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泰国 徐仲熙 收录时间: 2002.12
引言
何谓客家?据1980年修订的《辞源》释:“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迁,北宋初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最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 客家语系出中原黄河流域的一支汉人,经南迁后,其分布地区极广,据统计其定居点有:广东、江西、福建、四川、广西、台湾等九省,其中纯讲客语的县34个,非纯讲客语的县200个。客家的人口,到底有多少?研究客家的人各有其说:“何种英《中国方言概论》,谓客家人约七百余万民国19年秋客属旅省各团体致建设厅长公函,若合广西及南方各省计之,总数当在4000万以云云:西人方面亦是人各一说韩廷敦《种族的品性》谓:“客家人口,总数在1000万以上,肯比尔氏根据布龙荷鲁 (bromhall)中华帝国(the china empire),谓能操客语的人口,已达1500万。依西人乌德黑德 (h.g.w.wo.—ddhead)等1922年书(the chinayea rbook1921—2)第三章所载台湾客家数目,加上近年台湾客人增加的数目,益以丘守愚《20世纪之南洋》所载华侨人口之客家侨民,用分类分级核算的办法,估计客家人口约为2520余万人。”(注一) 因战乱,改朝换代,客家人自四世纪初东晋“五胡乱华”开始不断向南迁徒,甚至梯山航海移居海外,在迁移中,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勇于开拓,白手创业,形成“客家精神”。据新加坡《客总会讯》1986年第一期统计:旅海外客家籍人总数约500 万人。1996年12月编纂的《广东省志·华侨志》粗略统计:广东省旅居海外客家华人、华侨总人数约 300万。据1987年统计,梅州市:一市六县华侨华人160万,占全市总人口40%,惠阳地区华侨、华人中,半数是香港新界和祖籍宝安、东莞的客家人。(注二)1955年资料统计;泰国的客家华侨、华人约 37万。 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国家和地区极广,有句谚语:海水流到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客人。据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于1994年在“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公布的较为准确的数据:客家人分布国内(大陆)14个省(市、区)以上,共230多个县市,总人口共5512.8万人;海外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共454.629万人;台湾省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约10万人。全世界客家总人口为6562万人。 (编者按:以上数据,是据海内外客家社团、侨团统计汇报之数据)
(一)历史沿革
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唐禧宗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占广州,社会动乱,广东人逃避海外,据1940年版《华侨名人故事录》记载;南宋未,梅县松口人卓谋等随宋军到崖山, 1279年兵败宋亡,卓谋与十多位幸存者乘木筏漂流到东南亚(印尼加里曼丹)定居,为有史可查的梅县旅海外华侨。 明嘉靖37年(1558),大埔人肖晚,程乡(梅县)人林朝曦与饶平人张琏为首的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后为戚继光所败,不少人逃入印尼。 海上武装集团反抗明朝的林道乾(惠来人),反抗失败,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率部数千人逃到柬埔寨,后到暹罗南部北大年定居。 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郑成功举义旗抗清,镇将江龙,偏将罗宏(均大埔人)等率领义军几千人,随郑成功到台湾,以后不少人辗转到南洋各地。 海上武装首领林风(饶平人),于明万历二年冬率领战船62般,步卒,水军各2000人,妇女、工匠近2000人,从澎湖列岛往菲律宾,遭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阻击,林风余部至万历五年溃散,不少部属流散到东南亚各国定居。张琏、林道乾、林风流散到东南亚的部属,半数以上是广东人。他们早就同东南亚各国进行“走私”贸易,“借交趾、占城、婆、暹罗以为逋薮”。(注四)
客家人大量移居海外是清康熙朝延解除海禁后,清康熙61年 (1722年)开始中暹大米贸易及1840年鸦睛战争后,被迫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经》,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岸通商,清政府由海禁政策变为对外开放,承认“契约劳工”,准许洋人在通商口岸设“洋行”亦称“卖人行”,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大量掠夺华工,运往东南亚各国及南北美洲等地,进行“契约华工”(即猪仔)贸易,乃至1860年汕头开埠,客家人出洋与日俱增。 泰国(thailand),古称暹罗(sian),1939年更名泰国。总面积5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万,华侨、华人、华裔约500万。 客家人谁最早抵达泰国?据《客家》杂志载:“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闽西汀州客家商人谢文彬,因贩盐下海,遇大风漂至暹罗,后就在暹罗定居,改名美亚,出任该国岳坤(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学士”这大概就是最早到达东南亚的客人。”(注五)
据1989年修订《丰顺县志》载:《汤坑区陈氏族谱》:“石湖乡肇吉公房派下十二世陈宏谋在暹罗万磅设寿元堂药行。”“考宏谋兄宏昭生于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据此推算陈宏谋出洋当在1750 年前后。”(注六)这是丰邑客家人旅暹最早的文字记载。 徐南通(丰顺人),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 在汕头乘红头船出洋,经数月飘流,遇险幸存,在安南(越南)登岸,,后徒步抵暹罗,寄居于曼谷万帽街。 客家旅暹闻名的伍氏家族,其旅暹始祖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详,梅县人),据称伍氏于汕头开埠后,他与澄海人许必济等在航行南洋线的红头船上工作多年,后定居暹罗曼谷,其子伍佐南,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暹罗。 丰顺籍被誉称为“廊主詹”旅暹华人詹采卿,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暹罗,其上祖旅暹当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暹罗南部宋卡府重镇合艾开埠功臣谢柩泗(梅县人),于清光绪21年(1906年旅暹)。 国父孙中山随从侍卫功臣张鉴初(丰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7年)旅暹,以上均为有史可稽的旅暹客家华侨、华人。
(二)出洋原因
早期客家人出洋的原因:改朝换代、政治迫害、战乱天灾,民不聊生、耕地奇缺、生活贫困;卖身契约、猪仔劳工、出洋贸易、自由移民、投亲靠友、继承产业等因素,而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第一,改朝换代、政治迫害。逃命求生,飘洋过海。据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攻陷大埔,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再陷大埔,1865年12月24日,太平军偕王谭体元率失败余部6万多人,由嘉应州入丰顺北境的北溪凹一带,与清军左宗棠部队激战,偕王谭体元战死,驸马钟英、幼沛王谭标、东平王何明亮等被俘,太平军余部全军覆灭。清延实行血腥大屠杀,捣毁洪秀全在梅县的祖屋祖坟,株连斩杀洪氏族人及亲朋友戚友,幸存者多被迫逃亡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其中马来亚华侨先驱叶亚来 (1837年至1885年),就是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亚谋生的。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政府在南方各省实行清剿,其口号为“能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共产党”。据载:丰顺?隍人文水赖,于民国十二年(1927年),因参加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通辑而逃到暹罗谋生。 据载:黄日三“1931,‘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十九路军,投入上海闸北、吴淞抗击日军战斗, 1934年十九路军与红军合作,由于蒋介石的追捕,黄日三在国内不能立足而南逃印”(注七)
第二,耕地奇缺,暴敛横征。天灾贫困,民不聊生。客家人“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山高水冷,物产不足,交通不便,加之历代战乱,灾荒,许多乡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出洋谋生。”(注八) 据1987年统计,梅州地区一市六县,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山地点77.5%,耕地占9.1%,总人口411.8 万人。 丰顺县据1987年统计:总面积为2691平方公里,山多田少,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面积 29.12万亩,总人口551518人,人均耕地面积0.53亩。 据《丰顺县志》载:“丰良镇莘坡人吴信南,其父吴世齐,叔父吴世炉,早年逃债南洋,死在外国。其本人全家十一口,只五分地,租耕十多亩,一年交租十四担,入不敷出,又还不起债,只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契约卖身出洋,时年41岁。他到马来亚霹雳橡胶园当苦力,从早到晚,所得无几,整整六年,只寄二元回家。过度的劳累,使他染上肺病,后被解雇,在贫病交加中死亡。”(注九) 土地奇缺,难于养活村民,据印尼《勿里洞契约华工访问录》载:丰顺人“罗朝阳汤南区汤坑围村人。一家十一人口,佃耕地十亩,年成好时,交租后一年只有四个月口粮,靠借债做工度日,20岁时(1918年),帽揭阳新寮乡一位姓黄的“客头”带往香港,与荷兰人开的一家公司签订契约,到印尼勿里洞玛纥当矿工。”(注十) 梅州地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天灾频繁,饥荒鼠疫祸害,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据《丰顺县志》载:19世纪末至20世纪近百年间,这一地区较大的水灾、地震、鼠疫、台风、旱灾饥荒20多次。最严重一次,是 1943年(癸未年)5月大旱数月,无法耕种失收,大饥荒,尸横遍野,众多区人逃荒江西87户,248人,在江西卖掉儿女九人,饿死二人,失踪二人。
第三,卖身契约,猪仔劳工。血泪历史,苦难无穷。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岸通商,准许洋人在能袖口岸设“洋行”,殖民主义者为掠夺东南亚各国的资源,开发美国加州的金矿,建筑太平洋铁路,开发秘鲁的鸟粪及古巴的甘蔗种植,大量掠夺华工,进行“猪仔”贸易。其手段极其狡诈和毒辣,大肆拐骗和掳掠华工,其情境极为悲惨。 据《古巴华工口供册》载:“徐立生供:丰顺汤坑徐屋人,本业田工,时年24岁,被人哄说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赴夏湾拿。又《古巴华工呈词节录》载:丰顺县人钟春、钟日均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古巴夏湾拿的“契约华工”(注八)—。 据《丰顺县志》记载:“邓屋乡第十五世陈声荡旅居高棉后逝世。陈琼章汤坑莲塘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卖(猪仔)到印纪棉兰市日里烟园当苦工。因身材高大,被荷兰殖民主义者看中,委任为管工大队长,管辖数千工人,势力颇大积资不少。他经常往反汕头,引带(猪仔)。于宣统年间回乡,接引了东里陈潘鱼,大罗黄超华到印尼。”(注十二)据粗略统计,自18世纪至19世纪百余年间契约华工总数达三百万人,近百万人被折磨致死,30万人致残,这是一部血的“猪仔”契约华工史。(注十三 )。
第四,投亲靠友,自由移民。继承产业,创基湄滨。据史料记载,自12世纪中叶起,中暹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当时主要是江浙闽人进行丝绸及瓷器贸易,继之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开始的中暹大米贸易,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贸易盛况空前,从事贸易人员有不少滞留定居下来。 雅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岸通商,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辟南洋蛮荒,掠夺资源,需大量的劳工,出洋人数陆续增多,已有先辈在洋,投亲靠友,仰仗同乡相帮,自由移民,谋求事业发展,发淘金梦,或继承产业者为数不少,据广州中山大学师生对粤东、闽南人民出的原因调查:投亲靠友占19 .54%,求事业发展的占2.87%。据《丰顺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丰顺人出洋人数不多,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1953年仅24人,1955年62人,1958年7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审批直至1978 年后,才放宽审批出国条件。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限额移民入境的政策。从1979年至1987年,全县出境共1850人(含包旅游探亲人数),大都是为了与家人团聚或承产业而出国。(注十四)
(三)从事职业
客家人梯山航海,万水千山,出洋谋生,其起程时,唯一的“行李”是:只手提“市篮”、腰围 “凉帕”,抵达侨居地后,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白手创业,充分体现客家人的创业精神。 旅暹客家人从事的职业,多数首先从做“碌将”或种植农作物开始,积蓄小资本后,继之经营小商贩、小生意、小手工业,再至从事工商企业,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迄今客家人在泰国从事的工商业,尤以皮革、纺织、金融、铝制器皿、油业、木材、树胶、五金制品、钢铁、房地产、建筑、种植等工商企业,均有不少企业成为泰华工商企业的翘楚,或执人牛耳,或独占鳌头。 泰国20世纪中叶以前以农业立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品大多籍进口,乃于1961年至1966年,泰国实行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除大力发展农业外,加速工业发展,工业始步入发展的轨道。到1967年至1971年,泰国实行第二期经济建设计划,政府大力扶助民营工业发展,工业飞速进入高科技的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当前客家人在泰国著名的工商企业有:如梅县籍伍氏家族伍班超经营的泰华农民银行,成为泰国第二大银行,拥有国内分行260家;国外分行有:伦敦、汉堡和纽约三家,对泰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业还有丰顺县籍丘细见经营丘细见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是泰国数十家金融证券公司能经受得起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冲击屈指可数的金融企业之一,现每年还有数亿铢的盈利。 皮革业:泰国的皮革业,可以说客家人一枝独秀,特别是丰顺籍的客家人,目前,泰国的皮业基地北榄府30公里和34公里两处占地8百多莱,135家现代化皮革工业,绝大部分是客家籍人经营。纺织业:尤以丰顺籍及兴宁籍人经营为最,粗略统计大、小共400百多家,占泰国纺织企业绝大部分。 丰顺县籍丁家骏(已故)创办经营的泰油贸易有限公司,其企业供应泰国石油机构辖下1000多个油站,年经营油量达4万多吨,属下员工近三万人,执泰国油业之牛耳。 丰顺籍徐氏家族,徐思华(已故)创办徐进华铝制厂,其工厂生产铝制器皿“鳄鱼标”款式新颖、坚固耐用,畅销国内外,享誉东南亚。还先后办:徐进华铝片厂、扎平板铝厂、泰亚洲钢铁厂进入重工业行列。仅丰顺县: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商业会计学系1976年进行调查,根据营业额及利润,编制了泰国100家最大工厂名录,丰顺人创办或担任董事长的工厂获得排名者有四家:东方糖厂有限公司、滑耶轮胎(泰国) 有限公司、泰旭玻璃厂有限公司、泰建纺织染厂有限公司。 国际工商研究有限公司1981—1982年编印的泰国大企业英文名录,属丰顺人创办或担任董事长的公司共有20家。(注十五)足于说明客家人在泰华工商企业中所占的地位。 丰顺客家华人特别是皮革、纺织、油业等工商企业尤为著称。
(四)佼佼客人
伍氏家族:
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详)梅县人。幼年家贫,汕头开埠(1860)后,他与澄海人许必济等在航行南洋线的红头船上工作多年,后移居暹罗曼谷,初当酒店“碌将”,略有点积蓄,创广源隆商行经营木材致富,荣获暹王御赐“蓝三”(lamsam)姓,成为泰国蓝三家族始祖。伍氏热心公益,1904年,他与刘继宾、高晖石等倡办曼谷天华医院,曾任该医院董事多届,他出资倡办伍氏宏育小学,购地创建客属山庄华人公墓,使终有所安。在祖籍地梅县出资修松口学堂。
伍佐南,淼源子(1879至1939),出生暹罗。早年助父经营广源隆商行。继承父业后,不断扩展商务,如辗米、锯木、轮船、保险和长途汽车等业,并经商国际出口贸易,分公司或代理处遍及上海、广州、汕头、梅县、香港、吧城、星洲、印度、古巴、南非和伦敦等地。他创办的蓝三森林公司,是当时华侨经营唯一公司。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赴暹从事革命活动,伍佐南曾前往会晤,并募集资支持辛亥革命。其热心公益事业,倡办天华医院西医部、进德华文学校、扩建客属义山庄及神庙等。在祖籍地梅县多次捐款修缮松口高等学堂、倡办沪上中华职业学校、溪南公学和宏育小学等,1903年购大批泰国米运回乡赈灾。伍氏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天华医院董事长、泰国客属总会主席、泰国红十字会董事长等职。1939年10月在私邸遇刺身亡。
伍东白(1901年至1951年10月3日),令先翁伍淼源。幼年就读溪南宏育学校,后进广州岭南大学,继赴法国巴黎攻读法文,再转赴德国(dresden brauns chweig)大学攻读化学,学成返泰,创“伍东白洋行”,注册“伍东白有限公司”,经营出入口货,并投资上海“裕昌有限公司”,兼营米、木、树胶等土产出口,再创“东升米业公司”、“东南木业公司 ”、“东暹树胶公司”,成为泰国有数之巨商。抗战胜利,为利侨汇,伍东白设民信汇兑部,在香港、汕头、松口设分公司,此后集资创办“厚生实业有限公司”、“厚华制冰厂有限公司”和“先灵有限公司”均任董事长,为吸取外国经验,扩展商务,先后赴香港、上海、广州以及美、法、德、瑞士、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和地区考察,返泰后,营业迅速扩展至内地合艾、清迈、呵叻等府设“伍东白公司”,商务发展神速。保梗玻? 年荣获暹罗皇御赐“坤銮”爵衔,同年又获赐白象勋章,暹罗皇游喃邦府时,获赐同车出游殊荣。1950年获赐“曼谷泰”勋章。
谢枢泗(1886年至1972年),梅县人,十九岁旅暹,初在曼谷当“碌将”,廿四岁往泰南,在碧差武里府铁路局任职,继被委任为一地段的工程总经理和巡检官,续承包办几个地段的工程,在积蓄资本后,1951年在合艾购得大片地皮,兴建商店、市场和火车站,再扩展开锡矿和橡胶种植园,建设三条以谢枢泗命名街道(即今宪法路),还开辟修建街道和公路干线卅四条,横街廿四条,为开辟泰南重镇合艾埠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谢氏本着“穷则自洁其身,富则兼善天下”的宗旨,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创办医院、学校、慈善救济院、公墓和体育场等公益事业。为表彰谢氏开拓合艾的丰功伟绩,1929年暹罗皇赐予“坤宜发贞那空”皇族爵位(相当于男爵),1932年获赐三等白象勋章,平生共获御赐银质和别针式勋章卅多种。 谢氏于1972年逝世,享寿八十六岁,泰皇御赐圣土卜葬于合艾市谢枢泗公园,1985年9月1日,即其诞辰一百周年,合艾市议会塑造的谢枢泗铜象竖立于芝兰纳宽体育场,以表彰他的功绩。合艾市政府并定9月1日为合艾市开埠纪念日。
徐锦荣(?年至1950年)蕉岭县人。乃合艾侨商徐玉山哲嗣,开发合艾作出贡献者徐子亭令侄。弱冠南渡来泰,初经营小生意,后代理亚细亚油业,复代理南洋烟草公司烟草,业务蒸蒸日上而成巨贾,其经营皮,购地甚多,几乎占合艾埠之一半。徐氏平生热心公益,先后献地给合艾新旧校址、国光学校、中华商会(即中山纪念堂)、合艾国美疗养院、中华义山、合艾客属分会后楼及合艾各神庙等,献地广阔,价值连城,对合艾侨社及社会作特殊贡献、深得埠众各界人士敬仰。 1996年元月18日,合艾国光中学新校舍落成揭幕;为纪念徐氏功绩而竖立徐锦荣公伉俪纪念铜像,供人们瞻仰。
张鉴初(1887年至1965年)丰顺县人,廿岁旅暹,张氏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参加潮州黄岗、广西镇南关起义。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他以敢死队身份参加,后随革命军粤军第四军进粤东,光复潮州、汕头,1912年5月15日,荣获广东军政府授予勋章和奖状。后张氏被保送同盟模范军校训练,毕业后被委任为孙中山随从侍卫,因护卫有功,孙中山书赠“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嘉勉。讨袁失败,张氏重返暹罗彭世洛府开设金行及杂货店。1937年抗战爆发,张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泰政府驱逐出境,经缅甸、云南辗转至重庆,被聘为国府华侨委员会顾问,国府主席林森书赠“品似梅花香在骨,人为秋水淡为神”。后自重庆返故里,被推举为丰顺县战时动员委员会和民众抗日救国委员会主席。抗战胜利,张氏重返泰国,复操前业。 张氏平生热心公益,参与创办彭世洛醒民学校、华侨义山,荣获泰皇室赐予男爵衔和勋章。张氏在梓先后捐资建丰顺一中、汤坑中学、广育小学、球山中学、倡建建桥乡油塘高桥等公益事业而留芳百世。张氏于1965年5月5日日于彭世洛府寓所逝世,享寿八十二岁。
徐思华(1913年至1986年)丰顺县人。1930年经汕头买棹南渡暹罗谋生。初当“碌将”,1936年以小本在曼谷耀华力路填港开徐进华两合公司,自谋打白铁业。抗日战争期间创设徐进华铝厂,抗战胜利后又在曼谷孔堤乌桥创徐进华二厂,并奠定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其工厂出产的铝制品器皿,鳄鱼商标,产品款式新颖,坚固耐用,畅销国内外,享誉东南亚,成为泰国铝制品工业权威。1961年又在新城工业区创徐进华铝片厂,扎平板铝厂,泰亚洲钢管有限公司,并增设曼谷钢铁厂,进入重工业行列,产品有各种铁条、钢管,遍销东南亚各国,对泰国经济繁荣作出贡献,成为泰华有名的工商业家,荣获泰皇御赐勋章。徐氏热心公益,与昆仲在梓创建规模宏伟、设备完美“ 侨思学校”,捐资建成丰顺人民医院手术大楼及扩充医疗器械设备,捐资建丰顺县华侨中学,以后又是重建华侨中学发起人之一,捐建汤坑至楼下坝道路和桥梁以及其它公益慈善事业,其美誉留芳故乡。徐氏任泰国丰顺会馆建馆主任,泰国丰顺会馆永远名誉主席、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等职。徐氏于1986年10月1日,于曼谷寓所逝世,享寿七十四岁。
侯芳伯(生卒年月不详),梅县三角地湾下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汕头乘“红头船”南渡泰国,经几辗转,到喃邦府柚木林中开设一小杂货店谋生。不久,他应泰国一流浪少年的请求,将他收留为伙计。他从自己少年漂泊遭遇的体会,而待之为兄弟,两人感情日深。几年后,喃邦王病危派员四处寻找失踪的太子,少年的身份才被暴露,原来被收留的少年就是喃邦王要找的太子,当年因宫廷变故而逃,隐匿在这里。太子返宫后,继承了王位。为报答侯芳伯的收养之恩,新王再三要侯芳伯提出要求,侯芳伯盛情难却,便指着柚木林说:“我就要这个”。新王于是将这一带数万莱的柚木森林赐给了他,终于成为泰国有名的“抽木大王”,而成大财主。
(五)所作贡献
泰国的客家华人,以其刻苦耐劳,勤俭持家,战天斗地,勇于开拓,白手创业的精神著称,在泰国成家立业。其对侨居国,开荒辟埠、创办企业、繁荣经济、抵御外侮、争取独立均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爱祖国、爱家乡。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均作出巨大的贡献,现分述如下:
对侨居国——泰国的贡献。客家人顽强勇于开拓,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合艾仅是一个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小镇,由于谢枢泗、徐锦荣等一批客家拓荒者的到来,对开拓合艾市的功绩,有口皆碑:1913年谢氏买下了该市地皮建筑商店、街道、道路;1914年承包了南部铁路的建筑,继之围垦种植树胶,开发锡矿,于是该市日益发展,而成为今天泰南一个旅游胜地和商业林立,仅次于曼谷、清迈的泰国第三大城市。
1958年,泰国曼谷市政府为了美化市容及扩展交通,市长乃参南下令,限制在半年内,孔堤地区全部制革、制皮业迁出孔堤,大地茫茫,迁往何处?在皮业公会的领导,并得到北榄府尹乃威吞的真诚指示下,孔堤区全部皮革业迁往北榄府挽蒲卅公里和卅四公里两处建立新皮革工业区,当时此地段是海边一片荒芜、积水的沼泽地,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经过数十年的顽强奋斗,投巨资建废水处理工厂,引进先进的制革机械,经国家环境局验收,批准成为世界级现代化的皮革工业区,这些皮革企业绝大部分是客家华人及其后裔经营,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想而知。据《广东省志·华侨志》载:“兴宁人素有织土布和制作藤器的技术,许多人挟技出洋,为侨居地(泰国、印尼、越南等地)织布和织藤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贡献。”
对泰国工商业发展的贡献,泰国前发展部长乃朴·沙拉信,曾在丰顺华侨工厂揭幕大会上致词说: “华侨在泰国从事发展的工业者很多,如纺织业、制皮业、苛性钠工业,等等,这些工业产品,都是为泰国人民所需,每年为泰国撙节很多外汇。”
客家华人对侨居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客家华人在泰国创办华文学校,如1913年创办进德学校;1925年办懿德女校、异民学校;1928年办中华学校等等。据统计1928年至1933年泰国华人创办391所华校中,客家华人办的有8所。
对祖国——中国的贡献。客家梅县籍华人早在廿世纪的卅年代便建梅江、锦江、梅东三大桥。丰顺籍华人,1903年在县署办“鹏湖书院”,为丰顺设学堂之始。1906年徐氏华侨创办“东海学堂”。1925年旅暹华侨捐光洋4435元,在丰顺一中建“暹侨堂”教学楼。1928年至1931年,旅暹华侨捐光洋10355元建成“汤坑中学”,为当时最具规模的侨建学校之一。
据记载:丰顺县至1987年止,教育事业发展,计有中学29间(上世纪50年代前仅7间),其中完全中学6间(上世纪50年代前仅1间)、职业中学6间、中等师范学校1间、电视大学1间;小学586间,其中完全小学312间,丰顺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功不可没。“自改革开放以来,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捐人民币一亿六千多万元,兴建学校、医院、修筑道路桥梁等。其中兴建学校202间,面积达19万平方米,投资金额就达一亿二千万元,仅丰顺中学投资金额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及教育基金五十多万元;投资兴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资金一千万元,仅人民医院就投入了六百多万元;修建大小桥梁113座;修筑道路二百多公里,金额达二千多万元,其余福利事业一千多万元。” 对祖国革命事业和抗日战争的贡献:客家华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给祖国和家乡以不同形式的支援。他们支援辛亥革命,投身抗日战争,关心桑梓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视振兴祖国,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辛亥革命时期,泰国华侨张鉴初(上文已述)、冯灿利(丰顺籍人),在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感召下,弃商参加辛亥革命,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暹罗分会,是该会最早的盟员之一。此后,从事华侨事务工作,贡献良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冯氏配合泰国侨领蚁光炎先生等爱国华侨,积极发动华侨捐资,支援抗日,支持和组织帮助华侨青年奔赴祖国参加抗战。1939年,日军南侵泰国后,大肆搜捕支援抗日的爱国侨胞,同年十一月,爱国侨领蚁光炎先生被杀害,冯氏被捕入狱,监禁两月后,被逐出境。“国将不保,安有家焉?”冯氏回到祖国丰顺,即离别妻小,北上奔赴抗日前线,后入川,曾任广济服务所所长。1940年12月24日至1944年9月5日,被委任为国民参政会之华侨参政员,抗战胜利,续被委任前职。后因国共和谈破裂,失望之余,遂于1948年重返泰国。
在抗战救亡烽火的感召下,泰国丰顺籍爱国青年:徐思恒、徐名?、徐秋章、徐同湖等,怀救国大志,以大无畏精神,毅然经云南奔赴祖国抗战前线,在长沙战役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徐名?壮烈牺牲,徐思恒身负重伤,为祖国抗战胜利而立战功。
泰国著名侨领丁家骏(丰顺籍人),弃商从军,于军事委员会受训,后任中校翻译联络官。
泰国爱国诗人徐东星(丰顺籍人),感于国亡何而有家,义愤填膺,参加抗战,八年浴血沙场,历任军师旅团部军医主任,随军医院院长等职,官升中校。
吴剑锋(丰顺籍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忠贞许国,偕夫人张秀贞,前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深入敌后工作,建立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从泰国回国参加游击队的丰顺籍华侨有:冯汉帮、冯碧然、冯木生、蔡培松、徐棚梅、谢云卿、马德琼、刘雪诗、刘明等二十多人,投身祖国的解放战争。
客家华人所作的贡献,绝非仅上文所述,只因笔者所能阅见的资料所限,只作抛砖引玉。
综上所述,泰国客家华人的历史,是一部飘洋过海血泪史;艰苦奋斗史;白手创业史;无私贡献史;崇高爱国史;爱侨居国史;与泰国人民友好相处史;和泰国人民共同开发史。愿泰国客家华人、华裔、发扬客家精神,为泰中友谊,为复苏泰国的经济作新的贡献!(本文作者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后在中山图书馆工作。现任泰国丰顺会馆干事——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