左、右。至南宋 绍兴元年十二月,寄禄官复分左、右,绍兴二年,选人自迪功郎至承直郎七阶亦分左、右,凡 进士出身人皆带“左”。孝宗淳熙元年三月一日罢分。③寄禄官阶分左、右,以进士出身人 带“左”,这又给鉴定进士及第与非及第提供了一条标准。试例证之。黄公度,状元及第, 即授“左承事郎、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④。林安宅,进士出身,绍兴七年为左通直郎,主管 西外敦宗院⑤,隆兴元年寄禄官左朝请大夫,职事官为尚书省左司郎中⑥。萧振,北宋政和 八年进士及第,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以“左承议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充敷文阁直学士、四 川安抚制置使”⑦。相比照,寄禄官带“右”,必为官荫等杂出身,如“柴叔夏为右迪功郎,袭 封崇义公。叔夏,周世宗五世侄孙也”⑧。为便于查检,兹将元丰改官制后分左、右之寄禄 官列表如下:

文臣京朝官寄禄官分左、右沿革表

  ① 《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六之一九《官制别录》。

② 《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六之一九《官制别录》。

③ 《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六之一九《官制别录》,《皇宋十朝纲要》卷二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卷八五,《玉海》 卷一—九《元丰新定官制》,《宋会要辑稿 ·职官》五六之二一《官制别录》。

④ 《文献通考 ·选举考》五《宋登科记总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一,绍兴八年戊午七月丁西。

⑤  淳熙《三山志》卷二八《人物类 ·科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一、绍兴七年丁巳五月壬子,

⑥  咸淳《临安志》卷四七《秩官》五。

⑦ 《宋史 · 萧振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O. 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丙申。

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八,绍兴五年四月壬子。

续表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