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徽言祭祀
甲辰(2024)民族英雄
忠壮公徐徽言九百三十一年诞辰
日 期:华历甲辰八月初十日 (2024 年 9 月 12 日)
地 点:衢州烂柯山忠壮陵园(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主办方:衢州市柯城区非物质遗产项目徐徽言祭祀理事会
承办方:徐徽言后裔轮值支——衢州河边埂支
参加者:特邀嘉宾、徐氏后裔
邀请参与祭祀嘉宾名单:
徐国庆 衢州市柯城区人大原副主任
徐土柱 浙江省徐偃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徐 宏 浙江省徐偃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徐文荣 浙江省徐偃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刘国庆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
余仁洪 世界非遗“九华立春祭”专家学者
吴海根 世界非遗“九华立春祭”传承人
徐友朋 龙游县徐偃王文化研究会会长
郑文龙 省级非遗“赵抃祭祀”传承人
张正富 市级非遗“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
徐徽言祭祀活动的地方干部、企业家、理事会的名誉会长、顾问等,他们是:
徐君才 徐梅军 徐炎六 徐宏良
徐友权 徐雪清 徐青松 徐为全
徐炎富 徐土柱 徐友朋 徐卸浩
吴三海 卢世清
在9月12日的清晨,衢州烂柯山脚下的忠壮陵园内,人群熙熙攘攘,锣鼓声此起彼伏,一片欢腾。来自“上方龙祥徐氏”、“江苏江阴夏浦徐氏”、“金华兰溪徐氏”以及“石室徐氏”等19个不同分支的徐氏家族后裔,近1000人汇聚于此,共同庆祝甲辰年(2024年)民族英雄忠壮公徐徽言诞辰九百三十一周年的盛大祭祀庆典。这场集会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家族血脉和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刻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氏家族以其文韬武略而闻名遐迩。我们徐氏的子孙,无论是在文学的殿堂还是武艺的竞技场上,都曾留下辉煌的足迹。徽宗皇帝亲自点将,赋予他们守护边疆、维护国家安宁的重任。今天,徐氏的后代们,肩扛着祭品和五彩斑斓的旗帜,从石室古街出发,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呼声,缓缓行进至烂柯山脚下那座庄严肃穆的忠壮祠。
在这里,一场庄重而神圣的祭祖仪式正在举行。礼生们引领着主祭、陪祭和参祭人员,按照古老的礼仪程序:启祭降神、盥洗正容、行焚香礼、望燎辞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和虔诚。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家族荣耀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在这次庄重的活动中,徐春雷宗亲,作为忠壮公后裔的杰出代表,承担了主祭人的重任。他虔诚地跪在忠壮公的座像前,以洪亮而深情的声音诵读《祭忠壮徐公诞辰文》,将对先祖的无限感激与崇高敬意娓娓道来。这一刻,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家族血脉中流淌着的忠诚与勇敢精神的传承。
徐徽言,宋代抗金的英勇将领,自幼胸怀壮志,勤学不辍,文武双全。他不仅是衢州市引以为傲的“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更是衢州历史上首位武状元。他的忠诚与英勇令人钦佩,威名远播四海。宋高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为晋州观察使,并赐予“忠壮”的谥号,以示对他不朽精神的最高敬意。
柯城区非物质遗产项目徐徽言祭祀理事会监事徐增宏宗长说:“身为忠壮公徐徽言的后裔,我们深感荣耀与自豪。我们立志追随先辈的脚步,继承其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传统。徐徽言祭祀理事会监事徐增宏强调,我们要弘扬先辈的卓越品德,让英雄的气节在我们心中永续传承。”
这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由徐徽言祭祀理事会精心策划的。衢州河边埂支,作为徐徽言后裔的一员,今年荣幸地承担起了承办这一传统仪式的重任。自2011年起,这场公祭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3年,而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理事会首次接手筹办。他们的目标是让徐徽言的后人们铭记先祖那忠诚报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将其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传承人徐文法满怀激情地展望未来,他表示将致力于将徐徽言公祭活动申报为市级乃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计划深入挖掘徐徽言爱国精神的深层内涵,并将其家国情怀不断传承与弘扬,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随着祭祀仪式的进行,现场的气氛愈发庄重而神圣。家族成员们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敬仰之情。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礼生们的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对家族精神的深刻体验和传承。在祭祖仪式结束后,徐氏家族的成员们并没有立即散去。大家聚集在忠壮祠前,相互交流着对先祖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孩子们好奇地听着长辈们讲述徐徽言的故事,而年轻人则在思考如何将这份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去。老一辈则在叮嘱后辈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此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徽言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遗产,衢州市还特别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展览和文艺演出等,旨在通过多种形式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场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徐徽言诞辰的纪念,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的机会。它让徐氏家族的成员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激发了我们对于家族荣誉和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即使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铭记历史、尊重传统,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