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是夏朝初年徐國的后裔,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當時的徐國,壽祚很長,歷經夏、商兩代至周朝的春秋時期,前后一千八百多年。但是,除了周朝初朝徐偃王的擴張勢力到東海和浙江地區,徐國所擁有的地盤,卻一直很小,僅只是現在安徽省的泗縣一帶。
因此,發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徐國的末期,他們的子孫雖曾隨著地盤的擴張,繁衍到魯南、蘇北的東海地區,并且發展成為當地的著姓大族,其后裔后來也以「東海」二字代表自己的根源,然而,當時留在老家泗縣的后裔,必然還為數不少。這些徐國的后裔,于春秋時代亡國之后,下落如何?分衍發展的情形又如何?
很顯然,安徽泗縣老家的徐姓子孫,應該也各有各的陽關大道可走──除了仍然留居故里的,一部份輕車熟路向北投奔了在東海地區已經札下根基的宗親﹔一部份隨遇而安分別在北方各地另立門戶﹔另一部份,則朝南渡過長江或鄱陽湖,到達了長江以南的江西地區。
這就是徐姓在江西地區奠基級早的原因所在──今天台灣及閩粵各地徐姓家族所奉的一世祖徐樨,是東漢桓帝時的南昌人,可見早在距今一千九百年以前,徐姓便已經南遷,遠比其他的姓氏家族都要來得早。
來得早,所占的條件當然也較為有利,這也正是此后徐姓的稱盛于閩粵及台灣各地的因素之一。
當然,當初在江南地區開創業菜的徐姓先人,也并不一定都是從安徽泗縣的老家直接播遷過來的,后來輾轉來自東海地區的,想必也大有人在。安徽泗縣和東海的徐姓,原木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因此,不管台灣及閩粵地區所奉的一世祖徐樨是直接來自安徽泗縣老家,還是輾轉徙自東海或其他地區,他們世世代代的子孫都共奉「東海」為郡望,也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漢朝末年,江西南昌高士徐樨的賢德懿行,便已遠傳京師,連皇帝都特別派人召辟,可見得當時的徐性,在鄱陽湖之南的江西地區,已經相當繁盛。有了這樣深厚的基礎,徐氏的以江西為中心,再進一步向更南方的各地播遷繁衍.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關于徐姓的南遷閩、粵,有不少的文獻可以參考:
「東海堂徐氏族譜」:「漢桓帝時,一世祖徐西樨,居江西南昌時,二世祖泊,遷浙江衢州府龍游縣﹔三世祖分居浙江紹不、信安、江西南昌、蘇州陽縣、吳州郡等地。三國時,或居東海。至宋末,始由石城縣遷福建汀州上杭、連城二縣。元時,衍居廣東之丰順、海丰、梅縣、博羅等縣,及潮州之南坑。明時,移居長樂,分支程鄉、東石、義化等地。」
「崇正同人系譜」:「先世于宋末自江西寧都遷福建上杭、連城,后再遷居長樂(今五華縣)。」
「藍田徐氏族譜」:「先祖原籍福建淨化縣石壁市澳內村,明洪武以后,遷居于廣東省揭陽縣藍田都三瞻村埔頭鄉。」
「台北板橋埔 徐氏族譜」:「先世居大江以北,順治五年,始遷福建漳州詔安縣二部走馬堂埔筆岑。」
「旅泰徐氏宗親總會紀念特刊」:「至若閩粵徐姓之始,溯自宋末元兵渡江,天下復亂,有徐一郎者,自江西寧都遷福建上杭以避亂﹔其弟二郎遷連城,傳五世,至真人,遷居長樂,孫仲仁遷歸善。 郎之后,有遷丰順湯坑、松源者。粵中各屬徐姓,多出此二支,此閩縣徐氏之源也。」
「漳南徐氏譜敘] :「徐先久居三衢,唐天寶間民閩嘉莆之廷壽里,遂籍之。也紹書香,代有聞人,迨五百年,二十一世孫拜杰公遷居于浦,長為始遷。」
「福建安溪徐氏宋重修譜序」:「吾延壽徐氏至于鐸(按,為宋朝太師吳國公徐鐸),傳世一十有一。厥先唐天寶間出衢而來也,由衢而上,溯于豫章,由豫章而上,溯于彭城,而上溯于錫。」
綜台上述的文獻,對于徐氏的南遷過程,可以獲得三點初涉的認識:
第一,他們的先世,在江西及浙江地區居住了很長一段時期。
第二,唐朝天寶年間,已經有徐姓入閩,子孫繁衍于漳州地區。宋朝末年,江西石城的一支徐氏,接踵入閩,最初開基于閩北的上杭和連城兩地,后來閩粵各地的徐姓,有很多便是分支自上杭、連城兩地,祖籍廣東鎮平的台灣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先生,也屬于這個系統。
第三,到了元代,他們又自福建分衍至廣東各地,然后說明末清初,進一步渡海繁衍到台灣,乃至海外各地。
天下徐姓原屬一家,至此更可堅定此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