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本堂
悖叙堂
本仁堂
宾壶堂
灿霞堂
长泰堂
朝仪堂
承道堂
承德堂
承宗堂
持敬堂
冲和堂
崇本堂
崇德堂
崇敬堂
崇雅堂
崇义堂
初学堂
锄金堂
锄经堂
垂裕堂
纯嘏堂
赐书堂
萃裕堂
存桂堂
大坪堂
岱浦堂
德诏堂
东海堂
东陇堂
东尾堂
笃敬堂
惇王堂
惇五堂
惇叙堂
敦本堂
敦厚堂
敦睦堂
二庙堂
风岑堂
风月堂
奉先堂
孚受堂
孚威堂
扶风堂
福都堂
古十笏堂
谷贻堂
固本堂
光裕堂
桂里堂
和德堂
横山堂
鸿绩堂
鸿绪堂
后城堂
怀德堂
淮源堂
槐荫堂
会友堂
积善堂
集贤堂
继述堂
继源堂
继志堂
角杰堂
教忠堂
揭阳堂
节孝堂
节友堂
金浦堂
进德堂
景高堂
景祥堂
敬爱堂
敬业堂
敬忠堂
敬宗堂
静廉堂
九桥堂
聚顺堂
昆山堂
礼耕堂
立本堂
立德堂
留余堂
六吉堂
六顺堂
龙坝草堂
龙井堂
履谦堂
伦叙堂
麦饭堂
梅岑堂
名正堂
明恕堂
南陔堂
南陵堂
南溪堂
南州草堂
南州堂
宁寿堂
牛眠堂
祺顺堂
亲亲堂
勤业堂
清廉堂
清正堂
晴山堂
庆衍堂
庆云堂
仁让堂
日新堂
如在堂
儒山堂
三和堂
三水堂
三贤堂
三益堂
善风堂
善庆堂
慎徽堂
绳祖堂
圣交堂
盛林堂
石麟堂
石码堂
世安堂
世德堂
世禄堂
世仁堂
世珍堂
式榖堂
室前堂
寿岂堂
寿水堂
寿怡堂
叔仪堂
树德堂
树玉堂
双杉堂
双石堂
顺德堂
思本堂
思德堂
四明堂
溯源堂
桃园堂
通介堂
维新堂
位思堂
文敬堂
文苑堂
五凤堂
五福堂
五桂堂
五全堂
五瑞堂
五云堂
务前堂
西山堂
仙岐堂
仙溪堂
显承堂
乡贤堂
孝感堂
孝伦堂
孝思堂
孝友堂
修吉堂
徐伦堂
叙伦堂
雪山堂
逊锦堂
雅歌堂
衍庆堂
偃王堂
燕诒堂
一本堂
诒燕堂
银塘堂
迎恩堂
雍肃堂
永安堂
永春堂
永恩堂
永和堂
永睦堂
永思堂
永绥堂
余庆堂
馀麟堂
馀庆堂
玉安堂
玉井堂
玉屿堂
豫安堂
元温堂
源远堂
院前堂
再思堂
泽馨堂
正伦堂
正谊堂
止敬堂
志读堂
中伦堂
中山堂
忠厚堂
忠亮堂
忠恕堂
忠贤堂
种德堂
众睦堂
追远堂
滋德堂
爱敬堂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