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中国历代官职体系详解
族谱
中国历代官职体系详解
2025-03-316

中国历代官职体系详解

一、中央官职

(一)三公九卿制

1. 三公(秦汉核心中枢)

  • 丞相(大司徒):

    • 职能:总揽政务,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决策。

    • 演变:秦设左右丞相,汉承秦制。东汉改称司徒,职权渐被尚书台架空;隋唐后废除,职能归于三省。

  • 太尉(大司马):

    • 职能:最高军事长官,掌全国兵权(无调兵权,需皇帝授权)。

    • 演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为虚衔;宋徽宗定为武官最高阶,元废。

  • 御史大夫(大司空):

    • 职能:副丞相,掌监察、司法与文书,兼管图籍档案。

    • 演变:西汉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东汉改司空,掌工程;隋唐后职能归御史台。

2. 九卿(秦汉事务机构)

  • 太常(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乐教育。

  • 光禄勋(郎中令):掌宫廷侍卫与皇帝近侍。

  • 卫尉:掌宫门禁卫。

  • 太仆:掌皇家车马与全国马政。

  • 廷尉:掌司法刑狱,为最高审判机构。

  • 大鸿胪(典客):掌外交与少数民族事务。

  • 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务。

  • 大司农(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与税收。

  • 少府:掌皇室私产与宫廷手工业。

:北魏始设“少卿”为副职,九卿体系延续至清末,但职权渐被六部取代。


(二)三省六部制(隋唐以降中枢核心)

1. 三省(决策与执行分立)

  • 中书省(决策):

    • 长官:中书令(隋称内史令)。

    • 职能:起草诏令,参与机密决策。

    • 演变:宋代职权扩大,元并入中书省,明废。

  • 门下省(审议):

    • 长官:侍中(隋称纳言)。

    • 职能:审核诏令,封驳奏议,监督礼仪。

    • 演变:唐后期职权衰落,宋元并入中书省。

  • 尚书省(执行):

    • 长官:尚书令(唐后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常虚设,由左右仆射主事)。

    • 职能:统辖六部,执行政令。

    • 演变:元代废尚书省,六部直属中书省;明清六部直隶皇帝。

2. 六部(行政事务分工)

部门职能类比现代部门
吏部官吏选拔、考核、任免组织部+人力资源部
户部户籍、财政、税收财政部+民政部
礼部礼仪、科举、外交、教育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军事行政、武官任免、军需国防部(无调兵权)
刑部司法审判、刑狱管理司法部+最高法院
工部工程营造、水利、屯田住建部+水利部

:六部制自隋定型,沿用至清末。各部长官称尚书(正二品),副职称侍郎(正三品)。


(三)其他中央要职

1. 监察机构

  • 御史台(汉至元):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后称御史中丞)。

  • 都察院(明清):掌监察百官,设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并称“七卿”。

2. 皇室事务

  • 宗人府(明清):掌皇族谱牒,长官为宗令(亲王兼任)。

  • 内务府(清):掌宫廷事务,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

3. 军事中枢

  • 枢密院(宋元):掌军机要务,长官为枢密使,与中书省并称“二府”。

  • 五军都督府(明):分统全国卫所,与兵部分权。

  • 军机处(清):实际权力中枢,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兼任。

4. 文化教育

  • 翰林院(唐以降):掌修史、起草诏书,翰林学士为“储相”。

  • 国子监(隋以降):最高学府,长官称祭酒(从四品)。


二、地方官职

(一)层级演变
  1. 秦汉郡县制

    • :太守(行政)、都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 :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下设丞、尉。

  2. 隋唐州县制

    • :刺史(行政),别驾、长史、司马为佐官。

    • :县令,下设主簿、县尉。

    • (唐后期):节度使统辖数州,渐成割据势力。

  3. 宋元明清行省制

    • 三司:布政使(民政)、按察使(司法)、都指挥使(军事)。

    • 督抚:总督(跨省军政)、巡抚(一省政务)。

    • 路/省(宋元):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分掌军民财刑。

    • (明清):

(二)典型官职
  • 刺史/知府:汉为监察官,唐为州长官,明清为府级主官。

  • 知县:宋以降县级主官,掌赋税、司法、教化。

  • 同知/通判:知府副职,分掌粮盐、水利、缉盗。


三、特殊官职与品级

1. 荣誉虚衔

  • 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多为加衔以示尊荣。

  • 光禄大夫(从一品):文散官最高阶,无实权。

2. 武官体系

  • 大将军(正一品):战时统帅,如卫青、霍去病。

  • 总兵(明正二品,清从一品):镇守要地,直属提督。

  • 游击将军(从三品):明为中级武官,清为绿营军官。

3. 科举相关

  • 主考官:乡试主考称“大主考”,会试主考称“总裁”。

  • 学政(清):省级教育长官,掌一省科举与官学。


四、官职研究的注意事项

  1. 时代差异:同名官职职权可能迥异(如唐“节度使”为边防重将,宋为虚衔)。

  2. 品级对照:历代品级标准不同(如唐尚书令正二品,清大学士正一品)。

  3. 地域特色: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官职体系多杂糅汉制与本土制度。


五、参考工具

  • 典籍:《通典·职官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