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 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迁来的。 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 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传说,明朝永乐扫北时,朱元璋让他带上80万大军, 一过长江, 就大开杀戒。就这样,把江苏、山东、河北三省的人杀了个楂子不 剩,连大道上摆满金银元宝,也没有人去捡!
朱元璋死后,永乐在北京登基坐了皇位。他想:江北这么大的地 盘,没有人烟怎能行呢?时间一长,谁为我缴粮纳税供给费用?谁为 我当兵打仗守卫江山?想到这里,他便下了一道圣旨:让手下的大 臣、官兵,从山西、四川、云南三省人口密集的地方,三户抽一户, 往江苏、山东、河北移民。
俗话说:金窝窝,银窝窝,舍不得自家的穷窝窝。那山西、四 川、云南等地被抽中的人家,听说要叫他们扯大带小,到远离自己祖 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去北方安家落户,个个哭天抹泪,不愿离开自己 的故土!
那些负责移民的大臣、官兵, 一见这情形,便施开了硬的手段: 将抽调出来的男人,个个倒背着双手用麻绳捆起来,三人一伍,并排 着连在一起;叫他们的老婆、孩子,紧随身后,像赶牛、羊一样,使 皮鞭、棍棒抽打着上了路。并且下了道死命令:每伍三人中,若有一 人路上逃跑了,剩下的两个人,就得受株连,替逃跑的人受苦刑!
这办法可真叫绝啊!果然,成千上万的移民,在路上没有一个跑 掉的。
再说,从云南胶芝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村,捆绑来的一队移民 中,有一伍三个人:大的28岁,名叫王斗;中的26岁,名叫徐秤; 小的24岁,名叫兰小三。这三人,在家时, 一个村里住,从小光着 脏在一块长大;上路后,又编在同一个移民队中的一个伍;走路时,肩并肩地并排行;吃饭时, 一个锅里摸勺子;住宿时, 一个草铺上困 觉;乘船时,同住一个仓;路上谁有个头痛脑热,又互相照应着。这 么一来, 一路上,三人便自然而然地结成了同生死、共命运的异姓弟 兄。
这些移民们,在官兵的押解下,旱路走完过水路,忍饥挨饿受熬 煎。 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月,才从云南来到山东东海边的浮山前。他 们在浮山前、麦岛的海湾子下船后,押送的官兵才放了心,松了口 气,为他们解下了绑绳,并按人口发了三个月的口粮、种子、农具, 让他们一伍为一组,自己在海边选地点,安家落户过日子!
那王斗、徐秤、兰小三下了船,领上口粮、种子和简单的农具 后,带上自己的妻小,走过海边的沙滩, 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前 坡走去。当三家十口人,来到半山坡一块草深林密地势较平缓的地方 时,西边的日头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人道是:饿了不择食,渴了不择水,困了不择地。这三家十口 人,远路迢迢行程上万里,早已累得筋疲力尽、皮包骨头了。如今, 走了不到二里路,却已臭汗满身,双腿打绞,不用说走,连站的力气 也没有了。他们便各自带上自己的老婆、孩子,在这荒草坡上,就地 砍倒几棵小树,像小鸟做窝一样, 一齐动手垒起自己的家来……
为了预防野兽和歹人作恶,他们三家的屋,紧紧挨在一起:王斗 在中,徐秤在左,兰小三在右,摆成“Ⅱ”形。说是屋,其实是三个 木架子,披上长长的荒草,搭起的三座“荒草棚子”,三家大人、孩 子住进屋去,算是安了家。
从此,这三家异姓人,便在这浮山前的山坡上开荒、种地、繁生 人口。
随着日月的增长,三家人觉着这里依山临海,山清水秀,气候不 冷不热,土地肥沃,倒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地方,心也就慢慢安定 下来了。他们便在开荒、种地的空隙,从山上拣来石块,合伙安基、 打桩、垒墙,又从山上砍来松杆,做屋梁,披上荒草遮顶,盖起了三 栋虽然矮小,却比荒草棚坚固暖和的石墙草屋,起名叫“荒草庵子”, 死心塌地地长期住了下来……
俗话说得好,哪里生,哪里长,到老想着哪地场。这王、徐、兰 三家,虽然身在山东东海边的浮山前安了家,可是,每逢过年、过节 时,心中便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亲友。每逢这时,三家的大 人,便领上孩子,站在高处的山坡上,面向西南方,久久地隔海眺 望,寄托自己想亲友、盼亲友的心意。每逢新麦子下来,新谷子收 了,做成新饭时,也总是先把第一碗饭、第一盘菜,端出门口,朝着 西南方向祭奠三下,以示对远方祖宗的敬意!偶尔家中的人死了,他 们总是把死者的坟子,挖在高处的山坡上,让他们的头朝西南,脚向 东北躺着埋葬。意思是:活着时捞不着回云南老家看望,死后,让他 们的阴魂归西南老家!
一年小,二年大。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三个异姓兄弟,也从青 年变成白发飘飘的老头了。当年三家刚来时总共十口人,如今,家家 都子孙成群,连第二代都和周围海边、山中的外姓移民的子女成了 亲,生了子女。
那些结婚的子孙们,为了下地、出海方便,便像小燕子长硬了翅 一样,纷纷离开爹娘和山坡上的荒草庵子,到山下不远处安了新家, 单独立了三个小庄:老大王斗的子孙,在山下建起的小村叫“王家 庄”(后改叫“王家麦岛”);老二徐秤的子孙,在山下建起的小村叫 “徐家庄”(后改叫“徐家麦岛”),老三兰小三的子孙,在山下建起 的小村名叫“兰家庄”(后改叫“大麦岛”)。只有那异姓的三兄弟和 他们的老伴,仍然依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子,心甘情愿地在山坡上过 安静日子。
季分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百年过后,当年从云南移民来浮 山安家落户的异姓三兄弟,先后都下世了。那三栋矮小的荒草庵子, 因没人居住,渐渐地倒塌了。
这时,山下的王、徐、兰三村的子孙,不光人丁兴旺,而且有的 已发了财、致了富。他们为了不忘祖宗的功德,便合伙凑钱、凑料、 出工,把浮山前坡、第一代异姓三兄弟的荒草庵子拆掉,按原来的布 局,重新盖起正屋、东偏房、西偏房三座青砖砌墙、灰瓦盖顶的大瓦 房。各栋房里,按原主人的模样,请人塑上三对泥像,仍然起名叫
“荒草庵”。每年正月十六日(当年他们的祖先,从云南来浮山前坡 安家落户的那一天),集合王、徐、兰三姓的男女老少,到荒草庵开 门祭祖。平常日里,谁家的老人病故了,也要一天三时(早、中、 晚),到荒草庵自己那一姓的祖屋前去“报庙”;死后的第二天下晌, 要扎上纸人、纸马,带上纸钱,到荒草庵边的“望乡坡”上,面对西 南火化,为死人送“盘缠”。这时,那些没成人的孩子(12岁以前), 还要拿着罗面的罗,放在眼前,隔着烟火,朝着西南方,眺望死去的 老人,是不是骑着马,挥着鞭,背着钱衩里装满的盘缠,朝着西南 方、云南老家奔去呢!
这王、徐、兰三家子孙祭祖的风俗,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崂 山所有从云南移民来的子孙们耳朵里。他们便把王、徐、兰三家的风 俗,当成了自己的风俗,把他们祭祖的“荒草庵”,当成从云南来的 移民们的“同乡庙”,并且,通过各村族长协商,让王、徐、兰三姓 把各自的祖像迁到自己村去另建祖庙存放,全崂山的移民,凑钱重建 新的“荒草庵”,作为云南移民在崂山的共有祖庙。重建的荒草庵, 把正殿的平房改为二层楼阁,阁名叫做“望乡台”。正殿中塑上玉皇 等天上众神仙,东、西偏房,塑上十殿阎王。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庙 敬神祭祖。并从崂山太清宫请来三个老道士,常年住在庵中,朝烧 香,晚磕头, 一天三时念经打坐,祀祷云南移来崂山的先人们的灵 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富裕、欢乐!①
这个流传迄今的《荒草庵》故事背后,存在诸多疑问:永乐年间,在 云南布政使司之下,怎会出现一个“胶芝国”?这个“胶芝国”的三户人 家为何不远万里来山东安家落户?
笔者发现,在胶东一带,特别是胶州湾附近的县市,也存在“交趾
国”、“跤趾国”、“效芝国”或“蛟趾国”移民,例如②:
-------------------------------------------
① 张宗纲:《青岛奇观》,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91页。
② 以下村落建置情况,参见即墨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山东省即墨县地名志》 (内部资料),1986年;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山东省胶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4年; 莱西县地名办公室编:《山东省莱西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7年。
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小北曲村:永乐年间,陈严携二子从云南效芝 国迁山东浦里村,陈氏长子迁此建村。
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寺西村:永乐年间,陈严携二子从云南效芝国 迁山东浦里村,陈氏次子迁此建村。
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古庙头村:永乐二年,赵氏从云南交趾国迁诸 城尧沟疃,再迁城阳古庙头,三迁城阳西郭庄。
城阳区河套街道办事处孙哥庄:永乐二年,孙量孝从云南蛟趾国嘎嘎 县迁此建村。
城阳区河套街道办事处潮海村:永乐二年,徐成伦、徐成华、徐成 斋、徐成印四兄弟从云南蛟趾国迁建东徐哥庄,明朝中叶迁此建村。
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肖家村:永乐二年,肖传、肖珍兄弟二人从云 南交趾国昆明县乌沙卫柳树胡同棋盘街迁此建村。
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西大洋村:永乐二年,赵乾、赵坎兄弟从云南 交址国乌沙卫迁此建村,名曰“赵家村”。村临海洋,又位于东大洋村之 西,遂改为“西大洋”。
胶州市北王珠镇姜家街村:传为一个叫姜琛的从“云南交趾国”迁来 立村,为纪念故土,仍以“街”命名村落,曰“姜家街”。
胶州市冷家村乡匡家庄:传为匡、邹、王、许、郑等姓从“交趾国” 迁来定居,匡姓最先到达,故名“匡家庄”。
胶州市里岔乡胡家村:传为胡姓自“小云南交趾国”迁来建村,以姓 氏名曰“胡家村”。
莱西市朴木乡东菜湾庄:永乐四年,姜雄从云南以南交趾国迁来建 村,毗邻李家菜湾庄,名曰“姜家菜湾庄”。1961年改为“东菜湾庄”。
“胶芝国”、“蛟趾国”、“效芝国”乃“交趾国”之误。
民间传说中的交趾国“噶噶县”在何处,难以确指。前引材料中的肖 家村,隶属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位于红岛北端。红岛位于胶州湾,三 面临海,面积28.7平方公里,有16个自然村。岛状如蘑菇,沟涧纵横。 岛上有虎守山,海拔51.6米。肖家村村民相传,永乐二年,肖传、肖珍
兄弟二人从“云南交趾国昆明县乌沙卫柳树胡同棋盘街”迁此建村。如 此,“昆明县乌沙卫”乃交趾国辖下的地区。这个传说是当地云南移民祖 籍的总汇,将云南、交趾国、昆明县、乌沙卫罗列在一起,作为肖氏的祖 籍。实际上,云南、交陆国、昆明县、乌沙卫之间并无统属关系。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写山东一带的云南移民时,也注 意到胶东一带存在“交趾国”移民的传说,他们对“交趾国”移民的看 法是:“还有一些地名如云南交趾国之类,则不知其所云了。”①
交趾,也作“交陛”,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 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陆成为“越南”、“安南”的 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聲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自诩虞舜之后,改 姓名为“胡一元”,立其子为安南国王,自己为太上皇,改国号为“大 虞”。应陈朝遗臣请求,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一日,朱棣发布讨伐黎 季聲的檄文。七月四日,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为左副 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分道进 讨。诏曰:
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聲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 得,立陈氏子孙贤者。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禾稼,毋攘 财货掠子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②
十月,朱能卒于军,张辅代领其众。翌年五月,擒获黎季聲及其太子 诸王将相大臣等,押送京师。六月一日,朱棣颁布《平安南诏》,改越南 为交陆布政使司,交陆48府州、180县、312万户纳入大明版图。明廷在 交陆设15府、41州、210县。此举遭到了安南人的反对,明廷多次派兵 镇压。永乐十六年(1418年),清化府(府治今越南清化)俄乐县巡检黎 利起兵反,发展成为最大的反明势力,明廷屡派大军征剿,虽斩获甚多, 然终不能克。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
------------------------------------------------
①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② 《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
兄弟二人从“云南交趾国昆明县乌沙卫柳树胡同棋盘街”迁此建村。如 此,“昆明县乌沙卫”乃交趾国辖下的地区。这个传说是当地云南移民祖 籍的总汇,将云南、交趾国、昆明县、乌沙卫罗列在一起,作为肖氏的祖 籍。实际上,云南、交陆国、昆明县、乌沙卫之间并无统属关系。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写山东一带的云南移民时,也注 意到胶东一带存在“交趾国”移民的传说,他们对“交趾国”移民的看 法是:“还有一些地名如云南交趾国之类,则不知其所云了。”①
交趾,也作“交陛”,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 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陆成为“越南”、“安南”的 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聲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自诩虞舜之后,改 姓名为“胡一元”,立其子为安南国王,自己为太上皇,改国号为“大 虞”。应陈朝遗臣请求,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一日,朱棣发布讨伐黎 季聲的檄文。七月四日,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为左副 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分道进 讨。诏曰:
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聲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 得,立陈氏子孙贤者。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禾稼,毋攘 财货掠子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②
十月,朱能卒于军,张辅代领其众。翌年五月,擒获黎季聲及其太子 诸王将相大臣等,押送京师。六月一日,朱棣颁布《平安南诏》,改越南 为交陆布政使司,交陆48府州、180县、312万户纳入大明版图。明廷在 交陆设15府、41州、210县。此举遭到了安南人的反对,明廷多次派兵 镇压。永乐十六年(1418年),清化府(府治今越南清化)俄乐县巡检黎 利起兵反,发展成为最大的反明势力,明廷屡派大军征剿,虽斩获甚多, 然终不能克。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
①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② 《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