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徐氏资讯明朝军户移民的初步探究

明朝军户移民的初步探究

   2025-01-20 IP属地 山东徐炳炎210
核心提示:明朝军户移民的初步探究元朝末年,中华大地烽火四起,经久不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战火燃遍大江南北,元朝统治者疯狂镇压和屠杀。红巾军摧毁了元朝统治基础,朱元璋借机建立朱明王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即命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五万出师北伐,平定山东、河北,战乱造成“白骨露于野,千

明朝军户移民的初步探究

元朝末年,中华大地烽火四起,经久不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战火燃遍大江南北,元朝统治者疯狂镇压和屠杀。红巾军摧毁了元朝统治基础,朱元璋借机建立朱明王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即命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五万出师北伐,平定山东、河北,战乱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凄惨景象。“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触目崩心、令人哀叹。根据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仅南中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八千万,而经过元末数十年混战,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时,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整个中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五十万,仅为南宋的五分之一,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朱元璋为了重整山河,发起了一场绵延数十年,影响十八个省份,涉及一千二百三十个个姓氏的移民浪潮。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制定的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保证国家兵役、徭役、田赋,以及丁银收入(即人头税)的实现,把居民划分为四种:民户、灶户、匠户、军户。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不许分户。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别圣旨批准方可,而且不能参加科举。普通农民为民户。灶户是以煮盐为业的人户。匠户全为手工业者,在卫所军器局中服役的,称为军匠。军户是专门承担兵役的人户,每月享有粮饷。军户是在特定人户中实行的一种世袭的、有报酬的征兵制。军户如果逃避兵役则称为逃军,要受到法律制裁。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军队屯田组织严密,强制性很大,参屯者‘军世皆藉’。一旦从军为伍,世代继承,本人病故、阵亡、残废,必由其子继承。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转业退伍,定期服役年限之说。哪怕其后无子无孙,原籍与其有亲戚邻里关系的男丁也得递补,以确保长期延续。明朝初年实行卫所制,卫、所下面的军人是军户,安置在屯田上,可以娶妻生子,平时耕种,轮流值勤,战时出征。军户身份是终身的,子孙都是军户,不能改变。“卫”是明代军队的编制名,明代在要害地区设卫,这种制度史称“卫所制”。“卫”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所以有“卫无辖境”之说。卫,下辖千户所、百户所,卫所军人兵农合一,类似于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以此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鉴于续修族谱的需要,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对祖先迁徙历史的探究,重点考察的是鲜为人知的军户移民史。

二零一六年,读了徐新民宗亲《山东四十四支昆山籍—徐氏先祖源流考略》的文章,我的研究开始起步。后来,看到昆山徐氏谱序的记载:“维时昆山县徐姓迁于枣者五十丁,除留枣五丁,余分聊城、泰安、新台、兰山、郯城、菏泽、长山、曲阜、临淄、昌邑、福山、莱阳、高密等县。其发聊城县者三人,同落城东关;发泰安县四人,路过德州死一丁,余同落寨里;发新台县一人,落杨柳店;发兰山县三人,同落小岭集;发郯城县二人,同落里家庄;发菏泽县一人,落城府学巷……”其中分到聊城县三人同落东关,最近几年多种渠道寻找无果,下落不明。分到新泰县羊流店的一人,同样也是找不到,原文中的“新台县一人,落杨柳镇”,有可能是笔误。然而,明朝时期从北平府涿州来的军户,落户到聊城县南关的移民最近被发现,这就是郑家镇王堂村的徐氏家族的始迁祖徐受可,原籍是江西省南昌府武宁县上南乡三十三都。明朝永乐年间,徐受可随驾北征,官居左护卫之职。这足以说明,明朝移民中的军户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据此,可以类推分到聊城县三人,有可能到平山卫或东昌卫的某一个卫所屯田去了。明朝时期的东昌府,下辖三州、十五个县。据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推算:按明初制度,每里、屯为110户,东昌府接收的移民总数为29480户,约十五万;每县平均接收移民约八千人。

设于明朝山东省东昌府的是平山卫、东昌卫两个卫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克东昌,山东平”,于东昌设驻军,取名“平山卫”。宣德六年,建立东昌卫,两个卫所分工不同,各负其责。据清朝《东昌府志·卫所军屯》记载:平山卫,在府治东南,洪武年间建,属山东都指挥使。卫设指挥使三员,指挥同知七员,指挥佥事十二员,署指挥佥事四员,经历一员,卫镇抚二员。下辖五千户所,正副千户二十八员,所镇抚五员,百户六十八员。百户辖总旗二,总旗辖小旗五。有京边两班操军一千五百六十二名,运粮旗军一千一百一十七名,守城实操军一千三百三十三名,共有兵额约五千六百人。屯田二千九百一十三顷一十一为一分一厘七毫,设村屯三十个,坐落聊城等县地方,屯军开垦,二守(卫)八耕(田),以军隶卫,以屯养兵。屯田就是军户的安身立命之所。

我曾经去过郓城县,郓城县及其附近许多村庄,就以徐氏命名。徐官屯村,徐厂村、徐庄村、徐楼村、徐桥村、徐营村等,均是徐达的军队曾经的住地,或者是开荒屯田的地方。认真研究过鲁西徐氏联谱的序言。一九二四年鲁西南《徐氏族谱》序言:“苏仍徐国故址,以故苏省昆山徐姓最著,查我族各村旧谱,多系于明之初叶随大元帅天德公由苏北徒,亦多有身列行伍,建功立业屯田于此者,故屯户居多。闻有自晋者来者,亦失国后逃于晋者也。天德公讳达,字天德,谥武宁,追封中山王,肖像有明功臣庙,我族众多。共近支徐姓之由苏而鲁,天德公之力居多焉。”序言中的“徐姓之由苏而鲁”“身列行伍”,说的是鲁西南徐氏家族与元末明初由江苏征战到山东的“徐家军”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鲁西南徐氏家族,大多为留下来屯田的原籍江苏军士之后裔。序言中的“闻有自晋者来者,亦失国后逃于晋者也”,说的是亦有从山西省迁徙来的徐氏。山西徐氏源于徐国亡国之时,流落山西的徐氏族人。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徐夹堤村的徐氏家族,就来自山西省洪洞县。

据光绪十九年(1893年)《郓城县志》:“考自明洪武(朱元璋年号)初年,郓民甫集,闲田故多,丞相徐达奏设济宁、临清等卫。其屯之在郓者,济宁卫则有:唐云登屯(唐官屯)、李隆屯(徐官屯)、扈岩屯(扈官屯)、吕月屯(吕月屯)、王文光屯(郭屯)、张而略屯(张武屯)、张光裕屯(张官屯)、修俸仪屯(元庙集)、丁国都屯(丁官屯)、随遇隆屯(随官屯)、陈有功屯(于官屯)、傅腾蛟屯(付官屯)、彭廕绪屯(车楼)。临清卫则有:高彦屯(属嘉祥)、刘官屯(刘官屯)、张问屯(王官屯)。此十六屯者,皆郓境地也。洪武元年,定卫所官军,以5600人为一卫,120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百户所,择州县荒地开垦立屯,此郓有屯之始也。”

明初,由于战乱和水患,郓城人口稀少,荒地颇多,丞相徐达奏设济宁卫、临清卫。在郓城境内共设置了十六个军屯,其中属济宁卫的有十三个,属临清卫的有三个。这些军屯均由基层军官建立,隶属于卫所,不属州县管辖,清朝时,军屯逐渐变成民屯,才隶属于州县。这些军屯都以军官的名字命名,变成民屯后,省略名字,只称姓氏,就变成了今天的村名:某官屯。上面的十六屯,大多数都是现在的郭屯镇、随官屯一代的村庄。

我的原籍聊城市高唐县亦有类似的情况。高唐县梁村镇东军屯村《徐氏族谱》记载,该村徐姓系苏州府吴县徐氏分支(东海堂)。先祖跟随燕王朱棣征战。一四零四年,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其先祖徐得良驻防在北京通州东南部一带。二百多年以后,已经是明朝后期,九世祖徐第奉旨率四个儿子国屏、国翰、国鼎、国英,来到山东垦荒屯田。长子国屏祖居平原县腰站;次子国翰祖居武城县石官屯;三子国鼎祖居高唐县梁村镇东军屯;四子国英祖居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尽管所居地点不同,然而同属于德州卫直接管辖;十世祖国屏、国翰、国鼎、国英四位均为定居地的始迁祖。

然而,早在明朝中叶后期,博山八陡镇徐氏家族的五世祖徐美,奉旨来到高唐县梁村镇垦荒屯田,徐美是梁村镇徐氏家族的始迁祖。

一支徐氏族人来自山东博山,另一支徐氏族人来自北京通州,看起来似乎毫无牵连。其实都是明朝的军队将士及其后裔,奉旨前来垦荒屯田,不同之处就是时间有先有后,异曲同工,都属于德州卫直接管辖。

明清以来,德州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城区也依运河而建。当时的德州不仅是一个州的州衙所在,更是一个军事重镇的驻地所在,提到德州的军事地位,就涉及到德州的卫所。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德州卫,是为正卫。德州正卫七所计五十六屯(村)。主要任务是守城、治城、管河、护漕、护仓、运船等。永乐五年(1407年)又置德州左卫。左卫六所计五十五(村),共计一百一十屯(村)。至此,两卫共有11200人。这些军屯部分布在运河两岸。德、左二卫的屯田,范围主要包括散落于沿运河的山东、直隶两省的十三州县,从上游的临清、夏津、清平(治在现在的高唐清平镇)、高唐、武城、禹城、平原、恩县(治在现在的平原县恩城镇)、故城,至下游的景县、吴桥,东到陵县、德平、乐陵,其面积大小与今天德州市所辖面积大体相当。众多的军户,分散于运河两岸屯种,逐渐定居融入社会。

近几年通过对明史、明朝大移民以及明朝的卫所、军户等历史知识的研究,感到收获颇丰,整理成以上文稿,仅供有兴趣的朋友们交流、参考之用。如有瑕疵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徐炳炎             2025年1月21日

作者为山东省历史学会徐国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顾问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天下徐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