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徐国的起落
徐才安 蒲含均
从商到春秋末,徐是当时中国东部的一个大国,对华东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影响。徐可与西周抗衡,帅商人六族反周,弄得西周东面势力的代表鲁国不敢开国门。第一代鲁君伯禽下决心作《费誓》,同时周王又派兵协助,才稳定了局势。
西周中叶,徐国势力又得到较大的发展,周围有三十六个邦国拥护他。征西北的周穆王迅速回师东向,伙同楚国,才把徐国的势力压下去。春秋时期,徐国势力再次强大,闹得周宣王手忙脚乱,派尹吉甫耀兵东南,才使徐君来朝。此后,徐国是:齐、楚、吴的争取对象。徐也周旋于最后为吴所灭。
商周之际的徐国
秦前,华东和华北都有过徐国。 、
一是今华北山西中部的余吾县,那是古代商朝的余吾戎所在地。西周建封为徐国,春秋时期亡于晋①。
邑华东的徐国。 华东徐国历经夏、商、周。,初在郯城(今山东郯城),后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徐县(今江苏洪泽湖西北角的泗洪与双沟之间,秦汉在此建徐县)。那个区域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是传说B;代蚩尤的领地,是古代九夷居住的地方。九夷在商代称淮夷、东夷,同时徐。传说夏启封伯益(又写翳)的次子若木于鲁南的郯城,建立徐国②。
郭沫若说:“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③台大教授徐悦堂于1982年自费成立《徐氏大宗谱》编纂馆,三年完成,列出夏、商、周四十多代徐国国君的名讳④。
商朝的统治中心是今河南的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对东南的控制还较松散。武丁开始对南方荆楚用兵,国势增强,商可能这时在淮夷重封徐国,作为商胎淮夷的代表力量。到纣王之父帝乙时,商的统治出现危机,奴隶开始逃亡,东南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严重威胁着商的统治。
1976年版的《中国史稿》是这样述说的:
商朝末年,江、淮之间的夷人又强盛妊荚- 武,乙(商的倒数第四代君主)时,他们“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威胁着商朝的后方。商朝不得不集中主要兵力对付来犯的夷人。到帝乙时候,进行了对夷方即岛夷与淮夷的战争。帝乙九年二月,夷方已有大举进攻商朝迹象。商王出征夷方,在今河南睢县附近的孟方于中途截击商师,帝乙于是率诸侯亲征孟方伯炎,取得了胜利。帝乙十年九月,又出征夷方,达到淮水流域的攸国。商王与攸侯喜合兵,出征夷方及林方,直到次年三月才胜利而归。帝乙十五年,再次率诸侯征夷方,经过的地区更远,包括齐、顾等地。帝乙末年,迁居到沫,即今河南淇县的朝歌。其子纣继位后,继续对东夷用兵,费了很大的力量,打退了东夷的扩张,俘虏了“亿兆夷人”作自己的多军队⑤。
通过商末两代人的用兵,建立了以徐国为首的商人六族的统治,这六族是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⑥
西周建立,武王退回陕西,在商的统治中心封禄父(纣子武庚)立国,统治商民,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称为“三监”。武壬死,成王即位,周公辅政,管、蔡不满。“武庚乘机和管蔡串通起来。联合了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复国战争。”⑦在今天的鲁南、皖北、苏北、豫东都燃起了战火。周公出兵东征,经过三年的战斗,平定了叛乱。周公班师时,封鲁、卫二国控制该地区;把以徐国为首的商六族封给鲁,作为鲁国的种族奴隶。
叛乱的主力虽被击败,但势力尚存。第一任鲁君伯禽当国后,还不敢开东鄙之门,经常有遭到以徐为首的商六族进攻的可能。这时的鲁国外有徐国等六族的威胁,内有奴隶的逃亡和抢劫,初建的鲁国岌岌可危。
公元前1063年,伯禽下决心征徐方。这个决心和准备,表现在誓师大会上的讲演中。伯禽说:
嗟!人无讹,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殼(音幻乃甲胄,敿(音矫)乃干,无敢不弔。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穿宑(音护),敛乃穿,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牛其风,臣妾立卷翌監,无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踚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甲戌,我惟征徐<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榦。甲戌,我惟築。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无多,汝则有大刑⑧。
这个誓文分三部分,前面是讲对军械装备的要求,接着是讲对军纪的要求,最后是讲对防务器材及马料的要求。
姬伯禽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用三个常刑(例用的刑)、两个大刑(杀头)、一个无余刑(死刑以外的各种刑)来保证。调用七百里监察区内的军队七万五千人,组成了六个军(三郊三遂),杀气腾腾地向东南进军。但在战争中还是被徐军包围,不能脱身。最后,在成王三个军的救援下,才控制了局势,遏止了国的北上。
西周时的徐国
以徐国为首的淮夷,在周公东征和伯禽南伐后,并未停止战争。翦伯赞说:
据铜器铭文记载,自周初以至宣王(西周倒数第二个君王)之时。周王朝和东夷、淮夷诸部落间,不断地发生战争。淮夷中最强大的是徐劣周穆王时,徐偃王曾起兵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铜器铭文中也有穆时周与淮夷作战的记载。厉王时周人和南方又有许多战争。”《后汉书.东夷传》说“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虢仲盨》铭亦载:“王南征,伐南淮夷。”
“在战争的过程中,周统治者对淮夷进行残酷的掠夺^淮奏的钢可嵌是周人掠夺的对象之一,铜器铭文中‘孚金,的记载不少。也掠夺人口和牲畜。《师毁》铭栽发生于周宣王时的一次战争中,周人‘区支孚士女、牛羊、乎吉金”。⑨
从引文中看出,西周与以徐国为代表的淮夷之战是经常的长期的,是掠夺性的。因此,以徐国为首的淮夷是不服的,随时随地准备反抗。有名的反抗是西周的穆王和宣王之时。
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个君主,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西征犬戎(严允)。此时,以徐偃王为首的淮夷,联合三.十六个方国。发动进攻西周的战争,,玫到黄河边上。西征的穆王受到惊吓,立即回兵东征,军抵黄河但不敢进击,遂承认徐国为东方争霸,,暗中唆使楚国攻徐。唐人的《元和郡县图志。泗州》条说得更具体,该条说:
徐城县,本徐子国地,周穆王时,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s》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蔓马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予遂北徙彭城五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在今下邳县界。⑩
范文澜说:
穆王时候,徐夷国君强大称王,号为偃王。徐偃王联合九夷伐周,打到黄河边上,穆王害怕,承认偃玉做东方霸主。穆王教楚伐徐,楚战胜徐,咸了南方新兴的强国。⑨
在称号上最早与周相抗的是徐国,第二是公元前740年的楚武王,其他称王的都是三百多年以后的塞-郭沬著的《巾艙,qb前/6烛曲fd,由鬧申纲》都有类似的。1980年上海版的《辞海》说“徐偃王”统辖今淮、泗一衹《后汉书,东夷载:“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后为楚所灭。”楚灭的是徐偃王之国,实际上的徐国并未灭,后又强大到与周相抗,或与楚联兵抗周。
《徐氏古今文化大观》说,徐国被楚击败后分两支后退:一支东向:一支南下到浙江以南,可能徐偃王即是这一支。“近年来,在浙江近十个县市发现一批有关徐偃王在当地从事经营活动的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共王(穆王之后)时,鉴于偃王的影响,又封其子徐宗建徐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酮共王后,是懿王、夷王、厉王、宣王,宣王时,徐国的国势又强大起来,并有北上与周抗衡的表现。为此,宣王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前823年大起六军(佤箕全部兵力),派当时最得力的将帅尹吉甫出征徐国。《诗经·大雅》是边洋写的: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予。王舒保作,匿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溃,仍执醜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咩咩,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⑩
前八句是总序,是宣王的指示。后面是写过程,是写这次军事行动的结果。当时,徐、周双方力量的差距不大;而且徐又未举旗出兵,反叛之罪未彰周是倾其全力,炫耀威武,观兵徐土。目的是徐方只要表示贡服,即罢兵停战。与公元前656年“齐兵次楚,唯责包茅”(《左传,僖公四年》)的情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