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县徐氏谱序
始祖讳𦊅{家谱上写的,拼音tu1俗【突】。見《增廣字學舉隅》(徐飞注)},头仅微发,性刚正直。
虞帝封伯益。
于徐州赐姓。
舜臣伯益苗裔。
唐初,自徐州府流寓鹿城(昆山别称),一孤人也。缘县有名宦郭宣阁下,二子俱贵,妾生一女,仪容艳绝。父子归里。女年十九,未字。日,有金陵邓官提姻。晚召二子曰:尔妹年及笄,邓来提姻,可许否?斯时,有素从朝见之,家奴王侍侧厉称女早许我,又欲许何,有尔老私获皇家奇宝,交存我手为凭,此宝皇家久寻无着。经查知,合斩全家,此终九族等语。父子俱仑猝诺。恶奴当欲过门。其父婉辞,云:此终身事也,应选良辰。奴允,婚暂停。郭属忠厚家,父子昼夜划策,无善计。风露不日轰雷似,附近通晓。时突公四十余,晚,忽往击郭门,直称见尔主人。守门报人,父子正无聊,令进话。公人见云:郭老门第高贵,遐迩咸知。闻有女许奴事,深减声价。父子窥公天资超群,出言有章,随以事不得已真情告。公昂然云:事,余能办。明晚,叩门必解。父子接口顺托,公去。至期,果叩门。启门径入见。云:余已将奴杀埋,获宝。袖出,交收。父子喜甚。抬金千两酬谢。公辞云:余替出气,岂为金来?刻出走。父子共议:此人正义罕有,如何报?宜各书写字于手别议。书毕,出手,皆以女许之。父曰:三人同此,天缘也,未审妹愿否。偕诣闺阁,述恶奴之事,并言突公年庚义气,何报语。女疾然云:既义人保全合家,不论年貌,从父兄主。父子忻退。次日,复邀公入内庭,盛宴哄醉,告之婚姻事。公立起,急走抵门。次日上拴,不由回。顷间撞女出,把手云:汝手已在我手,复何说?是夜成婚礼。天晓,又欲行。郭设院奴婢伺候,衣食什物无不备。公誓不沾郭姓土,愿同妇外居。父子依言,公遂外村住。夫妇雍睦几年,生四男。惟穷势难支。值除夕,各户予度岁。公家一粒无,绝粮三日。稚子啼饥号寒,情难堪。公云:万般皆易过,惟死最难当。暂穷顾,妇阻弗听,当持勾杆葫芦,抵邻屋墙下,透孔用杆顶葫芦,拥入试内觉否。值屋灯未灭,内将葫芦一刀吹破。公急跑远。稍息,欲回,又虑元旦人知,并未回家。从此,远逃为僧,活。其妻携幼,或坡下柴菜,或为人针线,若训坚守二十余纪。后,子俱登部,封母坐府,听部事人皆云母子五尚书,即公家也。后年,公游回本乡。经庄外,呼已名,询庄老。老云:彼处多楼巨官,是公持木鱼闯赴宅门募化。内出捆钱,辞,又出宝银一个,亦不受,直称募出老太面方走。家人齐声拴打,送究。太闻下庭喝云:此癫僧也,速逐出。公至门外,书句于壁,云:三十年前我去偷,一刀砍断葫芦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置马牛。书毕,竟去。越时,告终。养男拜客归,家人共訴此事。出阅回禀其母。母云:此尔父也,急追。不知去向,终未回。公家后续九辈宰相,十二封侯,朝里帘外官将不计位至。今县境无徐不村,举贡进士仍不胜数,大小官员累累不绝。所以然者,城乡广设徐氏义学,贫难供读家,富户收入学,内供给衣食,自无吝惜心,此谓始终义气感天地,永远富贵不断头。南京有谚云:书香望族称徐氏,天下有名第一家。
至洪武初,山东丁稀,奉文,以直隶枣强为分丁总局,按南省人缘稠密州县,择迁于枣,陆续分发山东各处。维时昆山县徐姓迁于枣者五十丁,除留枣五丁,余分聊城、泰安、新泰、兰山、郯城、菏泽、长山、曲阜、临淄、昌邑、福山、莱阳、高密等县。其发聊城县者三人,同落城东关;发泰安县四人,路过德州死一丁,余同落寨里;发新泰县一人,落杨柳店;发兰山县三人,同落小岭集;发郯城县二人,同落里家庄;发菏泽县一人,落城府学巷;发长山县四人,一落城西门里,一落城西徐毛驼庄,一落焦家桥,一落周村;发曲阜县一人,落泗河滩;发临淄县四人,一落西关,一落东关,二落河圈;发昌邑县一人,落沙河镇;发昌乐县一人,落城南,建立大徐庄。发福山县二人,同落丁家町;发莱阳县二人,同落大江沟;发高密县一人,落罩家屯。尚有十六丁所发地名局册损无可考。
后序
明正德十年(1515年),寄籍松江府华亭县徐斯恒,亦昆山县籍,出仕冀州。由枣强分丁总局查出,迁自昆山徐姓,发往山东县名。遂令子带银五百抵东,按县察明,自枣发到徐姓住址。于任所刻入昆山县徐氏族谱。序尾留本题枣强县徐氏族谱。
道光十年得录于莒州知州徐斯恒之手
吾族昆山人也。
始祖伯谅公自直隶迁居兹邑卜宅西街。厥后,孙枝繁衍,星居散处。非及春冬扫墓之期,族众不得会聚。以故情亲迹疏。虽本支本门,竟有不能相识者。至命名之际,不知避讳。孙或同祖,侄或犯叔。音字之嫌,往往有之。及岁时有事,群昭群穆,依次序立。呼应之间,群相讹顾甚非。所以,肃庙仪也。公同酌议,拟于十三世后,自十四世起,酌定数字以为命名之的,每世倚一,依次相传,使后世子孙皆知,某字系某世,永远相承,期无紊乱。各支各门,率以为训。至所拟之字,即于族谱之右,按世记载记载。以便命名者之遵守云尔。
重修家谱序
族谱之修,志姓字,详源流,固已然。尤有要焉者。
盖先世功德文章,可以为明智之统承,亦可以为愚不肖之规,勉不为之。纪则后世之遡洄,无从不详为之。纪则所以垂谋训而裕后昆者,又何以考之历历也。
我族自乾隆五十年间,前人举意修谱。远采近访,搜罗遗迹。至嘉庆辛酉而供乃告成,迄于今又二十余年矣。
我族叔朝梁与我族兄震年,皆八十有四。每皓首太息谓
:近年以来,不惟科第乏绝,即奋志读书者亦殊寥寥,不乘此而急,为重修后事何可预知耶。爰嘱吾族兄允淞及侄长龄、在渭、在贵等,倡首增修复命。余将先代轶事前谱所未及载者拾遗补缺,重加编辑。余不揣固陋,极知僣逾,或采之池北偶谈,或稽之邑乘所载,或本之碑记阅之卷图,或于任内著述,家居写意,以及玩物适情,周旋世故。
我祖宗手泽所在,即片纸数语,要皆详加恭稽,留为奕叶之箕裘(其求)焉。至如闺阃之内,以节孝著以才誉,闻着并附其传记,载其诗词不益以。昭先世训,迪之有方,家学之渊源乎!若夫自兹以往有达者出,或光大前人之志,而谱系愈以修明,予之厚望也。
十四世孙 允标谨识
时
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小阳春 谷旦
谱序
今夫谱者籍录谓也,而家谱之说,一则录先人之事绩,一则录众族世系耳。又按世命名统之,百世而不爽也。岂第誌姓,溯源流已哉。至若吾族,本昆山人也。自明代洪武二年,因山东经兵燹之变,人缘稀疏。乃奉文迁至直隶枣强者五十人,以为迁发之倡首。由枣强而迁于长山者四人。
吾始祖讳伯谅公,卜居于西门里。所谓西街徐是也。厥后,子孙绳绳,散处四乡。或移居邻县,或越在外境者,殊不少也噫。自昆山以来,于今五百有余岁矣。虽不谓支派繁衍,亦可云人丁众盛。使不有谱世系何以不淆,使有谱而不为增修,名讳难免不复。吾五世祖讳以龙公,创成未梓。越三世,八世祖讳逢原公,乃为重修,亦未及梓。十一世祖讳其焯公,更加润色,以及十二世、十三世,前后数十年间,递为重修者,每多人焉。至道光壬辰,吾祖伯讳朝梁,族兄震、族侄昌龄等,念先人之昌大,虞近世之寂泯,又及时增修。迄今,三十余年矣。在尔时科第虽云罕见,而秀士犹不乏人。公议修谱,仍觉惟艰。况今日者,族多负耒之辈,殊少横经之人,诗书既莫之,诵读礼义更何由。克娴使于此,而不急为增修,恐后世则莫知首緖,能无憾乎!
余不揣迂拙,每与族侄福林、在荆族曾孙德功等,昂首太息,满志踌躇,酌定复修,踵前人迹。商之族众,拮据从事。而复为增修,于咸丰十年草稿已成未及梓。至十一年二月,南捻突犯东境。焚掠实甚,而草稿失矣。连年荒乱,迭次搬逃,虽欲增修,势不暇及,遂迟延。于同治三年六月,又同福林等传知众族,另为书稿。斯时,也欲安局。而资财不足。欲停止而有愧先人。至十月,在谢家庄族庙,公同梓匠商定,在伊铺刻余自写遂发以,待来年清明告竣,不意逾节。正月底,乱信猝。至不暇书写,以故延迟岁余,方可告成。窃异先人有灵克昌。厥后,自兹以往哲嗣挺生庶几。克绳祖武光大宗功,昆山旧业亦隆隆乎起矣,而世系不愈以修明哉。是为序。
十四世孙 云壂谨识
时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二月重修谱序
序
吾族之谱系由来远矣,其增修亦非一世矣。自播迁以来,所赖以不紊者,恃有此耳。咸丰乙丑间,兵燹迭遭。吾族祖允壂公,不惮劳苦,重为修辑。诚恐聊不加意,有以坠祖宗之统承,即无以启子孙之继述也。迄于今已几近三十年矣。幸际族兄丹亭公合谱已成,因公议而增修之,以便联谱之事。夫谱之联,亦甚难耳。
吾族自昆山发于枣强,由枣强迁于山东,所来不一人,所居亦非一地也。星流云散,各处其乡。生当其时,即欲联而合之,殊属不易。况乎,已阅两朝,计时数百年之久也。而族兄丹亭公,不辞跋涉远近,采访有谱者参以考之,无谱者详以察之。支派分明,昭穆毕晰实。欲使吾族之子孙皆知,所出本一源也。古人云:以亲九族,此心此志耳。今岁秋初,谱稿已成。吾族兄德功,问谱序于予,予不禁惶然惊瞿,然虑欲辞焉,而不敢欲不辞焉,而又不敢也。予素无才学,修谱之事又不能效力。于万一诚所为仰焉,有愧于光前俯焉,有惭于裕后也,将何言哉。亦惟念修谱之事,先人所遣,敬以承之,恪以守之。使生生世世无失敦亲睦族之家风,即命名之际不至相犯相紊,斯诚予之,所深幸云尔。
十七世孙 熙春谨识
时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重阳节修谱序
十四世孙云壂 在兴 淑干 梦庚
淑翰 熙春
在骑 淑身 德功 绍鲁同事
德成
铭德
谱序
谱何为按世而增修哉。盖世之有谱,所以清源流,分支派,别行辈,誌名字,以及远近亲疏,秩然有序之谓也。噫谱之所关诚大矣。然而,修岂易易哉。念先人自创修以来,因未一探本,流而溯源。不知几费采访,祖宗之昭穆分明。几经搜罗,先世之芳踪毕晰。苟非经先人之创制,则后世子孙何以于披陈之下。高曾祖父恍然其若,接阅历之。余伯叔昆季俨乎其居处也,惟然则次第之。增修也易矣,按世之续补也,亦无难矣。奈何自四修五修之后,但知敬承恪守,念先人创垂之难。而不能循规蹈矩效踵事增华之。易时势为之,谓之何哉。
日者吾十四世祖允壂公,与吾十七世族伯德功公,每昂首太息谓余曰:吾二人具年近七十,举步艰难,聚首不易。谱宜增修而倡,率无人忆昔修谱之际。自同治丙寅,迄今又几近三十年矣。敢谓经手续其以往,遂坐视坠其将来乎。且同族生齿日繁,名讳相犯。不少居处云散,行辈不伦者尢多。不乘此而急为增修,即有志于谱者亦茫然,难为措手耶。族谱之修可稍缓乎,况尤际尔。
族伯丹亭公,念同姓出自一源。自光绪癸未,独任联谱之责。不惜耗费,不辞跋涉。将凡在同姓者,远采继以近访,参考兼以详察,惜寸惜分,昼夜而手不停笔。斯征斯迈,寤寐而心无他移。三年之久,则各处支派莫不判然分明,各处篇章莫不焕然一新矣。合套之际,不意吾族谱篇章残缺,版页失次。是又吾族谱之修所愈急也,夫复何言。爰发传单于各庄,会同宗祠,公同商议,莫不欣然乐从。是日也计议安局,续辑而资财亏乏,斟酌以待来年。则岁月易逝,事出无奈。遂今各庄按户查明。仍率先人之旧章起草书真,以便目前之镌梓庶无用。日积月累,成待三年。则一族之源流于以清,支派行辈于以明,远近亲疏一目了然矣。鲁忆是谱也,近今之修不有我十四世祖允壂公,与吾十七世族伯德功公急为之倡首增修,将不惟坠祖宗之统承,亦即无以启子孙之继述也,良可惧哉。
兹于乙酉榴月间计议,已定至桂月间谱稿夤齐。复会集宗祠,邀同吾族叔熙春、梦庚、德襄、铭德等,校阅抄写。不几日,事成功举,果于镌梓。以绍前人之志,懿欤休哉。岂非祖宗之余泽未尽,一族之诗书尚存,曷克臻此乎。至于再为增修,更加润色。尤为与事者所厚望也夫!
时
光绪拾壹年岁次乙酉小阳月吉日
十八世孙 绍鲁熏沐谨识
重修谱序
天下事有似易而实难者也。而易视之,譬如不临东海,不知惊涛之汹涌。不至西蜀,不识蚕丛之崎岖也。况事莫难于开先,尤莫难于善后。如吾族之谱修已数次,即欲重修似易非难。第以我族众地角天涯,星流云散,而又当此中外扰攘、时势维艰之际,方自顾不暇,谁复念木本水源,而亟亟于修谱哉!然恐世远年湮,或致子忘父讳,孙犯祖名,昭穆以紊,亲疏莫辨。后虽有仁人孝子,锐志辑修,亦难考世系而分支派焉!稍有知识者,能无自觉有愧于根本,反不及葛藟之庇荫乎!铭樗栎庸才,前次修谱仅与此事。
近年来,吾族伯淑汉、族叔淑淮、族侄金铭,尝议再修谱。未及,三人相继去世,其事虽寝。丁未春,族众复议重修。族弟德赓、族孙启鸿,极愿成其先人之志。遂与铭等决意举办,噫嘻难矣!工费甚繁,蓄积无多,曷敢率尔兴行?于是,售茔边以助资。斧而犹虑,无从措手也。族众佥曰:率由旧章,则易为力。铭深然之。爰同族兄德唇、德襄、族弟德赓、族侄绍鲁、族孙启鸿,查点旧版,添注新名,远近采访,草创修饰,校阅数番,乃付剞劂。惟因连年荒旱,是以延至三载,始克告竣。莫为之前者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者虽盛而弗传。
铭等恪遵前规,同心共济,任怨任劳,罔知顾惜,非敢云踵,事增华亦,各尽其分,所当为力。所能为以求敦宗睦族,可告罪于先人耳。何尝计成功之难易哉!窃愿后之增修是谱者,慎无畏难也可。
十七世孙 铭德 谨识
宣 统 元 年 岁 次 乙 酉 仲 冬 谷旦
重修谱序
吾族谱之踵修,及今已八次矣。大抵先人经手。二百余年斟酌尽善,靡不适中类。皆以三十年为率而兹,较三十年有以为缓者,其意何居噫?吾知之矣。
诚以我徐氏素称望族,生齿日众,晚辈繁衍,未及列谱,而遂便呼唤,甚至于先人名讳,互相冲犯者有之。散处同族,互相重叠者亦有之。虽非出于有意,及至日久,呼者熟而应者惯。诚有更不易,更改难,亦改者亦是弊也。是谁之过?与谓非續谱迟缓之弊。咎谁与归?而况今不及昔,更有难以为情者,秀士虽云有人,久是星居散处,书香亦可接武,不似葛垒瓜绵。
窃思数年前,有吾族祖淑淮、淑汉公,族兄鑑堂公,皆书香接武者也。每有事于宗庙,莫不殷勤恳挚,劝勉續谱,郑重资财,身任倡修。奈三人未及铺叙,不数年竟召赴玉楼矣。是不惟伊各门之不幸,亦吾族之大不幸也。因可见族谱之续,较前有不可不急者明矣。难哉,此事也!
延及光绪十二年冬至日,忽吾族叔虞卿,志踵先人决意续谱。遂同族众商议,各处续明草稿,待来年清明汇齐。甫过新节,即邀吾族叔赞臣,不惮辛苦,远近采访。又嘱鲁协同 。族叔彝臣、滋白,族侄犹臣,务于清明后,在宗祠设立局所,查验旧本,校阅草稿,不可迟缓。竟至秋尽冬来,始各就序。校阅无不详细,誊写莫敢粗疏。及至两月,爰为发梓。始敢异其告成焉。
自兹以往惟愿后之来者,甚毋以续谱为细事。谓非贤子孙,所当急者,观宗庙之祭祀,固士庶报本之心。而家谱之增修,尤子孙溯源之志。如或有达者出,将前人未备之规模,踵事增华,焕然一新。不愈见谱系之修明,厥后之克昌耶。鲁因不揣固陋,遂缀数语,列诸篇左,以表予之愚见。惟望后之激劝云尔。
十八世孙 绍鲁谨识
铭德
十七世孙 德纯 绍鲁 启鸿同事
德襄
德赓
时
宣 统 元 年 岁 次 乙 酉 重修谱序
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桂月重修谱序
今夫木有本则枝叶茂,水有源则支流清,族有谱系则流派可以不紊,昭穆可以能明焉。噫!谱之续也,所关不纂重哉。
吾族自播迁以来,谱之增修及今已九次矣。大抵事皆出于先人之手,斟酌无不尽善。时至近日,文风扫地,所称俊秀之士不少,槪见即欲增修。吾族之谱亦甚难耳。然欲不修则仰焉。有愧于光前俯焉,有惭于裕后抱歉。良多将何以告无罪于先人乎?鸿因于民国二十年清明祭先之时,遂向族众而言曰:大抵族谱之续,类以三十年为率。吾族之增修,自光绪三十二年,及今已近三十年矣。自我徐氏迁于山东,素称望族。生齿日繁,克昌克炽。苟不亟亟篡修,当必子冲父讳,孙犯祖名。从此,昭穆难辨,亲疏不分。虽后世书香接武,秀士挺生,亦将难考世系而溯渊源矣。
鸿虽樗栎庸才,能不自觉有愧于祖宗,而有恭所生乎!今于去年春间,锐志辑修。遂与族兄德赓、族弟德修等共议修谱系之事。佥云工费浩繁,实难举办。万不可率尔操持,必先筹划财政,方可实行。于是售祖茔之树以供资斧。然犹恐掉以轻心,不能完善。族兄德赓、族弟德修曰:率由旧章即能事半功倍也。鸿深然之。遂查点旧谱,添注新名。不数日草稿辑成,校阅数番,缮誊无遗,即发于梓矣。鸿又见祠堂倾颓,墙垣摧残。若坐视不修,则先人之灵,爽无倚。何所谓奉先思孝乎!于是,同族众、管理等斟酌办理。将祖祠改作垣墙重修举,祠堂之形势焕然一新。鸿虽任劳任怨,亦不甚介意。自兹以往庶几谱序,则行辈能晰。祠堂改建,则祖宗有依。可以告无罪于前人耳,何敢计重修之难易哉!
后有仁人孝子专志修谱者,庶几有根据焉尔。
十七世孙 德鸿谨识
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桂月续修族谱序
木有本则其枝茂,水有源则其流长,人本乎!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若欲报本,追远寻流溯源,非修谱不可。谱之修,所以敦宗睦族,序昭穆,别支派,区嫡庶,定亲疏。使子子孙孙、继继绳绳、瓞绵椒衍,蔓延而无穷也。
吾徐氏族谱之修,前已八次矣。始修于明之嘉靖己酉,再修于万历壬寅,三修于清之乾隆甲午,四修于嘉庆辛酉,五修于道光壬辰,六修于同治丙寅,七修于光绪乙酉,八修于宣统己酉。
自宣统三年己酉至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将近三十年矣。考以前族谱之修,皆矣三十年为率。兹之修尚未足三十年者。族众大开会议,权衡斟酌。以为宁急勿缓,恐再缓则老成凋谢,俊秀无存,星流云散,纂修之乏人也。故自往年设局,先修祠堂,继修族谱。共举族正一人,董其事。有承修者,有司书者,有采访者,有催资者,集合群策群力,以成斯谱。其事良,非易易,古今人,不相及。今之与于斯市者,较之前人无能为役,而不能不修者。盖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故皆鞠躬尽瘁,劳心竭力。以期底于有成而终,有告竣之一日也。
十八世孙 绍宗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