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谱 总 序
国有史,述朝代、记政事;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
传云:吾尊始祖伯益缘自黄帝三代孙,其后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为徐氏。承天发祥,孝子慈孙,代不乏人。迄今数千载,繁衍几遍天下。世传吾始族本青州一脉,明洪武年间,始祖(明、辉、月、星、旭及善、远)兄弟七人先后西适茌邑,历经数世,几经播迁,而后分门别户延支序派,而今分布于茌平、东阿、东昌府、高唐等二十余村,已成为域内之望族。
遥想先祖当年,别离故土,挥泪西适,生死离别,或迫于灾荒,或迫于战乱,迁徙之悲惨,境遇之危艰,落地生根,历代先祖勤劳为本,代代相依,薪火传家,历经数百年,其功业可歌可泣,累世敬仰。然世代繁衍乃口口相传,恐诈言谬说,幸有相纯公(字崇素)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创立家谱。至此支系昭然,雁行有序。
自清以来,列强欺凌,民生凋敝;民国战乱,生灵涂炭。族人亦如国人,虽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终日劳碌,然殷实之家中落,贫弱之子饥馑,就陋而居,时有断炊之虞,焉有余暇续修家乘哉!
遵前人嘱“世世考订,率三十年而次序之”,我族谱虽传数世未曾间断,然第六次(公元1950年)续谱后三十七年未续,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吐故纳新,万众如沐春风。公元一九八八年由徐家路口倡议,遂集十六村先贤五十余人共议,再续家谱,是为第七次。经历文革,史料遗失、损毁严重,诸先贤遍访族人,寻得时年珍藏谱牒等有限资料,历尽艰辛,终得圆满结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公元二〇一八年大徐(徐家路口)族弟守玉邀族叔公正等倡议续修家谱,大徐村主事守彬信使各村,邀约于大徐,闻之,欣然乐从,余与族
尊长运阳、运忠、堂兄守生驱车前往。大徐、张官屯、赵徐、张徐、张楼、石佛屯、开发区徐庄等二十余村的族人代表集思广益。秉祖训承前启后,逢盛世继往开来。此次续修家谱也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一是水源木本之思,明世次、别亲疏,延续支脉、尊宗睦族之初心;二是合谱、联谱,捐资建祠,追念先贤、发怀古之幽思,铭祖先之美德,忆往昔之艰辛,绘未来之蓝图;三是传承家族文化,倡孝悌、行善举,开启续谱建祠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之先河。成立总理事会,推举守彬为理事长,理事分别由大徐、张官屯、赵徐、张徐、张楼、石佛屯等村的代表组成。理事会统筹续修家谱、合谱、联谱、捐款,树碑、重建祖祠之事。
理事会决定此次续修族谱亦应顺应时代发展,改手写本为电子版,便于合谱印刷装订成册,各村代表积极响应。公正叔及守彬、守玉等多次到各村走访调度,及时解决问题,由于各村情况不同进度不一,数月后,理事会把十余村老谱本录入电脑的任务交与赵徐族人,吾与堂兄守生欣然接受了这副重担,从文字输入到版面调整,再到最后的编辑成书,又月余。期间最令我等敬佩的是守生兄,年近七十岁,戴镜伏案,一丝不苟,每日敲击键盘到深夜;运忠爷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协调;同时我妻子在校对和勘误上也给予极大支持与协助。正是基于众多族人的热心参与才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体现了我族人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近年来已有我族人先后远赴山西踏上寻根问祖之路,走太原、赴吕梁,探访洪洞;访齐鲁、寻祖根,追徐氏脉源;发起筹建聊城徐氏文化研究会,多次与各地徐氏宗亲交流、学习,倡导扶贫济困,教诲今人,启迪后裔。 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盛世空前,我族人理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宗族一脉,家国一体,传承先祖美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励徐氏儿女勇立潮头,为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此值续修家谱之际,惶惶落笔,抚今追古,万千心声,溢于言表。淳厚家风,世代相传,祖先之功德,谨记毋忘。书之,是为序。
二十一世 守峰 沐手敬书于赵徐
公元二零一八年十月
徐氏族谱序
自古国有史,家有乘,族有谱,谱系之说盖上不失祖德之传,下不失昭穆之序。云吾始祖明、辉、善、远本青莱大族,明、辉二祖不知迁居何处,善、远二祖于洪武年间自文登州福山县铁板桥迁居东阿城北石佛屯,传及数世而子孙绵延。自二世至四世谱系失传,名讳无考。九世祖应荣会合族人修立谱碑,序自五世以下支派昭然。余与衍常、子玉、永和等恐风雨剥蚀不能传至悠久,故谨遵谱碑编察主牒而敬序之,以后或不至谱系之失传云。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吉旦
十七世孙 文松沐手敬序
又序
吾始祖明、辉、善、远四祖本青莱族也,其为胞兄弟欤?其为堂兄弟欤? 已失传而不可考。自迁居以来各居一方,音问已踈,明、辉二祖居住未闻其详,及余西适始知二祖聚族于茌之徐家路口焉。吾闻之喜而不寐,于是会合族人谨以庶羞清酌之具致祭于明、辉二祖之祠。自此两庄合谱,长幼分而音问通,庶不至本族也而视为路人欤。
时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瓜月 文松又识
合谱序
盖闻合久必离,离久必合,天道之有,族姓亦然。自我始祖习居东都也,出做入息,耕田凿井,几忘帝力于何有,此固欲其长合而不欲其终离也。迨至明初洪武年间明、辉、善、远四祖西适,或迫于分之不得不迁,或限于势之不能不迁,皆未可知。世传四祖徙居自青自莱之说,或明、辉二祖由青州径适茌邑,善、远二祖于莱未获乐郊而迁道而行欤均属无考可考者。光明祖于茌邑南三十里徐家路口卜云其吉;光辉祖于茌邑东十里许张官屯终焉,云臧且一传再传而后而分支别派者;守分祖迁居茌邑西南小徐庄;行五祖择里乐平铺,此离而又离之势也。幸頼有崇素祖创修祖谱于前,正禄族兄修于后,为之分门别户延支序派,一一载之。谱碑而小不加大,少不凌长,春露秋霜而廻思一脉之源源。明、辉二祖因得荐馨香于烝尝也,独善、远二祖自迁居之后僅付之传,闻欲竭苾芬于九泉,空抚抔棬而陨涕,心怅怅其何适,身茫茫其长往,虽有孺慕托诸想像而已。既而适东阿邑北石佛屯一村,访诸父老,询之子弟签田,善、远二祖卜居于此已多历年,所考其碑誌序,其世系亦与明、辉二祖不甚差池,征之传闻亦适相昭合,余遂欣然乐穆,然思商诸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合为一谱,以俟后之绳其祖武者,既知木本水源之思,尤敬宗收族之义,炳炳燐燐祖豆与山河而并寿 ,承承继继瓜瓞偕日月而恒新,离而复合,非特昭穆之不紊,亦血气之可通也。爰为之歌曰:五百年前国大明,泪洒西山脱手情;谁知九泉边豆具,醉罢歌舞女萝声。
时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辜月中浣之吉
十六世德刚嘱邑庠生之寒袁甥代述志已
第四次续谱序言
粤自大明定鼎,黎民播迁,历数年不可悉计矣。我徐氏太上无考,惟祖讳提字十公洪武二十五年自青州府乐安县大林徐家庄适茌阳而居焉,不知历几年又迁於斯,立为始祖。於光绪四年余家居训,蒙向老谱而悉阅之,上有残处,虔心沐手按旧谱而重修之。时下处处当乱世,倘后有失雁行不知有序,同族易於紊乱,余故与阖族共议,即印造谱牒四套,每套八百章,上念祖宗之恩,下存久远之计也。
钦授七品衔 徐广屏字翰卿号伯臣虔心序
儒士 徐奉泉字子廉 沐手修
大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阳月上旬敬修
徐 德 修
耆宾 徐仁声 监生 运纲
第五次续修族谱序
余闻木有本,水有源,至于人独无本源乎?惟祖即合族之本源也。我提祖与明、辉二祖,伯仲叔季,谱牒未祥,牌位已分。于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定鼎或被播迁,或为贫迫,由青州府乐安县大林徐家庄迁居茌阳,卜云其吉终焉。允臧筑室于兹,始立庄村,名曰徐家路口。不知历几年,我提祖分门别户由茌阳而又迁阿邑城北居焉。于是营立宫室止息于此,依赵氏同立庄村曰赵徐庄。俟后支派繁衍人数众多,家给户饒,无朝不谋夕者实赖上帝之赐,均霑祖宗之德也。虽世远年烟,谱牒未著,世世相传,南北两庄实属一家,使不合谱犹恐兄弟叔侄祖孙观面不识,置若路人。至于此,吾甚恐雁行失序,血脉滞碍,幸而时逢甲子花月末旬,北庄族侄孙咸运、逢春每存报本之念,追远之思,信使南庄约会合谱。
余曰甚善,欣然乐从,即日约议族等,无不同心,欣乐不庶日而谱,谱告竣,牒存万古支派恰然不紊,行辈秩然有序。余学陋识浅由是为序,以待之善继者。
时
十八世孙钦授七品衔 广屏虔心序
民国十三年花月
第六次续修族谱序
自鲁东西来,卜居茌平徐家路口,数百年于兹。及至我祖提南迁东阿赵徐庄,迄今已二十余世。历史悠久,人口繁盛,虽经国际风云国内形势之巨大变化,而我族之发展并未受若何之影响,但散居各地精神亟不集中,我族在各地区之老老少少,勤苦耐劳,致力耕读,处处表现我先祖艰苦卓绝之伟大精神,然而人口之逐渐增加,情况日趋复杂,不但岁时伏蜡,馨香俎豆,有缺而涣散不系统之现象,难免不发现于我族,甲子春,徐路口族伯咸运等深切关怀,亟谋续谱以资巩固,闻讯之下无不兴奋异常,咸愿作第五次修谱之举,于是翻阅旧谱或笔或削,增补无遗,每支分修一卷,自行保存并与散居各庄之底族得同列入于徐家路口之老谱,合并成为一庄严完整之谱牒,尊卑长幼秩然有序,门庭光大,世系分明,我辉煌族谱竟于瞬息万变中而告厥成功。然忽忽又数十年矣,在此严重过程中,经过世界大战、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地革命以及解放战争之种种变化,流离失所,十存一二,经济状况随社会而突变,血统情感因时局而转移,形势既非昔比,实际亦多分散,然社会之演变愈来愈烈,革命之流血存在堪虞,际此空前未有之状态,维持安全匪易,保存谱牒尤难。我徐路口之先进前辈,宗族观念特深,复以续谱相号召,我赵徐庄首先响应,亟表同情,签以续谱为閤族之迫切要求,刻不容缓,谨就未失而僅有之旧谱参照徐路口之老谱,斟酌而增益之,凡年在十岁以上之各支派均列其中,亲疏远近秩然有序,千古如一日,百世犹一堂,熙熙攘攘亲密团结,实事求是,人愈多本愈固,年愈远而情愈笃,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发扬我先祖之精神,光大我先祖之遗训,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求解放,万丈光芒普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全面境域;随社会而前进,不负我先祖由东鲁跋涉西来之苦衷,我企望于我族之后起者。在此我庆祝于此次续谱之告成者,亦在此不仅在于形势上之渲染点缀而已,是为序。
十九世徐奉泉字子廉撰文
公元一九五零年 岁次庚寅阳月 吉旦
第七次修谱序
本次修谱之起源,系鉴于国家为纪念领袖之丰功伟绩,建堂修陵,不忘先烈之捐躯报国树碑立传。海外华侨身居异域怀念祖国,炎黄子孙几经播迁仍愿归宗,事虽有别,理则一也。
值此盛世空前,国内升平之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时,制法律整纪刚之际,因乱损失之我族谱牒亦旨在必修,不修则亲疏远近不能知;不修本族同宗不相识。幸有徐路口诸先辈倡议此举,我村族长寅运、运阳、运良等率先响应,爰集数人专志为之,实力虽然有限,精神尚属可嘉。此后上则不失祖先之传,下则不紊雁行之序,亲密团结,致力耕读,奉公守法,尽忠国家,庶不负我先祖之垂训焉。
二十世孙 公钊 沐手敬序
公元一九八八年元月
第八次修谱序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十年为期重修族谱之宗规已届时来临,值此全国经济建设正在高潮,改革开放政策迅猛推进之际,各个领域无不起着根本的一系列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无论在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以致精神情感等,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出现了旷古空前的新趋势、新现象,仅从家庭而论,已从传统的几代同堂的聚集型已变成为当前通行的排列式单代结构的疏散型,由几十口人、十几口人共同生活改为三口之家独立生活,从固守一村世代相传已变而为散居各省各地,我族之广大男女成员,自民族革命至今不甘人后,踊跃置身于改革大潮之中,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故而此次修谱亦必须根据新形势之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增补新的内容,陈规陋习批判接受,尊老爱幼大力推崇,缩短代沟距离,加强亲情团结,既不失我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与美德,又能与社会发展相吻合,上俯下仰相互关怀,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和睦团结发奋图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方便条件,内外联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早日进入小康之境。
二十世公钊沐手敬修
公信沐手敬书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第八次再续修谱序
戊戌清明忆祖先 尊长规幼家训贤
续修族谱吾辈责 承上启下避讹传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转瞬距前次我支续修族谱业已二十年。想我泱泱中华大国,历史长河中姓氏繁多,然我徐氏一族缘于诸祖先贤奋力拼搏终成中华之望族,其间所历之艰辛不言而喻,实为我后世禀效传承之楷模。今蒙吾老家徐家路口宗亲之倡,宗“禀祖训,励后贤”之旨,乘家富国强和谐盛世之机,欲对我族谱再行续修。闻讯后我族之尊长运阳、运忠欣然应之,遂携族中良贤之士数人,共榷族谱续修之事宜。此次族谱续修原则既宗先贤历次续修之牒式,又对原版碟序文进行标点、断句,且对已知谬误之处进行了更正修订,以免以讹传讹将错就错贻误后人。同时将前次修谱后新婚和出生已登记户口者一并登录入谱;并且将前次续修谱后所嫁女之夫婿亦并登录于册,充分彰显男女平等、子婿同职之实,以遂不忘初心、家族振兴、与时俱进、共享太平之愿。另将此次为光宗耀祖捐款重建家祠之人员名单录注於后,以昭后人效仿并铭记其恩德,实乃此次续谱修祠之初衷,吾有感于此不揣冒昧概为序。
二十一世生 徐守生拙序
公元二〇一八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