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成才与家风的熏染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在梁代,徐勉一支并不显达, 但是徐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从小就喜好读书,能吟诗作文,并有很高的 理想。徐勉的成才还与国学教育有关。永明三年南齐开办国学,在同族徐孝嗣的 推荐之下,徐勉进入国学,接受了系统化的儒学教育,这为他成才与发展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家庭教育
在梁代,徐勉一支并不显达。徐勉的祖父徐长宗为宋武帝霸行参军,父亲为 南昌相,皆官职低微。不仅如此,徐勉早年丧父,“早历清节”,生活比较清贫。 虽然祖辈、父辈没有给徐勉留下万贯家产,却储存了令他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徐勉的名字。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特别重视为子女起“名”、 “字”,“名”、“字”常常寄托着家族对后生的希望和祝福。“徐勉,字修仁”,从 徐勉的名字我们看到,徐氏家族希望这个后生能够勤恳勉励、修仁蕴义,做一个 堂堂正正的君子贤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氏一门崇尚道德、尊儒重教的醇厚 家风。关于家族的优良家风,徐勉在其《诫子崧书》叙述得更加清楚: 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 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 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详求 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1] 徐勉简单的将家风归纳为两点:第一,以“清白传子孙”;第二,“遗子黄 金满籯,不如一经”。 徐氏家风对徐勉产生了深刻影响。“清白传子孙”使徐勉为人轻财尚义,为 官清白正直。史传中多有记载: 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 [1] 姚思廉.梁书·徐勉传(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383-384.131 所以显贵以来,将三十载,门人故旧,亟荐便宜,或使创辟田园,或劝 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若此众事,皆距而不纳。 常与门入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 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在这种优秀家风的影响下,徐勉“少而励志, 发愤忘食,修身慎行”,很小就能读书习文,显现出神童般的神思和文采。“年六 岁,时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在家人的鼓励下,徐勉更加 努力。“及长,笃志好学”。徐勉的族人徐孝嗣,当时为南齐司空,他曾深深赞叹 说:“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又尝谓诸子曰:“此人师也,尔等则 而行之。”因此,徐勉能够成长为一代学问家、文学家,与这种优良家风、学风 的熏陶以及家族的教育、鼓励是分不开的。
二、“下帏专学”:
国学教育 徐勉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学教育。徐勉因族人徐孝嗣的荐引入读国学。在国学, 徐勉“下帏专学,精力无怠”,两年后,“射策高第”,为后来为官为学打下了重 要基础。
1.入学年龄考
关于徐勉入学年龄的记载始于王僧孺。王僧孺在《詹事徐府君集序》中说: “年十八,见召为国子生,曳裾持卷,实华庠璧……” [1] 而《梁书·徐勉传》中 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起家国子生”;之后,《南史·徐勉传》有与王僧孺相同 的记载,“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帏专学,精力无怠。”当然,李延寿很有可 能是参考了王僧孺的《詹事徐府君集序》。那么,王僧孺关于徐勉入学年龄的记 载是否准确呢?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看一看徐勉是哪一年入学的。 南朝国学时废时立,很不正常。南齐建国后,齐高祖萧道成欲置国学,于建 元四年开始筹备,但不久又因为高祖驾崩而废止。 建元四年正月,诏立国学,置学生百五十人,其有位乐入者五十人。生 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王公已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 [1] 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A].见严可均.全梁文(卷五十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49.132 领护诸府司马咨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悉取 家去都二千里为限。太祖崩,乃止。 [1] 南齐国学真正建立招生是在齐武帝永明三年。 永明三年正月,诏立学,创立堂宇,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凡置 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 [2] 因此,南齐国学真正创建于永明三年,即 485 年。就是说,徐勉最早这一年 入读国子学。那么,这一年徐勉多大? 《梁书·本纪三》载:“大同元年……十一月丁未,中卫将军、特进、右光 禄大夫徐勉卒。”又《梁书·徐勉传》曰:“大同元年,卒,时年七十。” [3] 古人 多以虚岁记年龄。以此推算,徐勉死于梁大同元年即 535 年。如果《梁书》记载 无误,那么,徐勉生于 466 年。所以,永明三年(485)徐勉虚岁二十岁。这样 王僧孺关于徐勉“年十八,见召为国子生”的记载就不准确。 我们再来看王僧孺其人。僧孺,东海郯人,与徐勉是同乡;生于 465 年,与 徐勉年龄相仿。徐勉为国子生时,恰僧孺为太学博士,二人很有可能为师生;国 学毕业后不久,徐勉也为太学博士,二人可能为同事;之后,二人更多年为同僚, 关系很好。从这些情况看,王僧孺对徐勉应该是很了解的,王氏记载似乎不该有 问题。可是如果王僧孺记载无误,那大同元年徐勉死时应该六十八岁,而不是七 十岁。一方是官方记录,一方是熟人详载,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因为没有更多的 材料,我们不能妄下结论。 不过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双方都记载无误。 首先,从《梁书》记载看,徐勉卒于“大同元年十一月丁未”,已近年末。 很有可能徐勉实际生于 467 年初,卒时早已过了生日。因此,时人本着对功臣的 怀念之情,便在六十八岁的周岁上加上两岁,以示对功臣的尊敬和慰藉。而如果 这一推算不假,那么,徐勉在 485 年入国学时,虚岁十九,周岁十八。而王僧孺 在为徐勉写序时,为了凸显徐勉“早照珪璋”之姿,却又故意使用周岁纪岁,于 是有了“年十八,见召为国子生”的记载。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事实如何,尚 待详考。我们在下文涉及到徐勉年龄时依然遵循官方记载。
[1] 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3.
[2] 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3.
[3] 姚思廉.梁书·徐勉传(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387.133
2.徐勉入国子学得益于族人徐孝嗣的推荐和安排
徐勉门户较低。以其门户,徐勉进入国子学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徐勉能够 进入国学,可能得益于族人徐孝嗣的帮助和安排。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国学的入门条件。 国子学创立于西晋武帝时期,开始隶属于太学。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 许多人为了逃避赋役而进入太学,太学人满为患,教育功能严重削弱。而高门子 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1] 为了巩固统治,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西晋始于 太学之外创立国子学。“晋初太学生三千人,既多猥杂,惠帝时欲辨其泾渭,故 元康三年始立国子学,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 [2] 因此,国学设置的目的完全 是为了满足高门子弟教育的需要。因此,两晋国子学的门槛很高。到了南朝,入 学门户已有所降低。“建元四年正月,诏立国学,置学生百五十人……取王公已 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咨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 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又“永明三年正月,诏立学,创立堂宇,召公 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凡置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 [3] 阎步克在其《南齐 官品拾遗》中说:“著作郎、廷尉正、六品官;太子舍人以下均七品以下官。”尽 管南齐有如此明确的降低入学资格的规定,但实际上,从正史所见国子生身份来 看,当时时期国子份依然以高门为主。例如,《梁书》所载南齐国子生共十四人, 分别是萧洽、江茜、孔琇之、诸葛勖、贺玚、徐勉、丘仲孚、钟嵘、钟岏、蔡撙、 蔡寅、卞华、司马褧、谢几卿。其中只有贺玚、徐勉、丘仲孚三人门户最低。这 三人怎样入国学的呢?首先,贺玚能进国学是当时鸿儒沛国刘瓛的推荐。“齐时 沛国刘瓛为会稽府丞,见玚深器异之。尝与俱造吴郡张融,指玚谓融曰:‘此生 神明聪敏,将来当为儒者宗。’瓛还,荐之为国子生。” [4] 而且贺玚入学时已经三 十三岁,根据南齐国子生“十五以上、二十以还”的规定,贺玚绝对是“破格录 取”。丘仲孚何以入国学不得而知,其成绩很好,但仕路偃蹇,“丘仲孚字公信, 吴兴乌程人也。少好学,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常称为千里驹也。齐永明初,选 为国子生,举高第,未调,还乡里。家贫,无以自资,乃结群盗,为之计画,劫
[1] 吕思勉.读书札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01.
[2] 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5.
[3] 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3.
[4] 姚思廉.梁书·儒林传(卷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3:672.134
掠三吴……” [1] 我想,丘仲孚“举高第”却“未调”恐怕还是门第的原因。徐勉 “祖长宗,宋高祖霸府行参军。父融,南昌相”,这样的门第很难取得入门资格。 我认为徐勉的入学得益于族人徐孝嗣的帮助。 第一,徐孝嗣对徐勉相当赞赏。“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又尝 谓诸子曰:“此人师也,尔等则而行之。” [2] 家族中出现“能致千里”的“骐骥”, 自然是家族的希望和骄傲。因此,作为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徐孝嗣自然乐于 帮助这一优秀的家族后生。 第二,永明年间,徐孝嗣是齐武帝信任的大臣,“世祖深加待遇” [3] 。如果 国子生身份必须由皇帝谕旨,徐孝嗣能够为徐勉进上一言。 第三,永明年间下诏立学,王俭被任命国子祭酒。而徐孝嗣与王俭是至交。 二人常常诗歌赠答,感情融洽。作为国子祭酒,“招生”为分内之事。徐勉虽然 门户不高,可是也基本上符合南齐规定的入学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由徐孝嗣向 祭酒推荐一下,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王俭对徐勉很赞赏。《梁书·徐勉传》曰:“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 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 [4] 《南史·徐勉传》也载:“祭酒王俭每见, 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5] 徐勉被王俭欣赏,既与 徐勉个人努力有关,可能也得益于推荐人徐孝嗣与王俭的特殊感情。 国学教育是徐勉成功的基石。从政治层面上说,这张来自国家最高学府的“毕 业证”,是他走向仕途的最重的砝码;从文化层面说,数年的国学教育使徐勉增 长了知识,增加了才干,为日后为学作文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从这个 角度说,徐勉的成功有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家族的支持。
3.徐勉国学师承考
国子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最高学府,代表着当时教育的最高水平。由于国子 学主要是为门阀弟子而设,所以,国子学的教官都是经过国家精心挑选的。如,
[1] 姚思廉.梁书·良吏传(卷五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3:770-771.
[2] 李延寿.南史·徐勉传(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7.
[3] 萧子显.南齐书·徐孝嗣传(卷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2:772.
[4] 姚思廉.梁书·徐勉传(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377.
[5] 李延寿.南史·徐勉传(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7.135
国子祭酒皆由“聪明有威重者” [1] 担任;国子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 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2] 国子助教地位较低, 史书对他们的记载不多,但考察史书所载国子助教,亦多为博学通达之士。《南 齐书·礼志》载:国子学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 [3] 均由精 通儒家经典,甚至兼通佛道玄的博通之士担任。他们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知 识结构必然对国子生产生影响。徐勉于永明三年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 精力无怠” [4] ,最后“射策高第”。那么,徐勉的老师是谁?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王俭。《南齐书·王俭传》:“二年,(俭)领国子祭酒、丹阳尹,本官如故。 给鼓吹一部。三年,领国子祭酒……是岁,省总明观,于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 部书充俭家。” [5] 《南齐书·志八》:“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 [6] 《资治通鉴》也载:“初,宋太祖置总明观以集学士,亦谓之东观。上以国学既 立,(永明三年)五月,乙未,省总明观。时王俭领国子祭酒,诏于俭宅开学士 馆,以总明四部充之。” [7] 因此,徐勉入学后,王俭担任国子祭酒。徐勉曾多次 向王俭请教问题,或直接受业于王俭。《梁书·徐勉传》曰:“起家国子生。太尉 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南史·徐勉传》也载:“祭酒王俭 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从“每”字可以看 出徐勉与王俭见面频繁,王俭对徐勉的思想和学业很熟悉,王俭是徐勉的老师。 在国学,王俭的影响很大,“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 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帻簪,朝野慕之,相与仿效。” [8] 又“(王俭)长于经 礼,朝廷仰其风,胄子观其则。” [9] 作为深受王俭喜爱的学生,徐勉受王俭的影 响更是全面而深刻的。 首先,徐勉受到王俭经学思想的影响。
[1] 沈 约.宋书·百官志上(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28.
[2] 房玄龄.晋书·礼志(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6.
[3] 萧子显.南齐书·百官志(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2:315.
[4] 李延寿.南史·徐勉传(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7.
[5] 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2:436.
[6] 萧子显.南齐书·百官志(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2:315.
[7]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二(卷一百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6:4266.
[8] 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2:436.
[9] 萧子显.南齐书·陆澄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7.136
王俭字仲宝,是宋、齐间著名儒学大家,其主要的学术贡献表现在经学方面, 尤其擅长于礼学。史载,“俭长礼学,谙究朝仪,每博议,证引先儒,罕有其例。 八座丞郎,无能异者。” [1] 任昉在《王文宪集序》中说:“宋末艰虞,百王浇季, 礼文旧宗,乐倾恒轨,自朝章国记,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 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 [2] 王俭担任国子祭酒,王俭的家就 是学术研究和儒学研究的中心。“宋时国学颓废,未暇修复,宋明帝泰始六年, 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儒、玄、文、史四科……是岁,以国学既立, 省总明观,于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府。” [3] 因此“于 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 [4] ,目的就是加强儒学建设。在王俭的积极 推动和带动下,南齐儒学逐渐得到恢复和重建,“先是宋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 文采相尚,莫以专经为业。俭弱年便留意《三礼》,尤善《春秋》,发言吐论,造 次必于儒教,由是衣冠翕然,并尚经学,儒教于此大兴。” [5] 王俭还编撰了大量 的关于礼制方面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俭的礼仪著作有:《丧服古 今集记》3 卷、《丧服图》1 卷、《礼论要钞》10 卷、《礼答问》3 卷、《礼义答问》 8 卷、《吊答仪》10 卷、《吉书仪》2 卷。此外,《通典》和《全齐文》还录有王 俭的《乘舆副车议》、《服章议》、《郊殷议》等礼仪篇章 34 篇。王俭对经学的崇 尚及其研究成果,自然会带到国学教育中。“(王俭)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胄 子观其则。” [6] 作为王俭的学生,徐勉自然会受到王俭这种学术倾向的影响。对 比徐勉与王俭可以看到,徐勉与王俭一样也特别笃于儒学,尤擅礼学。徐勉后来 能在梁武之世组织众学士编撰完成规模宏大的五礼工程,与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分 不开,可能也与国学时期王俭的影响是很有关系的。 第二,徐勉受到王俭文学思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齐梁文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掌故的大量运用。这种现象的产生, 是由南齐时风靡于士人间的隶事游戏直接促成的。而扇起隶事之风的正是南齐大 [1] 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2:436. [2] 任 昉.王文宪集序[A].见严可均.全梁文(卷四十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65. [3] 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5. [4] 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5. [5] 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5. [6] 萧子显.南齐书·陆澄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7.137 学问家王俭。“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 此始也。” [1] 由于国子祭酒王俭的喜爱和提倡,隶事游戏在国学里流行起来。 我们可以看一看王俭与学士们的隶事游戏。 俭尝使宾客隶事多者赏之,事皆穷,唯庐江何宪为胜,乃赏以五花簟、 白团扇。坐簟执扇,容气甚自得。(王)摛后至,(王)俭以所隶示之,曰:“卿 能夺之乎?”摛操笔便成,文章既奥,辞亦华美,举坐击赏。摛乃命左右抽 宪簟,手自掣取扇,登车而去。俭笑日:“所谓大力者负之而趋。” [2] 又: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 业。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陆)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 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机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 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3] 那么,王俭是什么背景下开始这种游戏的呢? 从以上记载可知,国子教官进行的这种隶事游戏,一方面,是为了娱乐,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矜奇炫博。隶事之风在国学中的流行,对国子生产生深刻影响。 隶事之风对徐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对博学的追求。徐勉“下帏专学,手不释卷”, 这种发愤苦读的精神可能来自于对老师博学的崇拜。徐勉“射策高第”或“设策 甲科”,恰恰说明了徐勉的博学。 第三,徐勉受到王俭谱学的影响。 南朝时期,由于寒族的崛起和皇权的加强,门阀士族的地位日益削弱。为了 标榜门户,维护士族的固有权利,士族们开始重视谱牒学。王俭就是当时著名的 谱学家之一。《南史·王僧孺传》载:“始晋太元中,员外散骑侍郎平阳贾弼笃好 簿状,乃广集众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凡 诸大品,略无遗阙,藏在秘阁,副在左户……世传其业。” [4] 永明年间,王俭对贾 弼之书重新进行了修撰和补充,将原书的两卷扩为十卷;又著《百家集谱》,为明 [1] 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3. [2] 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3. [3] 萧子显.南齐书·陆澄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5. [4] 李延寿.南史·王僧孺传(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62.138 士庶和选拔官员提供门户依据。作为王俭的学生,徐勉也特别注重谱学。“勉居 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 不停笔。又该综百氏,皆为避讳。” [1] 在选曹,徐勉撰《选品》五卷、《百官谱》 二十卷。徐勉对谱牒学的专注和熟悉,既出于为官的需要,可能也与王俭的影响 有关。 除王俭是国学祭酒之外,国学还有许多教官,那么,他们都是谁?他们对徐 勉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呢? 首先必须弄清徐勉在国学学习的时间。 永明三年徐勉成为国子生,之后“射策高第”,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徐 勉何时“射策高第”,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南齐书·萧长懋传》载:“五年冬, 太子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 [2] 这是南齐永明三年国子学创立以来,史书所载 最早也是最详细的一次策试。在这次策试中,太子萧长懋先与国子祭酒王俭既众 学士,就有关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争鸣,之后,又对部分国子生进行了策 试。“于坐问少傅王俭曰……太子又以此义问诸学生,谢几卿等十一人,并以笔 对。” [3] 《梁书·谢几卿传》对此次测试也有记载:“齐文惠太子自临策试,谓祭 酒王俭曰:‘几卿本长玄理,今可以经义访之。’俭承旨发问,几卿随事辨对,辞 无滞者,文惠大称赏焉。俭谓人曰:‘谢超宗为不死矣。’” [4] 太子亲临国学,既 进行学术讨论又策试诸生,很是隆重。但是这次策试是年末学习检查,还是毕业 策试,史书没有载明,而徐勉是否在这十一位策试者中,也不得而知。如果徐勉 确实在这次策试中“射策高第”,那么,自徐勉于永明三年秋入学,至永明五年 冬毕业,徐勉在国学学习两年多。结合史书,我们考得此时在国学任教的教官如 下: 陆澄: 国子博士。“永明元年,转度支尚书。寻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 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玄《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曰:
[1] 姚思廉.梁书·徐勉传(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378.
[2] 萧子显.南齐书·萧长懋传(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2:399.
[3] 萧子显.南齐书·萧长懋传(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2:399-400.
[4] 姚思廉.梁书·谢几卿传(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3:708.139
‘《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典。’乃与俭书论之曰……” [1] 由此可知,陆 澄本官度支尚书,国学开办后,兼任国子博士。国学初开,可能课程设置还不是 十分完善,于是陆澄就《孝经》是否被列入课程与国子祭酒王俭展开讨论。因此, 徐勉入学后,陆澄为国子学博士。 谢朏: 国子博士。“永明元年,起家拜通直散骑常侍,累迁侍中,领国子博士。五 年,出为冠军将军、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2] 可知,自永明三年至永明五 年,谢朏任国子博士。 王逡之: 国子博士。“初,俭撰《古今丧服集记》,逡之难俭十一条。更撰《世行》五 卷。转国子博士。国学久废,建元二年,逡之先上表立学,又兼著作,撰《永明 起居注》。转通直常侍,骁骑将军,领博士、著作如故。” [3] 宋时,王逡之即为国 子博士。齐台建,王逡之一直在呼吁重建国学。永明国学创立后,王逡之任国学 博士。 江淹: 国子博士。《梁书》本传:“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建武将军、 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 [4] 永明国学创立后,江淹任国学博士。 范岫: 国子博士。《南史》本传:“文惠太子之在东宫,沈约之徒以文才见引,岫亦 预焉……约常称曰:‘范公好事该博,胡广无以加。’南乡范云谓人曰:‘诸君进 止威仪,当问范长头。’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迁国子博士……永明中,魏使至, 诏妙选朝士有词辩者,接使于界首,故以岫兼淮阴长史迎焉。” [5] 沈约以文才为 文惠太子见引,为永明早期之事。《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载:“即正位东储,善 立名尚,礼接文士,畜养武人。”又《梁书·沈约传》:“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 [1] 萧子显.南齐书·陆澄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3. [2] 姚思廉.梁书·谢朏传(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262. [3] 萧子显.南齐书·王逡之传(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2:902. [4] 姚思廉.梁书·江淹传(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3:250. [5] 李延寿.南史·范岫传(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67-1468.140 阳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时东宫多士, 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因此,永明初年,范岫与沈约曾同为东宫 学士,永明三年国学创立后,“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迁国子博士”。 周颙: 国子博士。本传载:“……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 争事华辩。后何胤言断食生,犹欲食白鱼……以为非见生物。疑食蚶蛎,使学生 议之。学生钟岏曰:‘……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于车 螯蚶蛎,眉目内阙,慙浑沌之奇,矿壳外缄,非金人之慎……’” [1] 钟岏是钟嵘 长兄,据《梁书·钟嵘传》本传,“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军王俭领 祭酒,颇赏接之,举本州秀才。” [2] 可知,钟岏是周颙和王俭共同的学生。因此, 大概永明三年国学创立后,王俭为国子祭酒,而周颙为国子博士。 何胤: 国子博士。《南史》本传:“初,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 食……糖蟹,以为非见生物。疑食蚶蛎,使门人议之。学生钟岏曰:‘……蟹之 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 [3] 可知钟岏是周颙和何胤共同的 学生,据此可知,永明三年创立国学后,周颙和何胤同时为国子博士。 何宪: 国子博士。《南史》本传:“宪位本州别驾,国子博士。永明十年使于魏。” [4] 何宪,曾在国学参与王俭组织的历史游戏。何宪与王俭为至交。史籍中多有永 明年间王俭与何宪交往记载。“时人呼孔逷、何宪为王俭三公。” [5] 国学设置后, 王俭为国子祭酒,即推荐何宪为国子博士。 王摛: 国子博士。《南齐书·礼志》:“国子博士王摛议:‘……’”《南齐书·王摛 传》云:“时东海王摛,亦史学博闻,历尚书左丞。竟陵王子良校试诸学士,唯摛问
[1] 萧子显.南齐书·周颙传(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2:732-733.
[2] 姚思廉.梁书·钟嵘传(卷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3:694.
[3] 李延寿.南史·何胤传(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793.
[4] 李延寿.南史·何宪传(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4.
[5] 李延寿.南史·何宪传(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3.141
无不对。” [1] 竟陵王萧子良校试诸学士,在永明五年。上文所载王俭组织隶事之事, 也说明,永明初何宪、王摛同时为国子博士。 何佟之、周山文、桑惠度: 国子助教。《南齐书·礼志》载:“永明三年,有司奏:‘来年正月二十五日 丁亥,可祀先农,即日舆驾亲耕。’” [2] 国子助教桑惠度议:“寻郑玄以亥为吉辰者,阳生于子……” 助教周山文议:“卢植云‘元,善也……’” 助教何佟之议:“……丁亥自是祭祀之日,不专施于先农……” 通过考证得知,王俭之外,陆澄等十二人均在永明三年国学创办之后任国子 教官。当时国子生只有 200 人,因此,可能他们中多数应该是徐勉的授课老师。 从史载看,这些国学教官都是冠绝一时的博学之士。以博通儒、史者为多。 如陆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为王俭所叹服, 被称为“当世硕学”、“缙绅领袖、儒宗胜达” [3] ; 国子博士王逡之“少礼学博闻”,“以著作郎兼尚书左丞参定齐国仪礼。” “年老,手不释卷” [4] ; 国子博士范岫“多识前代旧事”,“名行为时辈所与,博涉多通,尤悉魏晋以 来吉凶故事”,沈约称其“好事该博,胡广无以加。”范云褒其“诸君进止威仪, 当问范长头。” [5] 国子博士何胤“有儒术”,“师事沛国刘瓛,受《易》及《礼记》、《毛诗》。” “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 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6] 国子博士何宪“博涉该通,群籍毕览,天阁宝秘,人间散逸,无遗漏焉。任 昉、刘渢共执秘阁四部书,试问其所知,自甲至丁,书说一事,并敍述作之体, 连日累夜,莫见所遗。” [7]
[1] 萧子显.南齐书·王摛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6.
[2] 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2.
[3] 萧子显.南齐书·陆澄传(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686.
[4] 萧子显.南齐书·王逡之传(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2:902.
[5] 李延寿.南史·范岫传(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68.
[6] 李延寿.南史·何胤传(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793-794.
[7] 李延寿.南史·何宪传(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13-1214.142
国子助教何佟之更被列为儒林之列。“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 手不辍卷,读《礼》论二百篇,略皆上口。太尉王俭雅相推重。”佟之“为诸生 讲丧服,结草为绖,屈手巾为冠,诸生有未晓者,委曲诱诲,都下称其醇儒。” 本传评其“明习事数,当时国家吉凶礼则,皆取决焉,名重于世。” [1] 教官中也有精通佛理者。 如周颙“有辞义”,“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 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提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 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被赞为“真实行 道第一功德。” [2] 何胤不仅通儒,亦向佛,“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 [3] 注《百法 论》、《十二门论》各一卷。 教官中亦有以文采享誉当世者。 谢朏“幼聪慧……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篇,朏揽笔便就。” 被称为“奇童” [4] 。 江淹“6 岁能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 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5] 这些学识渊博的国学教官,以国子学为基地,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 进行教学活动,在国学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徐勉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 治家、学问家、文学家,与这些国学教官的培养和国学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4.“射策高第”
《梁书》本传记载徐勉“射策举高第”,《南史》本传记载徐勉“射策甲科”。 那么,到底是“射策举高第”,还是“射策甲科”?当然,无论如何,二者都是 非常难得的优异成绩。首先,南朝统治者对诸生的策试非常重视,常由国君或太 子亲自主持。如南宋时文帝、南齐皇太子萧长懋、萧梁时武帝都曾亲自主持诸生 策试。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策试者均能通过。仅从南齐国子生策试情况看,
[1] 姚思廉.梁书·何宪传(卷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3:664.
[2] 萧子显.南齐书·周颙传(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2:731-732.
[3] 李延寿.南史·何胤传(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790.
[4] 姚思廉.梁书·谢朏传(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261.
[5] 姚思廉.梁书·江淹传(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3:251143
有史可查之国子生 20 人,只有 8 人有成绩,仅占 40%(见下表);其次,从策试 成绩看,有甲科、高第、明经、清茂推第、孝廉、本州秀才等名目。“射策甲科” 在六朝极为少见。史书可查者只有梁时萧大临、萧大连、萧孝俨。据此,有人认 为“一般来说,甲科只授皇室胄子,……这是对王侯子弟的一种荣宠。” [1] 我认 为,在没有考察《南史》中徐勉“射策甲科”真实与否基础上,贸然得出的这样 的结论未必可靠。《南史》成书晚于《梁书》,但并不说明凡是与《梁书》记载不 同的地方,必定错在《南史》。“南北史并非单纯节抄八书,它也根据当时所能见 到的资料做了不少补充。” [2] 因此,《南史》记载徐勉“射策甲科”极有可能是李 延寿根据当时所见到的新材料对《梁书》“射策举高第”记载的更正。因此,徐 勉“射策甲科”的可能性非常大。若果真如此,则在整个南齐王朝,如果仅从现 在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徐勉是唯一一个“射策甲科”的国子生。当然,如 果根据《梁书》,徐勉“射策举高第”,这同样也是了不起的。《陈书·岑之敬传》 载“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耀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 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 [3] 由此可知,在南朝,高第的取得 也是相当困难的。 有记载的南齐国子生及其测试成绩表: 国子生 萧洽 江蒨 孔琇之 贺玚 徐勉 丘仲孚 钟嵘 蔡撙 成绩 举明经 举高第 举孝廉 举明经 射策 高第 举高第 举本州 秀才 举高第 由此可知,徐勉在国子学的学习成绩相当优秀。因此,走出国学,徐勉已经 是一位饱学之士了。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