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每家的姓氏都是千年一脉,中国民间一直流行修家谱以明示家族关系。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只需检测一下人们的“姓氏基因”,就可以知道两个同姓的人是否同宗。
据多年从事姓氏与基因方面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介绍,由于人们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十分相似,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因此,姓氏可以看成人类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一种姓氏则相当于这个遗传点位上的一种等位基因,这就是“姓氏基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同时也记录了代表男性遗传Y染色体的近五千年的进化史。
通过对中国宋、元、明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进行研究,袁义达发现,中国100个常见姓氏在四个朝代的排列序号分布曲线十分一致,从而证明1000年来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中国人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
此外,袁义达还将十几年收集的上百万份不同姓氏的中国人血型数据,以及酶、蛋白质等遗传标记的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等遗传标记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之间存在高度一致,也再一次说明中国人的“姓氏基因”传递的稳定性。
根据以上的研究,袁义达提出,如果科学家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的人是否出自同一血脉。“姓氏基因”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
不久前,袁义达所率领的课题小组,还在山西省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当地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灵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进来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科学家利用人类姓氏的特定传递规则,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来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进而分析人群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上人群迁移模式等,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姓氏群体遗传学,并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
袁义达表示,通过对中国人“姓氏基因”的研究探索,还对研究中国人的源和流、汉族划分标准、中国人Y染色体遗传基因多样性等,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