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宁海徐氏的来源
族谱
宁海徐氏的来源
2013-06-211960
 宁海徐氏的来源:

南朝梁武帝(502-549)徐姓自天台迁梅林梅林陈。

梁大宝二年(551)徐永泰因避乱,自黄岩之黄河迁茶院柘浦街,后分居有茶院、雅鹰岩、宝岩寺、下家山、下徐、岳井山前、对岙洞、建设铜岭徐等地,徐贵于嘉定十七年(1224)迁小北门大井头。

南宋初年,徐允雅任宁海县主溥,遂卜宅竹口杨家,后分迁新西岙。

宋咸淳初年(1265-1274)徐洵从新昌莒根迁溪边、再迁西溪,现分居在石龙头、大庙坪、山下坪、城郊岙里、茶院龙洞、前童建辽、平溪等地。

宋末度宗时,徐应龙由新昌莒根迁双湖白岩、后析居双坑,宋末元初,徐应奎为避兵变,在大蔡岭定居,后分迁大里夏家岙。

明洪武间(1368-1398)徐保翁由冠庄迁紫溪鹀溪,徐思信自溪难迁水车上枫槎,洪武八年(1375)徐乘东自天台东行至官岭祥里徐,洪武丙辰(1376)徐学顺自溪南迁回蒲溪旁徐。

明万厉间(1573-1620)徐姓从严洲府寿昌寿潘东村迁一市街。

清康熙四年(1665)徐洪自新昌莒根迁黄坛大塘山,后分迁城郊徐家岙等地。 

清乾隆间(1736-1795)徐姓自天台东行迁双峰长湾,清中叶,徐姓自镇海迁回蒲上桥,后分迁毛屿荔枝坑。

清道光间(1821-1850)徐姓迁入长街新塘缺,渡头,来处不详,徐姓由象山章家弄迁官岭塘厂围垦海塘定居。

清光绪间(1875-1908)徐姓从台洲来伍山南面塘山居住咸村,清末,有徐姓迁入里塘西外塘,岳井岳墩也有徐姓居住,余不详。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氏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氏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氏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生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二十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朝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

⑵.修谱:

真正意义上的徐氏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氏人的谱牒。到了唐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氏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九百余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氏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朝徐氏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氏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氏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到了清朝,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氏大都是清朝和民国编修的。

作为中华大姓,徐氏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二千七百七十种,其中徐氏家谱八十七种,在于姓(一百一十九种)、陈姓(一百一十种)二姓之后居笫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二千五百九十四种,其中徐氏有六十七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二千五百六十五种,其中徐氏有六十三种,居第八位。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公元1429年),仅明朝就编修过五次。清朝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五十二册五十九卷。明朝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朝,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朝玉牒,规定十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六十年,最多到三世,即九十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徒、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氏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朝。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氏在隋朝,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朝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氏家族连续所谱当在十一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朝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至1926年三百四十三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十五年、三十年、三十四年、四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一年、二十八年、十九年、三十一年、十七年、三十一年、二十二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氏家谱共七百八十九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三百二十六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何莫非获之处。至如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氏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氏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氏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氏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⑶.体例和格式:

徐氏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氏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公元1023年),由徐氏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氏的一些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