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辽东半岛: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再迁区
族谱
辽东半岛: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再迁区
2024-01-3131

       云南移民的另一个聚居地是东北地区。

       从先秦至宋元,人们通常以“辽东”来指称今东北一带。自康 熙、雍正起,“关东”一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 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比“关东”更为晚出。东北还有一个使 用频率很高的代词“白山黑水”。从顺治八年(1651年)至民国三十 八年(1949年),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发生了一场“闯关 东”大潮。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体。通常情况下,山东人把到海 参崴谋生,也列入“闯关东”行列,“死逼梁山下关东,走投无路下 崴子”,是胶东一带的一句民谚。“崴子”即海参崴。“闯关东”是世 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1958年,有“现代徐 霞客”之誉的著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二十五年前,东北四省人口约三千二百万人,其中山东人有二千 一百万以上,河北人约七八百万人。那些山东人,大部分都是从青 岛、芝罘下船,到了大连、营口上岸的。 一部分河北人,从北宁路出关,大部分也是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大连的。他们已经到了关外,成 家立业,可是,他们并未看见过天下第一关。而今,东北三省人口约  六千三百万人,其中山东人三千一百多万,河北人约一千五百万人, 他们很少经过天下第一关,却在关外生根。① 

曹聚仁先生非人口学家,他对“闯关东”人口的估算并不准确。 一般 认为,“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

“闯关东”的山东人在汽轮甲板上

选自南满洲铁路《关于满洲铁路情况的报告》(1929年)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及皖北人。陈翰笙等人在《难民的东北流亡》中写道:

-------------------------------------------------

① 曹聚仁:《万里行记》,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90页。


流亡东北的难民一向是山东人最多。据长春总商会会长董立广先 生的估计,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二九年过长春的难民,山东人占百分之 九十五强,河北南部人百分之四强,其余的是河南、安徽和热河 人。①

 

 

undefined 

 “闯关东”的山东人在大连等候北上

选自南满洲铁路《关于满洲铁路情况的报告》(1929年)

 

请看这么一幕:

时间:20世纪40年代。

地点:吉林省扶余县某村。

两个小儿打架。 一个小儿骂另一个小儿:“山东棒子。”

骂人小儿的父亲捆了孩子一把:“你爷爷也是山东人!”②

 -----------------------------------------------------------------

①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9页。

② 1941年“闯关东”的山东博兴县新户公社肖家村肖连全1984年回忆,见路遇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可以说,山东人“闯关东”,无所不至;在东北一带,山东人无所不 在。以山东某地人为主形成的自然村落,也所在多有。

“山东棒子”乃把山东人比喻为木头棒子,意为粗野、傻笨。“山东 棒子”是东北土著对山东移民的一种贬称。

东北土匪俗称“红胡子”,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袁珂《清稗类钞 · 盗贼类》说:

 

或曰,胡匪行劫时,以红色涂须髯,故又名红胡子。

或日,胡匪用火枪,率以红缨塞枪之口径,及用时,拔其缨,衔 诸口,远望似胡,故名。

 

“红胡子”称山东移民为“南北头”①。满族以扁头为美,婴儿出生, 以大豆等填充枕头,婴儿仰卧枕之,名曰“睡头”。没有“睡好”者,俗  称“南北头”,或称“后勺子”。

一般认为,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占80%左右。自清迄民 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高峰时节, 一年便有上百万人②。 有些山东人去“放山”,即挖人参——俗名“棒槌”。第一个放山人是山 东莱阳人孙良,在东北流传一个关于他的英雄故事,他被放山人尊奉为  “老把头”。“放山”最多的也是山东人,以至于民间传说人参本生长在山 东沂蒙山,后来才跑到了东北。有些人去淘金。淘金之人,俗称“金帮”。 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据说他是第一个被淘金客推举出来的把 头,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也有些金帮奉孙良为“老把头”。不仅金  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  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人称“韩边外”。“放山”、淘金者仅是少数,绝  大多数去垦荒种田。

 -----------------------------------------------

 ① 1939年“闯关东”的山东莱阳县城厢镇城南村吴文奎1984年回忆,见路遇:《清 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② 参见刘德增:《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8年版。


  

  吉林通化孙良之墓

 放山也叫“走山”。民间传说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  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梃”的植物,比金子还贵重, 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了长白山,翻山越岭去挖人参。俩人干了三年, 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挖三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 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没找到。干  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死在蜊蛄河旁边。在今吉林省通化市快大茂  镇西,滔滔远去的蜊蛄河北岸,有一座坟,传说是孙良之墓。后来的放山 人尊奉他为“老把头”,即开山祖。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是他的生日,放山 人就把这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祭拜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丰收。

 

“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甚至就连滔滔黑龙江,传 说也是山东人将其驯服的。

俗传山东一户姓李的庄稼人生了一个儿子, 一出生就是一条龙,被他 的舅舅砍去了尾巴。他长大之后,经常变做一个能干的人,帮乡亲们做了 许多好事,乡人喊他“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后来下了关东,听 说黑龙江被一条作恶多端的白龙霸占着,就化做一条黑龙去和白龙搏斗,

      杀死了白龙。这“秃尾巴老李”极重乡情,只要有山东人在江面上行船, 他总要使江水风平浪静。所以,从前在黑龙江上行船,船将起航,船主必 高呼发问:“船上有山东人没有?”不管有没有山东人,乘客必高声回答: “有山东人!”

“闯关东”的山东人始终不忘故里,那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山东老家, 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中,二三百年过去了,他们凭藉宗谱家乘、口耳相 传,记忆着自己的祖籍,如:

辽宁北镇《张氏谱书》: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张家庄; 辽宁北镇《高氏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海阳县中徽村; 辽宁北镇《黄氏谱书》: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陈家花园; 辽宁北镇《阎氏族谱》: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阎家庄;

辽宁北镇《张氏家谱》: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历家河子北张家街 (俗称棉花街);

辽宁北镇《胡氏谱单》: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小庄菜家坟;

辽宁北镇《黄氏祖先堂》: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黄家庄; 辽宁北镇《于氏家谱》:祖籍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 辽宁北镇《陈氏家谱》: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陈家;

辽宁本溪《高氏宗亲谱册》: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高家庄;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周家疃。①

也有一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只记得老家是山东,至于是山东什么地  方,则已模糊不清。如辽宁辽阳《王氏三代族谱》,本溪《田氏家谱》、 《张氏谱册》,北镇《顾氏谱单》、《王氏谱单》,仅仅记录祖籍山东而已。

还有一些已经发生记忆的错误,甚或张冠李戴,如辽宁北镇《董氏谱  书》记载,董氏祖籍“山东武定府丰润县大董家庄”,顺治八年“闯关  东”,来到辽阳。清代武定府无丰润县,丰润县在清代属永平府。北镇  《胡氏祖先古今家谱》记载,胡氏祖籍“山东济南府武州县”,顺治八年  “闯关东”,来到盛京。明代济南府30个州县,无“武州县”,“武州县” 当为“武定州”(今山东惠民)之误。北镇《屈氏家谱单》记载,屈氏祖

 --------------------------------------------

①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0页。



“山东济南府曲阜县”。明、清两代曲阜皆属兖州府,“济南府曲阜县” 应为“兖州府曲阜县”。《高氏族谱》记载,高氏祖“山东登州府署海  洋县徽村”,“海洋县”应为“海阳县”。北镇《孙氏谱书》说他们祖籍  “山东盐城孙家庄”,“盐城”显然有误,然应为何县,不得而知。

“闯关东”的山东人中,也有云南移民的传说。

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黄氏族谱》记载:

 祖籍云南,复姓白王甫氏,名璜。因事将名改为姓,称“黄氏”。 以后迁居山东莱州潍县。顺治年间拨民到兴京,入汉军正黄旗。

 辽宁辽阳县《高氏宗亲谱册》也说他们是从云南迁山东,再迁辽宁:

 始祖原居云南,耕读为业。崇祯十五年,云南战乱不止,乃迁居 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高家庄。顺治年间,高氏不堪忍受豪强掠夺,二 世祖率祖侄,越海到盛京。 一支高文捷、高文增率子居住辽阳高家岭 等地方; 一支高文显率子居住在海城高湛屯等地方。

 “闯关东”的山东人中,也有“小云南”移民。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 南甸镇马城子村《张氏谱册序》云:

 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 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难,不得已宗 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 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洲(州)府蓬莱县城内七甲 八社九兰乡住。清朝受天命,子惠万民,受田人册。我支系三山支是  也,后随汉军正红旗,在礼亲王府充当第一佐领(即一云沙尔太牛

)。后升充当拨什库(京牛录)。

 “小云南”或作“山东小云南”。如辽宁本溪《屈氏家谱》说他们祖 籍“山东小云南”,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本溪。辽宁岫岩《王氏谱》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顺治八年迁居岫岩。而辽宁本 溪《贺氏家谱》则说,他们祖籍“小云南登州府莱阳县”①,如此说来, 登州只是“小云南”的一个府而已。

1986年, 一个东北汉子风尘仆仆来到山东蓬莱县县志办公室。他此行 的目的只有一个:追寻“闯关东”的山东人记忆中的老家——“小云 南”。

他叫胡忠奎,头上的官衔是辽宁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公室主任。

他的老家是辽宁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这只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 祖籍在山东,至于是山东哪个县哪个乡,已经失传多年,难以确指了。但 是,家族的长辈模糊地记忆着,山东老家在“小云南”。

到了蓬莱,他发现:当地人也盛传他们是从“小云南”迁来的②。

“小云南”或云南移民的传说在辽宁南部最盛,越此而北,至吉林、 黑龙江,逐渐减少。他们大多是早期“闯关东”的那些山东人的后裔,在  他们的族谱及口承史料中,往往把“闯关东”的时间定为顺治八年 (1651年)。检索文献典籍,我们发现这个年份有特殊意义。是年,清廷  发布招垦令: 

八年,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人们口耳相传,“闯关东”是从顺治八年开始的。辽宁辽阳人、我国 东北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毓蔽先生说: 

吾乡故老相传有顺治八年移民之说,谓吾汉军旗人诸族悉自关内 移来,《通志》所记,即此说之本也。

 

这个年份对“闯关东”之人来说,最为刻骨铭心。那些若干年以后才

 --------------------------------------------------------------

①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01页。

② 张健、王世海:《胡忠奎揭开“小云南”千古之谜》,《中国地名》2003年第1期。 

③ 乾隆《清朝通志》卷八一《食货略》。

④ 金毓蔽:《静晤室日记》卷四四,辽沈书社1994年版,第1876页。

 


走进这片白山黑水者,传至三五代以后,出关年月模糊不清,也往往追溯 至顺治八年。于是乎,在族谱及口承史料中,我们屡见“顺治八年”这个 “闯关东”的年份。如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下马塘镇《张氏族谱引》记载: 

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 一世祖张成功仍居山东故土,二世祖张 有才于清顺治八年奉诏拨民,投奔辽宁,迁至本溪县分水岭居住,投 旗入籍。 

辽宁辽阳市《王氏宗族谱书》记载: 

王氏原籍山东省青州诸城县大王庄,系民籍,于清朝顺治八年始 祖王乘忠迁至辽宁省海城县白云寨,康熙年间迁居辽阳南亮甲山落 户,入汉军正白旗第三佐领喜纯牛录为丁。 

辽宁大学历史系李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他的《满族宗谱研究》 一书收集了170个满族宗谱③,其中62个宗谱是  “闯关东”的山东人;在62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宗谱中,顺治八年  “闯关东”者达23个。这些顺治八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分布在  今辽宁的本溪、辽阳、岫岩、北镇一带。

来自“小云南”的山东移民还有一个地缘特征:他们大多是从胶东半 岛——他们俗称的“海南”——走出来的。

因此,他们记忆中的“小云南”在胶东半岛一带。至于具体在什么地 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说为山东蓬莱,或云乃明清时代的登州府。

 ------------------------------------------------

 ①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②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③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