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徐国
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微,出现了五霸七雄的地方割据势力。徐国处在齐、楚、吴三强之中,东面又是大海。这个形势注定徐国只能图存,不能发展,最后还难逃灭亡。东周时期的徐国,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583年以前,只有齐、楚之争,徐在二强中靠近齐,基本上无灭亡之忧;公元前583年之后,吴已强起,可与楚相敌,徐是吴北上西进最大的障碍,是非灭不可的;公元前512年,徐终为吴灭,但徐奔楚后又重新建国。延至战国时期。
自周宣王耀兵服徐以后,徐一直保持着东夷中大国的地位。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霸主的招牌是尊王攘夷。由于徐国有较高的文明,又是东夷之首,被视为诸夏,应该保护。如公元前645年(齐桓公四十一年),楚人伐徐,诸侯联兵救徐,理由是“徐即诸夏故也”。参加联兵的有鲁、齐、宋、陈、卫、郑、许、费等,先是鲁人公孙敖为帅,出兵救徐;后又是孟穆伯帅诸侯之师救徐。为了报楚伐徐之仇,齐、徐又起兵伐英(英是楚的盟国,在今安徽梅山水库东南)。很明显,这时徐国的策略是靠近齐,与鲁、齐、宋、陈等联兵抗楚。这时的徐还可以单独攻击一些小国,如公元前657年,徐国攻取舒(长江以北之地,在徐的西南);,公元前瞪0年,徐伐莒(今山东莒县,徐国之北)。
公元前638年晋文公即位,晋开始称霸,并与秦、楚相争。晋为了弱楚,于公元前584年派叛楚的巫臣到吴国,教吴以弓矢战阵,并使之攻楚。徐都洪泽湖西北,是吴北上争霸的障碍;如吴西向攻楚,又怕徐南下截其归路。吴为北进西向要灭徐,何况徐又长期与齐鲁等交往。当吴起来后,徐又与楚交往。如公元前537年楚率徐人伐吴,公元前536年徐聘于楚。又如公元前528年徐与齐等盟于蒲隧,公元前525年又与邾、郳,、宋等会于蟲。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与阖闻谋攻楚,了保证攻楚之战的胜利,遂于公元前512年冬十二月决定灭徐。驹王徐章禹坚守待楚援,吴利用洪泽湖地形低洼,壅集山水灌徐,驹王乃出而奔楚。《左传》说:
十二月,昊子执钟吾子《在徐以北,今江苏新沂县南,断徐的援军)。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已卵灭徐,徐予章禹《亦写羽)断其发(自刑示惧),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去见吴王)。吴子唁(安慰)而送之,使其迩臣(身边之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即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的义门附近),使徐子处之。⑩
此后,吴王与伍子胥合谋,用三军轮番攻扰楚国。
元前512年,吴王阖闯灭了驹3Eo賁禹之国。但徐国并未就此灭去,驹王着近臣、夫人,以子爵的地位流亡在楚国的夷;以国名为姓的徐氏已分布地,杰出者并在周围各大国做官,如带吴国水师攻齐的徐承等1真后来徐氏又在老根据地(鲁西南的藤县与薛城一带)建国,虽没有过去的徐国强大,但一度成国中的强者。《礼记·檀弓篇》完整而又具体地记载了这个史实。该文说:
邦娄考公(今山东邹县附近的小国之君)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含(死者口含之物)。曰:“寡居使容居坐含,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敞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容居对曰:“容居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无所用斯言也。容√吾鲁(鲁钝)人也,不敢忘其祖。”⑩
这段文字后的《疏》又说:
徐自比于天子,以邾君为己之诸侯,言进侯氏以玉,故云进侯玉。案:“春秋昭王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此云徐潜称王者,灭亡复兴至春秋之后潜号强大称王。犹楚灭陈蔡后更兴。”⑩
考“邾娄考公”之后注:“考公隐公益之曾孙,考或为定。”邾娄隐公名益,是鲁定公时(前509-前495)人。邾娄定公名且,是鲁宣公、成公时(前608-前573)人。既是隐公曾孙,当在隐公后;查春秋经传中又无邾娄考公,故邾娄考公应以战国初人为是。考公如以隐公之曾孙算,子、孙、曾三代时间当在六十年以上习当在公元前430年左右。所引《+Lid》的正文和疏都提到容居的先君和祖向王,以祖孙三代算也在六十年以上。驹王灭于鲁昭公三十年(前512),鲁昭公与定是紧相接的,差距不大。驹王之孙与邾娄隐公之曾孙也是基本同时的。所禹之国灭后,徐国复兴复强的事是可信的。
其他著述对这个问题也有反映。范文澜说:战国初“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北进至徐(山东藤县)……范蠡自徐回到越国,就带着财宝珠玉乘舟浮海逃往齐国做大商人”⑩。顾颉刚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战国时代图》注薛城为徐州。⑩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两幅战国时代图,也在今山东微山湖东北的徐州。@薛与藤县接近,均与立国在邹县附近的邾很近,正好与范文澜所说的徐印证。故驹王章禹之国灭后的徐国复兴的说法是成立的,复国后的徐国延战国时期。
主要参考书目
原文2002年刊于<简西公钦系徐氏宗谱>,2010年录入<徐文化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①谭其骤:<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册第17-18页
②顾颉刚:(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古代部分。商代图>
③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14页
④徐家伟:<徐氏文化大观>,第382-85页
⑤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65-166页、224页。
⑥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65-166页、224页。
⑦郭沫若:<中国史稿)一册,第221页
⑧<尚书正义)卷二十<费誓>
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第49页
⑩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泅州,徐城县>,,第231页
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80页
⑩徐伟坚:<徐氏古今文化大观>,第1舛\131-132页
徐伟坚:<徐氏古今文化大观),第194、131-132页
⑩(毛诗正义>卷十八
⑩<左传,昭公三十年>
⑩<礼记>卷十<植弓下)
⑩(礼记>卷十《植弓下>
⑩范文澜:<中国历史通编>修订本第一编,第99-100页
颉刚:(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图<战国时代图>
固谭其骧;<中国历.更±也图集>第一册,33.39图
(本文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