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州高士公传
徐穉字孺子,豫章人。读书于丰城槠(zhu)山之崖及县东智度寺龙泽山中,今其地有书堂旧址,建宗贤堂,绘聘君像,犹在地志。穉学业精微,超世绝俗,志不在仕途,故四察孝廉,五辟宰辅,三举茂才,皆无所就。家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闾里服其德。
注:原谱序《南州高士传》错漏太多,文词不通畅,根据文义,当为《徐稚传》与《世说新语》合编,故以《后汉书·徐稚传》及网络文章取代。
范晔在后汉书为徐穉列传:
2.后汉书·徐稚传、432年--445年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①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③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释:①乂[yì]:有杰出才能的人。②纁xūn:浅红色。 ③刍[chú]:青草
3.世说新语|后汉人物之徐孺子:其人如玉
他是一个“五毒”俱全的农民,也是一个被庙祭千年的农民。
《世说新语》刘义庆等(南宋420年-581年)中关于徐孺子的记载如下:
德行第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言语第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稺(稺通稚),字孺子,号聘君,豫章南昌人(豫章:今江西北部,应劭《汉官仪》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少时家贫,以种地为生,自给自足,不接受亲友馈赠。其人谦恭、节俭、正直、忍让,《论语》有语:夫子温良恭俭让,徐孺子诚如此语。
时人既首肯徐孺子的人品,谓其有大德,对其多有推崇。官府多次征辟其为官,但都被他拒绝了。至于原因,时人可以臆想是拜他的官职太低,也可以断论他是深谙天时,所以“卷而怀之”。而不到最后的最后,似乎说什么都有一定道理。
徐孺子曾拜江夏的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琼位居高位,徐孺子就与其断了交往,并多次拒绝黄琼邀请他出来为官。黄琼死后,徐孺子又不远千里,徒步前往凭吊。到得墓前,哭完拜罢,也不与黄家众人通上名姓,便自行离去。一时众人议论纷纷,不知其何许人。
当时名士郭林宗也在,听闻后,便对众人说:此人应该是徐孺子!于是,令能言善辩的茅容骑马追赶徐孺子。茅容追上徐后,安排了饭食,并和徐谈论农家耕种的事情,而当茅容试图谈论政局时事时,徐孺子就闭口不言了。临别时,徐对茅容说:“替我谢谢郭林宗,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得住的,何必忙忙碌碌而不寻安宁去处呢?”
茅容回来告知郭林宗,郭感叹道:“谨拜斯言,以为师表。”又称徐孺子“其智可及,愚不可及也”。即指我们可以抵达徐孺子的智慧,但却很难做到他那样故作愚钝而不在意世人的看法。
后来,郭林宗丧母,徐孺子来凭吊,在郭家的房舍前放了一束生刍就离开了。众人不解其意。郭林宗听说后,对众人道:“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诗经》有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何德何能敢承受得起呀!”徐孺子以生刍喻人如玉,而其人如玉的又岂非徐孺子本人!求学不以名利为目的,修身不冠以家国名,尊师重道不囿于世俗之议,徐孺子诚如是。
陈蕃外放至豫章任太守,一到任,便欲先去看望徐孺子。后来又以礼躬请徐孺子为功曹(官名),给他送了很多的礼物,当然依陈蕃之为人,此礼物也多是粮食谷物,徐孺子既以“非其力不食”为原则,便把粮食谷物送给穷苦人家了。然后,以礼前去拜访陈蕃,婉拒陈蕃对他任官的邀请,便告退了。陈蕃素不喜接待宾客,“性方峻”,赴任尚书令时,“送者不敢出郭门”,但他却以接待除孺子为佳事,特为徐设一席,不与他人通用。后来,徐孺子又被举为“有道”之士,公府拜他为太原太守,他仍然拒绝了。
陈蕃自豫章返京后,与名臣学者胡广极力向桓帝推荐徐孺子,桓帝以“安车玄纁”前去相请,徐仍不出仕。事及于此,桓帝询问陈蕃道:“徐稺、袁闳、韦著谁为先后?”陈蕃答:“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陈蕃对徐孺子品格才识的评价总体应与袁、韦二人无分伯仲,但因徐在比较差的先天条件下“角立杰出”,或所谓穷山恶水育一贤人,其成长度高于袁、韦二人,所以更令人敬服。
孟子曾曰:“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我们不妨断章取义:进或止,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既不必进不得乃止,亦不必止不得乃进。遵从初心,或进或止,终不受外物驱使,默默坚守自己的道,徐孺子诚如是。
徐孺子亡于灵帝初年。灵帝是时年幼,或尚不知其贤,而公府诸人却深知之,上疏请旨想要再次征聘他出仕,却听闻他逝世的消息,皆唏嘘不已。正所谓盖棺定论,时人哀伤之余,也终于开始幡悟:说他“待贾者也”,岂非自欺人!他只是一介老农,但却是举世闻名天下无双!
徐孺子虽亡,后世之人对其仍推崇感念。魏文帝曹丕论海内名士,便将徐孺子列在二十四贤之列。而在当地形成了祭徐的传统,历代郡守到豫章南昌,多数往往是下船下车,先祭徐孺子,再进城办公。诸如:
《水经注•赣水注》: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
《三国志•吴书》:顾劭……起家为豫章太守。下车祀先贤徐孺子之墓。优待其后。禁其淫祀非礼之祭者。
《晋书•温峤传》:温峤……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甚有惠政,甄异行能,亲祭徐孺子之墓。
《南史》:王纶之,字元章。永明中历位侍中,出为豫章太守。下车祭徐孺子。
这些到豫章任职的政府大员,未必全如徐孺子一般“其人如玉”。因为身在其职,难免会做一些不甚光明的事情,但是内心只要尚存微末之智,除孺子必如“一束生刍”,令人闻香而喜,为光明更添光彩,为黑暗更生一粒烛光。
又诸如,唐宋之际,每每举徐孺子的事例。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王勃的《腾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宋代曾巩作《徐孺子祠堂记》: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
时至今日,我辈忐忑揣之,临摹下笔,虽寡陋浅薄,文藻盐白,然心向往之,意欲彰徐先生之高德,更复旦暮自勉。
4.题徐氏族谱序,982年
余当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夷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者,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者,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
今阅徐氏谱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为之乎?噫,世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徐氏多矣。
宋太平兴国7年壬午岁982年前状元及第端明殿大学士
泾野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圣功父撰
注: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5.会修族谱序,1480年
谨按旧谱,一世祖官于南唐为侍御,讳韬者,居于创邑之觉溪,生四子,曰晁、晸、晟、旵。子孙显达,以吴塘、觉溪为盛,遂成望族。晟生子全,全有五子:其一曰陨,继宜黄涂而复徐姓者,即今宜黄县前之徐氏也;其二曰陵,居觉溪于城之礼敬坊、火巷、斗门及矶湾、攸洛、崇仁严溪、宜黄塘墟、金溪印山、临川嘉麓、筒溪等处,皆陵之后裔也;其三曰能,居吴塘,本邑之莲桥、蛟湖、陌湖、蓼汊三塘、进贤雷冈、南昌源溪、临川金城、罗市等地,皆能之后裔也;其四曰捄,居南兰隐溪;其五曰博,居栗塘、晹源等处。
子孙宗族,或兴或衰或微,乃至累世不相往来,相遇如陌路人。为何如此?盖因吾宗之谱牒,自宋进士肇与内翰资政公始,间或有修明,然各溯其源而散漫无统,致虽皆称出于觉溪、吴塘之祖,而子孙亲疏、长幼、尊卑遂致混淆。我之大考翰林吉士公及考上舍府君,深怀此志,却未能达成。幸得吾徐之大启,有吴塘玉轀、学泾、觉溪克明等合议道:“吾辈本为一气,处此百年来谱系混乱。”于是援引旧谱,遍合族派所属,考其源流,辨其是非,明其亲疏、长幼,从而合为大修。
鸠工绣梓,用心二年余,方得修成薄帙,分与各族,各祖子孙珍藏于家,以传永久,以别异同。时以文扆为邑庠生员,颇有文才,受命记录此事本末,不敢以不敏推辞,遂开篇言道:“士生于千载之后,欲以其本生之源来联络其宗族者,别无他法,唯有自养其孝悌、雍睦、忠厚、恻怛之心罢了。”昔有先正有言:“吾宗族众多,于我自有亲疏之别,然自祖宗视之,则皆为子孙,本无亲疏之分。”尚期吾宗族之同好者,以中正之心为念,相互劝勉,勿以贵压贱,勿以富欺贫,勿以尊凌卑,勿以下犯上,勿以贤弃愚,则孝悌、雍睦、忠厚、恻怛之心,恒存笃近学远之意,便在于此。其能立功立言、修德行善,孝父忠君、恭兄友弟,又期望能无愧于先人,而有益于后辈子孙也。故有言:兄弟和睦者家必昌盛,亲族和睦者宗必兴盛。文扆诚恳之愿,愿以此与众人共勉。
时维
皇明成化十六年,岁在庚子 1480 年仲秋月吉旦,
二十一世孙火巷文扆维屏氏拜序。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6.徐氏大会重修宗谱序,1480 年
豫章世家,惟觉溪、吴塘徐氏,莫盛且久也。按其谱系,阅其图序,参诸史记列传,其先自高阳氏之后。伯益辅禹平水土,地平天成,万世永赖,舜赐姓嬴,禹封其后若木,于后世国毁,周又封其后子宗于徐,谓之徐子宗,徐氏受姓实始于此。
唐太师竹隐翁之叙,并史记征之,三代以下,代有闻人。汉末南州高士孺子,史载世居豫章,丰城图志亦载,孺子读书于邑南龙泽山中,遗址尚存,乐觉溪、吴塘山水之胜,而子孙遂家焉。厥后有曰安贞者,相唐昭宗,封齐国公,自南昌沙村徙居丰城角陂上居角陂,葬觉溪上居屋后,传至于韬之四世,讳陵者居觉溪,讳能者居吴塘,则觉溪、吴塘之徐,实出孺子之裔明矣。
及祖韬为唐侍御史,封金紫光禄大夫;由兹族之登金榜、步玉阶者,几何人哉,晁登进士为侍中;晸为青州北海令;琰领乡荐;昊登进士第,历官右司郎中;旻亦领荐于乡,通恩科及弟资深进士授迪功郎;洪历职户部侍郎,时中南雄司户参军;伦登进士袁州推官;韡登进士柳州司理,大任登马涓榜进士,游太学任承事郎;大智、大琳、大常奉议大夫;时动国子监学录;彦明荐与绍兴科第;惟钱塘进士主簿,肇进忠鲠谕谠论之言,释服内生子之形;如晦登进士授迪功郎;伯深翰林检阅;斗文开禧乡荐;若金路钤提举;邦臣授迪功郎;椿授宣教郎;森为绥宁尉;松司户参军;鹿乡任宋嘉定枢密院;丰城经孙宋礼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爵秩开国之荣,位极人臣之表;希颜监举尧道山;长纯任学正,钦入太学;伯坚太学上舍,是皆矩山荣宠之所及也;伯垓中亚榜;泳孙宝祐乡荐;思訦鄱阳令;思训赣县令;思谊杭州检点;思立登进士历武学博士;士志学务学敏学俱授通仕郎,端方亨龙淳祐监举;之纲宿松县尉;天锡竹溪县尹;汝士新淦教授;宗礼累中州学补录戎事,惟寅覃贡进士天锡乡贡;净任袁州学正;以顺彭泽驿丞;士茂元朝大师,此自唐宋元以来,子姓之显于朝者如此。
迨我明朝魏国公达,以角陂之派,衍于凤阳,佐太祖高皇帝,辅建帝业,玉牒连姻,谀言奚足以罄之哉!铎应洪武人才诏,出守平阳,位至尚书;若乡贡任本学司训;焕章乡贡任教授,文瞻永乐壬辰进士,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同伦戊戌进士,任忠州判,翰林庶吉士;懋昭乙未进士,历任严州太守;孔奇辛丑进士,任惠州判;玉相广州判;玉璋甲辰进士,文瞻雷州推官,至于定国都巡检讨授银青光禄大夫;大升任道州学正;孔韶任凤阳霍邱县丞升寿州同知;正綋任潜山主簿;乾擢清远令;进任祁阳训导。又皆彬彬然显于当代者,千予序举人祥等在泮在公者济济,俱未可量也,夫仕者皆得志行道于当时。
然而未遇者,吾知必人人心孔孟程朱之心,学孔孟程朱之学,行敦孝悌、习纯礼义,其间或隐迹泉石,考盘涧谷。寄名者深沉大度有德;不轻者蓄赀盈厚周恤;尚义者长于诗赋吟咏;自陶者刚介鲠直不阿;逢人者名公硕彦后先相望,虽未得身迹以接其美,章莆缝掖伟耀于一邑一乡一里,而岂非为宗族之盛乎!
盖谱不作于前,虽盛弗传;不修于后,虽美弗彰。徐谱之作之修,得其人以缵之,是以角陂衍于觉溪、吴塘,再衍于南兰、上泽、隐溪、栗塘、莲桥、进贤、雷冈、临川、金城、嘉丽、潼溪、金溪、印山、朱坪、南昌、源溪、口湖、宜黄、县前、塘墟、崇仁、严溪、茭陂、本邑、火巷、斗门、河塘、潢塘、蛟湖、陌湖、三塘、蓼汊及直隶凤阳、湖广等处,乃前代修纂记载之明也,岂如杜正伦、崇崇韬城南汾阳之事诬妄哉!
今一二大志者,复取旧谱,搜其宗族分派之源,条系后胤,用阐继述,是族者虽贫不弃,非族者虽富不冒。大会一修,公成一帙,绣梓以永其传。此可见,其千枝之合一本,万派之会一源。累然世系洞然,昭穆显然,亲疏井井不紊,彰彰可验,真如珠之在绳,鱼之在贯,而靡涣也。耶聿颁新牒,宗族和睦,彝伦攸叙,已仕进而逸者期之。廉以守己,公以奉政,务积功累仁以继前烈,未仕进而逸者期之,持己以敬,待人以恕,务进德修业以绍厥绪,慨高士景行之念,恒存而笃十夫之行,可风之俗,则天必垂鉴,默佑于旺冥之中。俾尔子孙绳绳蛰蛰,绵蔓四方,昌炽盛大,俱以一人之身,散为千万人之身。犹以一支之祖,而追宗千万世之祖。不独本省本郡、江浙、河南、蕲黄、鄂岳之地,莫不彰明而较著也。噫!若斯徐之姓其有竟乎,殆与天地同其悠久者欤!世其最诸。
时维
皇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岁 1480 年
赐进士及第奉训大夫左春坊左谕德经筵讲官兼修纂国史同里谢一夔谨序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7.徐氏重修族谱序,1617 年
豫章故家多重谱牒,说者谓仿自欧阳永叔。予谓欧谱例也,谱之实不自欧始。当宋之初,德化之许,奉新之胡,累叶聚居至数百口;江州陈氏宗族千余,世守家法,肃于公府;南康洪氏,六世同居,实无异爨[cuàn]大宗。至飞白义居,宇旌之,此谱之实也,而亦非自宋始。
《艺林实録》载,高安邓文瑞,宋錬[liàn]四世,共含长幼,姻睦则在唐已然。而徐孺子角立,杰出于东京之季,实以恭俭义让所居,服德子胤亦隐居笃行孝悌。则孺子固豫章人物之宗,孝思之则也,予尝谓孺子与茅容语稼穑[jià sè],不答国事而箴[zhēn]有道,何为屡屡不遑宁处,似于佞[ning]也,非敢果哉,为难之意,尚隔一层。
豫章学孔尝开于宋元公择仁庐,而二程受学于南安,晦翁出守白鹿而二陆讲学于鹉湖。地至我明,王文成公倡道虔州,而南吉及门私淑之士日益济济。若丰城徐献和甫,则季盂诚先生高弟,而子章畏友也。其行宗孺子,而其学一祖仲尼。嗟乎!何徐氏之多贤也!
徐之先自豫章,后裔安贞徙丰之角陂,至韬而角陂之徐繁且盛矣。他如本郡诸邑、抚瑞赣饶临以及两直等省,皆自韬而分者也。不独轩裳缀[zhuì]轨,簪[zān]组盈庭,而世系昭穆,绳绳在图,基隧蒸尝,历历载家史,皆可考者。献和与桐城君时观省元静叔合族谱,缙绅等举旧谱而重修之。
首据原注名讳绘家系于前,其析居直省郡邑者题曰:“始祖某自某世某祖分居某处”,支谱总题则曰“角溪徐氏族谱”,为志四有恩纶志、家族志、艺文志、坟墓志,为传三有仕宦传、蓍[shī]逸传、内德传,共若于卷。犹和以族人意自汴亟[ji]来请序,予卒业于永叔表系之例章矣,孺子孝悌之实备矣,予复何言。虽然,予兄事献和有年,而建叔良附骥省元静叔,又世谊也,恶得无言以告徐子弟。
徐受姓伯益,以功锡埠[yóu]元玉姚女而封于大费,大费生若木,事夏袭伯益封,世以徐伯主淮夷。三十二世,君偃王行仁义而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其在豫章,东汉孺子为著;在唐宋以迄我明,角溪为著。
余所谓著,非谓少室周让中牟之力于襄主也,非谓京山之放达自恣自中圣人也,非谓天上麒麟襄襄之公侯也。盍[hé]不有此,指益之戌,舜曰:“冈游于逸,冈淫于乐。”其赞于禹曰:“谦受益,满招损,时乃天道。”微独国家箴[zhēn]谟也,卿大夫知此长保其采邑,士知此长保其家,四民知此长保其肢体。
惟是明言,亦且祖训,徐之子孙厘举家义朝夕敬惧[jù]曰:“其何德之修,上光乃祖以迎天体。”则华重此云尔,后嗣将大昌者且验于角陂。若有慆[tāo]滛[yáo]之心,匪彝之习,彼理替隷[lì]圉[yǔ]者,岂繄[yī]无宠,皆尧姒之裔也。诗曰:“天之所崇子孙,或在畎[quǎn]畆[mǔ],畎[quǎn]畆[mǔ]之人,或社稷。”夫畎[quǎn]畆[mǔ]之与社稷,远矣,权福取重,权祸取轻,宜何如权哉。
时维
明万历丁巳岁(1617 年)长至日,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
奉勅巡抚贵州、提督军务兼制湖南北以东地方,泰和郭子章顿首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8.徐氏重修族谱旧序,1672年
余自垂髫之时,见那周遭有大册籍,持之而问吾父曰:“此乃何物?”父曰:“此乃宗谱也。”且诫之务必永勿损坏。及长至舞勺之年,每于朝夕,逊志敏行,欲学那万人之敌,对青灯黄卷,历经寒暑而不能自已,乃至寝食之间亦不忘所怀之志。来此世间,岂非欲遂心中之志、增光宗谱之集欤?奈何时世艰危,王侯之事不遇,只得为那溪边垂钓、山中樵采之人罢了。
然触景生情、览物有感,心于此愈发急切。见那古墓荒台之间,有立石竖碑者,幼稚牧童竟以其为系牲之椎物,全然不识乃何祖何宗,皆视作无主之物,此岂非因未记录而不知之过错耶?又有分居异地及相对而不知属何支、何裔者,一概视作路人,此岂非无序无传之过欤?且世远年深,对于前人之忌辰、长幼之分别、先后之伦常,有茫然不知、无可依据者,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则知记载根基、详明诸事,如葬地记生死、序昭穆、别尊卑、明等杀,莫若宗谱也,其修纂岂可延缓耶?余惟因欲修之心急切,故而常严护之。
癸未春正月,忽遇火灾,烈焰冲天,困顿颠沛莫过于此。弃财物而不顾,奔而救此宗谱。越四岁丙戌,遭兵卒休憩于家中,威严之势逼人,仓促之间无过于此矣。余为仆役,亲身操持炊事而谨慎守护于此。大概全族无多余编录,仅存此孤本,以显扬尊大吾祖也。然于此宗谱集,结那日夜所思,勤那生平保护,一片赤诚之心,必与赫赫先灵有默契也,遂述父所教之言及余保护之力以置于首,功效如何,后之子孙必有能办理之者,此乃序也。
时维
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岁1672年一阳月 吉旦
三十世孙土伯任氏顿首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9.徐氏重修族谱序,1773年
应当说家有族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族谱的由来既重要又重大。不在前面创作,那么后面修订的人就没有依据;不在后面记录,那么记述的人就没有延续。所以,不可不创作,也不可以不记录。我们兄弟常常感念水源木本,不胜怅然。幸而祖先居住在觉溪,讳天宠,字孟昭的公在丁亥年,在省城岁试时,召集各支亲戚绅士大夫共同商议,建立豫章高士公祠,在东宅东湖之上,又商议重修家谱。在康熙庚申年于洪都开局,纠首会修家谱,吊集各支,清查旧底,七届吊图,特地呈上阅览。
可以看到我们陌湖子孙,虽然贫穷虽然人少,但不混乱不虚假,确实是原本唐韬祖之后。四世祖名能公,如同又居住在吴塘正信乡,八世祖名隆公之后,在至德二年从吴塘迁居到一坊陌湖。传到十五世成忠、成信,成忠公仍然居住在旧宅,成信公同径孙复阳公迁居到斗山山背。传到二十五世钦性、钦昊、钦旻,万历三十年,钦性迁居到大园山,钦昊分居在毗泽垾上,钦旻 公分居在堎头。
自从隆公从吴塘迁居以来,也不过二十多世而已。隆公是陌湖里人,实在是我们这一支最初迁徙的始祖,去世后葬在下湖山。如同成忠公去世后葬在下龟尾山,而坟茔至今都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自宋代以来,达祖得到传下的旧牒,然而从韬祖以来子孙都是出自角溪分派。从韬到晁兄弟四人,才过两代而已,但迁徙的有四祖,居住原地的只有一祖,就是陵祖仍然没有离开角陂支上,生出的分支各以百计,日益繁衍日益兴盛,而且不断分出去。
如果不补录来给后人看,势必会有逐流忘源的弊端。所以五支中老的、少的、壮年的以及出仕的、立志隐居山林而以隐为高的,都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并刻版印刷,让后世子孙知道我们徐氏为什么会合并,为什么会分开,又知道我们徐氏之所以分开未必不是一种合并。即使在分支之外还有分支,在本支之下领取线索延续,又怎么能达到亲近疏远有区别呢?而且到现在我们这一支的子孙,因韬祖的恩情而得到庇佑,使后裔得以昌盛。如果不进行修订,子孙的昭穆就会混乱,长幼失去秩序,亲疏无法分辨,祖茔无人祭祀。我于是看到当时的艰难,只是艰难地赴义接续世系给后世,实在是为了光前裕后,特地作这些话来留给后世的孝子贤孙,使其万代不朽。
时维
皇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戚桂秋月吉旦
二十九世孙子璠子珂同侄士亨重修韬祖二十八世孙
角溪督修天宠熏沐谨书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0.徐氏四支合修族谱总序,1816 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之所出,孰是孰非。三皇五帝之苗裔,自一世以至数百世,犹河之洪水,异派而同源。故各支之外有旁支,旁支之外有继续,且有客外者,而与宗逃难者,而归里,皆不得不详为考核而联络之,此欧苏二式所由来矣。
徐氏自受姓以来,代多世家大族,而支派之盛,莫过于幅。坏烂不过失什之二三,倘遇灾失救,竟成灰烬之未尘土,卒裂伤必作缺残之故纸。而卒弗罹于两害者,此虽予受父命敬谨之所致,抑岂非我祖在天之灵,有以保之佑之,绵及于未艾也哉。
玆幸族有二三贤智,适及于斯,以尊祖之心,动继辑之念。余愕然而异之,即欣然而从之。编命佥命予序,予虽樗[chū]栎,义弗容辞。第思基址葬地、生死昭穆、尊卑等,弗按前人之旧制而厘定之,亦匪难事耳。且盛德慤行,先人所素具,即丽词粉稀,弗足为我祖加大节荣名。前伐所自有,即不重言赞欢,未必为我祖减。与夫螽斯衍庆,瓜瓞绵绵,垂祥簪缨,继美诰赠连绵,谅沐祖黔佑,有以相传于莫既者,未可以汇际测,又岂可以笔舌罄耶,是皆无容禄也。
惟予虽弗协所怀,来列牲鼎,致韬公,公系名宦,为觉溪鼻祖。子晟孙全,而全公传五子,陨陵能捄搏是也。其陨及捄等各择其盛居,不一方。而惟陵能二公,皆为吾丰之巨族。陵公居角陂,至十六世有沂公出焉,为宋代宁宗孝廉,复于丁巳,由角陂而徙东乡之落鹭口。传至六世,生以吾公,于明代又徙觉溪埠下,始祖生子三:长九畴,次九兰,幼九邱。九畴又生子三:曰孔肃,曰孔昭,曰克己。斯时人文之盛,蝉联鹊起,居址之秀,水绕村泮,宫之采芹攸著。
数迁以来,无过于此。厥后九畴公之幼子克己,又由埠下而蓝溪,传至三十五世有荣庆公,康熙间再分于桂村。桂村之盛,俊秀钟灵,与埠下等。不惟此也,荣庆公以上四次未迁之先,已有陵公十五世孙曰广学者,与荣庆先世沂公同居角陂,见角陂族盛,人蕃,更择川原之广、风水之盛,于宋庆元间,托迹于官庄焉。是先由角陂而迁官莊者,广学也;后由埠下而迁桂村者,荣庆也,二者皆陵公脉也。陵公既衍其宗,而能公亦昌其后,其弟兄济美,可绍二难。陵公迁居之子孙实繁,而能公迁居之子孙,得母一一可考乎。
溯能公之始迁,顺自吴塘,至八世名隆公者,由吴塘而徙陌湖。逮二十四世有天爵公,生其子钦性,于明季万历间,又徙居于大园山。迄今子姓兄弟,承承继继,不惟与桂村、官莊而比肩,抑且与觉溪、埠下而相称。由是观之,综四支之苗裔,实出于陵能二公之派,二公之派究出于全公之一源也。玆当二公之肖子贤孙,联其亲疏,重修谱牒。督理者名荣际,请序于余,余以父子之交好,间尝观其旧日家乘,悉其各支由来,因不揣固陋,清其源以疏其流,崇其本以考其末,于以辨昭穆,于以联亲疏。
凡迂自何时,来自何人,居自何地,莫不详且尽焉。由四支之脉而盛大之,或一扩而为四十支,或再扩而为四百支,是根深者叶白茂,德厚者光自流,后嗣之将见绍功臣之续者有人,继高士之风者有人,傚孝子之行者更有人,又非仅韬公之为名宦,沂公之宴鹿鸣,九兰公之各彰膠序也。己于是而为之序。
时维:
皇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丙子岁戚仲冬月吉旦。
年家眷教弟黄中顿首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1.大园山徐氏重修族谱序,1849年
且夫人所重者,本源也。而本源之所存者,莫若谱。盖谱载宦迹兴起,后人以其实谱以序昭穆,别亲疏,使代远年湮昭然可考,岂徒铺张贵显,侈陈阀闾以耀人耳目乎哉!忆徐自肇基,伯益嗣中山高士,迄始于觉溪。
自韬公而来,至四世名能公者分居吴塘,至八世名隆公者,自吴塘徙居一坊陌湖。传至二十五世钦性,于万历三十年卜居陌湖大阳山。厥后继起人繁,皆出于韬祖一人,且皆出于觉溪分脉。览其世系,显然可知。夫乃叹根之深者,实自邃;源之远者,流自长。
支有分而不序所渊源,则无由也;派有别而不昭其别本,则必疏也。爰集族之老壮贤能,以联一本之谊,以清一源之由,则与官庄、斗山、三门坑等处为重修,以示来者。然后亲疏有辨,长幼有分,木本水源传流于亦懻而不紊,岂不如朱尉之不宗紫阳,狄青之不祖梁公哉!
玆值尊族之登贵及诸公以谱牒示予,续而新之,以为家之宗绪焉。予乃寻其意义,考其本源,以明亲疏长幼之伦,以著礼让雍睦之风。庶几无沗祖后,览斯谱者了如指掌也。予虽简陋,义不容辞,惟乐从其事,笔诸右简,是为序。
时维
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岁次己酉九月吉旦
三十一世孙登贵登桂同侄景月重修
眷弟教熊为兆云帆氏顿首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2.登贵公传,1849年
也者传其实,未可以虚者也。先生姓徐,字报三,乃是那大园山里之人。余曾于那清幽的书舍中设馆授业。先生在闲暇之时,于馆中相聚而谈,当其叙及少年之时,那贫苦之态跃然眼前,单单只是依着先前所耕之田,那稼穑之艰难,无不了然于心,仿佛一切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犹感所得难以维持生计,于是毅然决然地舍弃了稼穑之事,转而前往异地经营。每日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夜晚时,也不敢安然入睡,那艰苦之状真是尝了个遍,比起从前耕耘田地来更是辛劳数倍。过了数年,运势路途才稍稍顺遂起来,一点点地积累起财富。
予至此方才知晓,先生能够分裂田地、创建屋宇、使后代昌盛,这全然是源自他的克勤克俭啊。至于他对待那如川流般可能崩溃的事态,说话时绝不敢轻率;感慨那行为上可能出现的乖违,举足之间也不敢有丝毫的随便。他对那行事可能多生怨恨的情况深怀警惕,见到利益也能思考而不随意苟且;不偏私不勾结,以正直之道行事,以及与邻里和睦相处,对宗族中贫困之人予以救济,着急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而然,排解危难、化解纠纷时,公平公正有其准则。如此便是先生的立心行事,单从这些便足以看出其尽善尽美之态了。
况且,为善之人而无得不到回报的,这是必然之理呀。故而先生虽年享遐龄,却依然身体康健,所逢皆吉,家道也是极为隆盛,并且那百般福气更是接连而至。这些皆是我在教导先生的孙儿之时亲眼目睹且深切知晓的呀。先生当真可谓是他人所难以企及之人,他值得传颂之处又岂止这些呢,然而值得传颂的虽不仅仅是这些,但我也只是选取这些来大致传颂一下罢了。
时维
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岁次己酉秋月吉旦
愚侄熊为兆云帆氏顿首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3.登发并登桂登善三公合序,1870 年
盖闻家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使水无源,则其流必竭;使木无本,则其叶必枯。物且宜然,况人为万物之灵,岂可无本乎?间尝纵观诸史列传,而知我徐氏受姓以来,自孺子之后,遭唐季之乱,天下之人民惶惶悚悚,皆避兵于深山穷谷之中。推斯时也,失其家谱图籍者良多。幸得大史修之,藏于其家,以贻后世之子孙,遂得其考焉。
先祖之功,岂与孔圣负版之功相隔径庭哉!然不知自古至今复有此遇。因丙辰年间,反牂之徒,复作扰乱之辈,重与朝廷之典籍,废于兵手者有之;草野之室,庐毁于兵火者,有之。而烛至吾地、焚吾宅之时,多蒙三公勇往直前,遂将谱首救之,毋使我祖宗失其遗考矣。
迨至天下既平,竭力邀集同宗者,乃辑而增修焉。倘若不得三公之力,我族内之子子孙孙,亦且皆为无本之人也。自吾观之,思其功,功不逊于先哲;考其行,行不亚于前贤。嗟夫!三公自幼以来,承先启后,克绍箕裘,日用云为,固无一行之偶错。出入作息,常为祖宗增光。然则三公之功名,亦当垂诸万世而不朽。则自今以往,恐复有此艰难危急之秋,固甚愿后世之子孙继继绳绳,亦当以三公之模范,奉为陈迹也。是为序。
时维:
皇清同治九年(1870 年)岁届庚午冬月 吉旦
三十三世孙斗峰裕高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4.湖山徐氏重修族谱序,1910 年
盖闻水有源,而流不竭;木有本,而叶不枯。况人为万物之灵,敢不寻源而探本乎?
徐姓自受氏以来,源源本本,彰彰可考。迄今旷隔有年,不汇而辑之,将生殁卒葬荒远难稽,其何以继往?其何以开来?幸也,予邻有识礼仪者,名曰秀胜。自外而归,谈及家乘,遂奋然曰:“吾族谱者多矣!”商诸族中,皆无异词。以是调理族事,邀集众支,曰盛云、曰煜初,同心协力,将谱牒之源流世系,一览而知,特百派千支难以枚举。
故即丰城之尊为始祖者,韬公是也。韬公之曾孙有曰陵、曰能,而与湖山支相联络者,类而举之,而旁祖不暇及也。惟是族中有曰盛财、曰盛裕,咸踊跃从事。知桂村之鼻祖,即荣庆也,荣庆即陵公之后裔也。知三门坑之鼻祖,即瑄公也,瑄公即隆公之后裔也。
知大园山及斗山及岛屿之鼻祖,即傅圣也,傅圣即通公之次子也。知湖山之鼻祖,即仲彬也,塔埠之鼻祖仲质也,仲彬、仲质即仲仁、仲义之胞弟也,皆元真公之嫡系子。推而上之,等而下之,参差而类集之,知大园山、斗山、岛屿、三门坑、湖山、塔埠六处,皆能公之后裔也,能公即陵公之胞弟也,而皆韬公之曾孙也。
韬公以上而考、而祖、而曾、而高,韬公以下而子、而孙、而元曾,与夫各处之鼻祖,世代不等,亲疏攸分。前谱已详且悉,而兹不必复赘也。兹者时值西成,正属数典不忘之侯,特合而襄其事,俾一脉相传,亲者不至视为路人,疏者不至混为骨肉。
吾愿今日者,有以守先;异日者,更有以待后。继继承承,有条不紊,而亲亲长长之义,留为万世而勿替也,幸甚。是为序。
时维
宣统二年(1910 年)季秋月吉日 告竣
雍庠生邻居熊灿离端拱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5.大园山徐母张氏寿序,1910 年
盖闻阴阳和谐而后雨泽欣然降落,夫妇和睦而后家道欣然成就。《易》曰:男正位乎外,女位乎内。《礼》曰:天以礼阳教,妇以礼阴教。明乎倡导则有跟随,健顺之间的互动乃是相互需要呀。
若夫事出意料之外,那如镜子般美好的姻缘突然怨愤而分崩离析,鸾凤离散在常情看来是无可奈何之事,然而她却那般劬劳且审慎,家业竟日益兴盛起来,给予后嗣以可靠的依托,无异于良人仍在世一般啊。
窃尝思那徐之母,虽距今已许久,未曾谋面,但从祖母时常欢喜念叨中,也能感知到其懿行之所在呀。祖母有着如柏般坚韧的操守,是忠义之人,躬身勤劳于纺织之事,日夜都不松懈,于乡党之中努力创业经营,那田地竟能连绵成广阔的阡陌,若不是祖母有着未雨绸缪的远见、不临渴才掘井的智慧,又怎能达成如此成就呢。
至于她说话必定和顺,立身行事极为不苟且,待人接物满是慈祥,居家之时尽显质朴,那淑慎温恭的作为,勤俭孝敬的气度,凡是教导子孙读书以树立君子的美好声名,停下织布机以警示树立起巾帼的芳名之声,祖母的这些遗训,仿佛怎么传承都传承不完,而祖母的这种效法,真是令人乐意无穷尽呀,这正是开启先因、延续后由,才酿成这满门的盛事呀。
更何况那海屋添筹,数秩华封之祝使得幸福如那众多的螽斯般蛰蛰而鸣,那栗米堆积得如小山般陈陈而列,这是多么令人欢悦呀,那祖翁与父亲即便细究起来也都是得益于她的努力而能安然存于世间,这不俨然就是女中尧舜一般的人物呀。荣为亲属,实在不敢妄自陈说拙陋之句,谨以这篇文字呀,是为序。
时维:
皇清宣统二年(1910 年)庚戌岁季秋月
三十三世孙福芝益斋氏顿首拜题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6.徐氏重修族谱序 ,1947年
夫继往开来,必在有纪;承先启后,全赖有文。古者国有史,以志历代治乱兴衰;族有谱,以阐历世支流派别。其事虽殊,其理则一。
徐氏肇姓于伯益次子若木,其后子孙繁衍。自商周秦以降,至于汉季高士徐孺子,来自豫章,继而启之,子孙遂家焉。蝉联至安贞,由豫章徙居丰邑,再传至韬公,宦拜唐侍御史、光禄大夫,此丰城徐氏世之祖也。嗣后瓜瓞绵绵,螽(zhōng)斯炽炽(chì),若子若孙,迁徙不一,于是丰邑之陌湖、塔埠、湖山、大园山、岛屿、斗山、山背新居、三门坑、中保以及桂村等地皆有徐氏之跡,徐族在丰城可谓望族矣。
自宣统二年而下,旷隔已三十余年矣,其中生娶卒葬,支派源流,若无翔实记载,难免不无参差错杂、遗漏之虞。丁亥冬,新居后裔、应家大园山后裔运高,鉴于族谱年久失修,不汇而辑之,必使世系不分,贤愚不判,生娶卒葬不得注其明,官阶名爵不得序其实,其何以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乎?乃毅然综合同支增修谱乘。
呜呼,徐氏可谓继启有人矣,诚不愧为伯益之后裔、孺子之子孙矣。虽然,修谱琐事也,必也心正诚意,清其源以疏其流,崇其本以考其末。于以辨昭穆,于以联亲疏,庶几有以慰先人在天之灵,启后裔不坠之绪。
谱乘告成,嘱予为序,予得览精华,知徐氏之谱,一气相衔,蜿蜒如虹。予以不才,乃撮数言,冀后之肖子贤孙,继继承承,毋笑予之不敏也。是为序。
时维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岁1947年仲冬月吉旦
龙湖熊亿宽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7.徐氏重修族谱序,1992年
徐自受姓于唐,至今已历三十余世。其间,谱经多次修辑。余观徐氏族谱,乃知今大阳山、斗山之后裔,俱系韬公传人。细览徐氏族谱,更知祖先圣贤济济,如韬公,唐侍御史;达公,明中山王等。今,族谱四十余秋未修辑,此等势必将来谬传,后裔便难知徐氏祖宗源流,这何以尊祖敬宗,何能以徐姓为荣?今重修族谱,以利后人寻源考本,更希望徐氏族人以先贤为楷模,立凌云之志,为徐氏族谱更添光彩。是为序。
时维
1992年壬申岁季冬 吉旦
35世孙 开云 顿首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8.壬申合修谱新序 ,1992年
夫自二十世陌湖孔贤公与斗山孔环公以来,迄今近二十世矣。其间,谱虽重修过多次,但文革中遗失了一部分。鉴于上届谱尝删易,于是予等籍借康熙四十九年谱,稍作更改。而乃修谱琐事也。又临修谱时才仓促浏览,其间不免错漏,以供后来贤省作参考浏览时,予等偶得其精华。
徐姓实受姓于唐。自受姓以来,仕宦不下百余人,如汉末南州高士孺子穉公;唐侍御史韬公;宋昊、旻二公;以及明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赠中山武宁王的达公;明洪武任都巡检讨、授银青光禄大夫的定国公;家陌湖斗山始祖系韬公二十世孙孔环公;斗山山背新居始祖系孔环公五世孙付祥公;大园山(现易名大阳山)始祖系韬公二十五世孙钦性公,万历三十年由陌湖迁至本宅。
今予等是为序,以示一目了然。若悟为吾生吾死、吾死吾生,定为贤肖。唯为人需忠厚善良,勿奸诈跋扈,此乃对君子所为,对小人亦可,兵不厌诈也,时值天下不宁。
愿我徐氏族人能秉持先辈之德,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奋进,续写家族辉煌篇章。让这族谱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族人的坚实纽带,使徐氏家族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望后世子孙能以此为勉,将徐氏精神发扬光大,永传后世。是为序。
时维
公元 1992 年壬申年季冬月初四日告竣 全坐局人同识
35 世孙开澍拜撰
断句:山东新泰—徐磊。豆包Ai进行了优化。
19.《丰城吉塘陌湖徐氏族谱序》,2024年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家族之传承,犹如大树之根脉,徐氏一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绵绵不绝。翻阅徐氏谱牒,宛如踏入一条穿越时光的长河,令人感慨万千。
追本溯源,徐氏的起源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先辈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开枝散叶,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精神。每一代徐氏子孙,都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
谱中对于昭穆有着明晰的记载和呈现,这使得我们能够时刻牢记祖宗,而这无疑是对祖先深深的敬重与诚挚的缅怀。系所生以尚嫡,强调了家族血脉的正统;序长幼以尚齿,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列像赞以尚思,让我们时刻铭记先辈的风范。这一切都彰显着徐氏家族对根的追寻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进程中,徐氏族人以忠诚和孝道立身行事。忠诚如北辰,是中天之枢,让族人对家国心怀敬意;孝道似昆仑,为华夷之镇,使家族亲情紧密相连。不忠不孝乃大逆不道之举,而徐氏族人始终坚守着这一道德底线,为臣者鞠躬尽瘁,为后者慎终追远。
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这部宗谱,更应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徐氏家族的优秀传统,让子孙后代铭记家族的荣光与使命。让我们以宗谱为纽带,凝聚族人的力量,共同书写徐氏家族更加辉煌的未来。愿徐氏家族如参天大树,永远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徐氏家族,历经岁月之洗礼,代有才人出。追本溯源,先辈们以其勤劳、智慧与坚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家谱者,乃家族历史之载体,记载着先辈之功绩、品德与传承。它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家族名册,更是凝聚家族精神、传承家族文化之瑰宝。
通过家谱,我们得以知晓家族之渊源,了解先辈创业之艰辛,感受家族血脉之相连。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珍惜家族之团结与荣誉。
今续修家谱,旨在使后人铭记家族之根,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家族之美德。愿吾族子孙,能以家谱为鉴,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为家族之繁荣、社会之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家族记忆,使其在岁月中熠熠生辉,永传后世。续写家族新的壮丽篇章!
时维
公元2024年5月20日 20:22:47
复阳世系、系统整理者 若木131世 徐健雄 撰
20.《徐氏荣光》,2024年
徐门自古展风华,
姓氏辉煌映彩霞。
祖辈贤良留美誉,
子孙勤勉精英续。
源流久远情深厚,
族脉绵延意自嘉。
岁月长河传故事,
宏图再展耀天涯。
日期:2024年5月20日
若木131世 徐健雄撰
谱序统计表:
次 | 序号 | 序名 | 撰写人 | 时间 | 时长 |
1 | 南州高士传节选 | 徐氏丰城陌湖族谱 | |||
2 | 后汉书•徐稚传 | 范晔等 | 432年-455年 | ||
3 | 世说新语徐孺子 | 刘义庆等&昨日微笑 | 南宋420-581 | ||
1 | 4 | 题徐氏族谱序 | 吕蒙正 | 982年 | |
2 | 5 | 会修族谱序 | 21 世文扆 | 1480年 | 1480-982=498 |
6 | 徐氏大会重修宗谱序 | 谢一夔 | 1480年 | ||
3 | 7 | 徐氏重修族谱序 | 郭子章 | 1617年 | 1617-1480=137 |
4 | 8 | 徐氏重修族谱旧序 | 30 世土伯 | 1672年 | 1672-1617=55 |
5 | 9 | 徐氏重修族谱序 | 29 世子璠子珂 | 1773年 | 1773-1672=101 |
6 | 10 | 徐氏四支合修族谱总序 | 黄中 | 1816年 | 1816-1773=43 |
7 | 11 | 大园山徐氏重修族谱序 | 熊为兆 | 1849年 | 1849-1816=33 |
12 | 登贵公传 | 熊为兆 | 1849年 | ||
8 | 13 | 登发并登桂登善三公合序 | 33 世裕高 | 1870年 | 1870-1849=21 |
9 | 14 | 湖山徐氏重修族谱序 | 熊灿离 | 1910年 | 1910-1870=40 |
15 | 大园山徐母张氏寿序 | 33 世福芝 | 1910年 | ||
10 | 16 | 徐氏重修族谱序 | 熊亿宽 | 1947年 | 1947-1910=37 |
11 | 17 | 徐氏重修族谱序 | 35 世开云 | 1992年 | 1992-1947=45 |
18 | 壬申合修谱新序 | 35 世开澍 | 1992年 | ||
19 | 丰城吉塘陌湖徐氏族谱序 | 徐健雄 | 2024年 | ||
20 | 徐氏荣光 | 徐健雄 | 202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