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明清昆山望族的兴衰
族谱
明清昆山望族的兴衰
2014-10-091046
  明清昆山望族的兴衰
 
明清昆山望族的兴衰大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明初备受打击的豪族,以沈万三和顾德辉家族为代表。
朱元璋在平定苏州后,为了巩固明王朝在苏州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其中一项是铲除豪族,这些豪族包括大地主、大商人和元朝旧官吏,他们与元朝政权或张士诚政权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如沈万三家族,曾经在经济上资助过张士诚,并且与元政府也有密切的关系。“张士诚据吴时,沈万三曾遣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明朝建立后,沈氏又“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并建南京廊坊、酒楼,甃阶造铁桥水关,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以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为户部员外郎。”沈万四的曾孙玠也成为朝廷的官吏,“当时命选大户为京官六曹,得万四曾孙玠,为户部员外郎。”沈氏由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势力,由前朝的商贾之家摇身一变为新朝的官员,但这种情况并未维持很久,灾难很快就接踵而至了。约在洪武四年到六年之间,朱元璋“释秀(万三)戍云南”,同时籍没其家产,这是第一次打击。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而伯熙出狱后不久就病死于京,这是第二次打击。“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等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他们的家产也都被籍没,这是第三次打击,此次的打击最为沉重。至此沈氏族人不是被遣戍,就是被杀,其家财亦被鲸吞殆尽,或作为建设京城的资金,或纳入国库,田产则成为国家的官田。
以元朝旧官吏为代表的豪族则被纷纷迁徙。例如,顾德辉,字仲瑛,别名阿瑛,“昆山人,家本望族。少时豪侠好义,轻财结客。三十始折节书,举茂才,署会稽教谕,力辞不就。筑玉山草堂于邑,园池亭榭声伎之盛誉天下。一时名士如杨廉夫、黄子久、倪元镇等皆从之游。”其“子元臣于至正末为元水军副都万户。”顾德辉也因此封德辉武略将军、飞骑尉、钱塘县男。朱元璋平定吴地后,德辉“以元故官,并徙濠梁,洪武二年卒,年六十。”卢熊,字公武,“元末为吴县训导,洪武初以故官迫遣赴京。”“元时萧墅张氏世为万户府官,专督海运。洪武改元,虑张氏族大,徙置边郡。”由上可知,明初政府从政治和经济上打击豪族,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但其方式是残暴的,违反了历史的潮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也是行不通的。历史证明,要发展经济就要保护商人家族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其“富可敌国”就借端屡加打击。
第二阶段,从明前期到清乾隆中期,科举家族繁荣昌盛,出现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望族。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选举表一》小序说:“邑中自宋迄国初,科名之盛照耀区寓,洎乾隆中叶以来,登甲第者逊于往昔。”另据范金民先生统计,明代昆山的进士是189人,位居苏州所属州县的第二位,清代进士有56人。因此将科举家族兴盛的下限确定为清乾隆中期。由于明初仕途异常险恶,所以“人不乐仕,至有州县上其名,里胥坐其门匿而不肯就者”。然而在洪武十八年(1385)昆山却走出了第二位进士——王逊,这标志着明朝昆山第一个科举家族的出现(王逊的儿子王復为宣德庚戌会试第七名,王逊的玄孙王同祖是正德辛巳进士,王逊的六世孙炳衡是隆庆辛未榜进士,炳璿万历甲戌登进士榜。其七世孙王在公为万历甲午举人,王逊九世孙王棨又为崇祯庚午举人,王逊的十一世孙王焜是康熙丙子举人)。嘉定著名的学者王鸣盛(王焜始迁嘉定,王鸣盛是孙子)亦是其后裔,王鸣盛是乾隆甲戌进士第二人。由此又确定了明代科举家族兴盛时期的起点。
自从第一个科举家族出现后,新的科举家族不断涌现,它们是:王鑑家族(明天顺年间至嘉靖年间)、王侨家族(明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元州学正王梦声裔孙)、王三锡家族(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元州学正王梦声裔孙)、王秩家族(明成化年间至崇祯年间,元知州王安贞裔孙)、卢熊家族(明宣德年间)、吴凯家族(明永乐年间至成化年间)、昆山许氏(明嘉靖年间)、千墩夏氏(明永乐年间至万历年间)、雍里顾氏(明弘治年间至清乾隆前期)、吴家桥周氏(明嘉靖年间)、周伦家族(明弘治年间至正德年间)、张情家族(明嘉靖年间)、千墩顾济家族(明正德年间至万历年间)、石浦叶盛家族(明正统年间至清乾隆前期)、石浦张和家族(明正统年间至正德年间)、柴奇家族(明正德年间至万历年间)、归有光家族(明成化年间至万历年间)、徐申家族(明弘治年间至清道光年间)、方鹏家族(明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朱文家族(明成化年间至隆庆年间)、李宪卿(明嘉靖年间)、李同芳(明万历年间)、许承周家族(明隆庆年间至天启年间)、张宪臣家族(明嘉靖年间至崇祯年间)、魏校家族(明弘治年间至崇祯年间)、真义赵氏家族(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间)等。
在这一时期中科举望族的发展又有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明弘治时期,“至弘治间,五科三状元,为四方所称。”第二次高潮是在清初的顺康雍时期,“近己亥(1659)至癸丑(1733),一状元三探花,六科四鼎甲,亦前此所罕见也。”据清康乾时期的王应奎说“昆山巨族,在前明时,推戴、叶、王、顾、李五姓。迨入本朝,而东海氏兄弟三人并中鼎甲,位俱八座,子姓亦取次登第,一时贵盛甲天下,而前此五姓则稍衰矣。邑人为之语曰:‘带叶黄姑李,不如一个大葧脐’,以带音同戴,黄音近王,姑音转顾,脐音近徐,故俗谚云尔”。这粗略地反映了昆山望族演变的历史:在前明时,最大的五个著姓望族是戴、叶、王、顾、李五姓,而在清初时徐氏则兴盛起来,一跃成为昆山巨族之一。尤其是他们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例如,徐氏称“国朝时,我少宰晜弟司寇相国三公接踵起,科甲鼎盛甲天下。”又如叶氏被认为是“天下望族”,另外昆山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顾鼎臣、顾天埈、顾起元、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朱柏庐、归有光、王同祖、王鸣盛、叶盛、叶方蔼、毛澄、朱希周等。
第三阶段,从乾隆中叶到清朝灭亡,科举家族衰落为只有县域影响的地方望族。
从总体上来说,在这一时期,科举家族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具有全国性的影响,但在县域内仍具有相当的影响。例如昆山徐氏说:“嘉道以来,科名渐灭。”安阳支王氏说:“科甲虽逊于前,而一领青衿相承勿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昆山的科名衰落了呢?据道光《昆新两县志》称:“相传行家言,谓玉带河不可塞,学宫红墙不可使民家蔽之,西仓小桥不可用石堍,而山中巧石尤不可过为开凿。以近事征之,颇验。”此种说法是从封建迷信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然颇不正确。
通过对于相关材料的研究,可以从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总的说来有两个原因:首先,嘉道以来,昆山地域经济发展趋于迟滞,丧失了科举考试的经济基础。首先经济发展上已经没有新的增长点,而原有的棉布销路不仅未增反而减小。据《信义志稿》记载:“布业风气最坏,销路为洋布所夺,织工不思改良,反缩减工料,希图偷售,偶不遂意,辄聚数十百人闹庄。现惟姜巷、王家港有布庄两家,余俱闭歇。”其次,乾隆中叶以来,人口大量增殖,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增加的人口导致生存竞争的激烈,从而致使居民的相对贫困化。陶煦说:“近地之人在镇者业商贾习工技为多,在乡者鲜不务农,然农亦贫,而工商因之亦贫,其故在田租之重,又益以十数年来之谷贱也。”再加上水旱疾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兵燹的困扰,据《信义志稿》记载:“乾隆五十八年癸丑春,久雨伤麦……夏,大水,禾苗渰没,秋复虫灾……嘉庆九年甲子五六月淫雨兼旬,田禾尽渰……道光元年辛巳夏秋之交阖郡大疫……道光三年癸未夏五月望后大雨浃旬,水涨七八尺,禾苗俱沉水底……道光二十年庚子偏灾迭告,户鲜盖藏,壬寅春花歉收……道光二十九年已酉夏五月大雨倾注,昼夜不息……咸丰六年丙辰夏大旱……同治二年秋八月大乱初平,继以大疫……光绪十五年乙丑九月大雨兼旬,成熟之稻沉浸水中……二十八年壬寅春喉痧盛行,民多骤死且传染甚速。”正是这些不利因素使昆山丧失了科考的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风俗的改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选择职业的扩大。由于科举竞争的激烈,不少人选择了从商。例如,成书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的《陈墓镇志》提到“贸易者易于养家,读书者难于糊口,故读书少而贸易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士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例如,昆山庠生王韬离开传统“设馆授徒”的职业,“遂于1849年9月接受邀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此后,他与麦都斯一起工作”,成为麦都斯的中文助手。主要是帮助麦都斯翻译中国儒家经典。又如赵元益,字袁甫,号静涵,新庠生。江南乡试戊子(1888)中式第二十六名举人。庚寅(1890)奏派英法意比四国随员。1869年应无锡徐寿的邀请到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从此他开始翻译大量的书籍。据《赵氏家乘》卷十五《著述目》统计,其译书有25种之多。
(昆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