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二、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
文化
二、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
2013-06-281180
 徐氏郡望形成于汉代,徐氏郡多出齐鲁,在诸多徐氏郡望中,东海郡望被推 为首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了汉代东海徐氏的发展脉络。 徐氏出自嬴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其地下邳 僮县是也。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 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章禹十三世孙诜,为秦庄襄王相。生仲,仲字景 伯。生延,字方远。延生由,字智卿。由生该,字昌言。该生光,字子晖, 汉下邳太守。光生大司农静,字君安。静生益州刺史万秋,字兰卿。万秋生 左曹给事充,字彦通。充生谏议大夫安仁。二子、丰、霸。丰为北祖,霸为 南祖。
       北祖上房徐氏:丰字仲都,司空掾。生明,明字玄通,侍中。生迁,字 少卿,侍中。生宣,宣字休璥。二子琳、瑞。瑞字元珪,下邳太守。二子: 谟、师俭。师俭字世节,京兆尹。二子:述、超。超字彦孙,魏散骑常侍。 二子:崇、统。统字耀卿,晋江阳太守。三子:瓌、玑、台,台字叔衡,丹 杨令。三子:禕、袟、褚,褚字万秋,太子洗马。二子:宁、恭……[1] 从上述材料可知:首先,东海徐氏的始祖是战国后期秦庄襄王的宰相徐诜。 在东海徐氏宗谱中如果有溯源部分,也都将其始祖追至于徐诜。但是,今天所见 的徐氏宗谱最早为明代所修,徐氏后人在修谱时很有可能参考了成书于宋代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这样关于徐诜为东海徐氏始祖等一系列记载,就成了 孤证。那么,《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探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可信度,应该了解《宰相世系表》所依赖 的材料。当然,记载徐氏家族最好的材料莫过于姓氏文献和家谱。《新唐书·艺 文志》列谱牒类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其中有王俭撰《百家集谱十 卷》、王僧孺撰《百家谱三十卷》、又《十八州谱七百一十二卷》、徐勉《百官谱》、 徐商《徐氏譜一卷》、徐商撰《徐诜家譜一卷》等等。这些材料使《新表》的可 信度大大增高。王俭是南齐著名谱学家。据说徐氏五大郡望最早是王俭在《百家 集谱十卷》中提出来的。王僧孺也是卓越谱学家。“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 役减阙,职由于此。窃以晋籍所余,宜加宝爱。武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离其
[1]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卷七十五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20.45 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谱》。”
[1] 王僧孺之《百家谱》是钦定,应该有较高的准 确性。王僧孺是东海郯人,与东海徐氏徐勉交往甚厚。徐勉也是谱学家,曾撰《百 官谱》。他们在撰写时可能互相切磋。因此,王僧孺的《百家谱》,对徐氏可能有 较为详细的记载。从现在可见的部分《徐氏宗谱》看,仍有许多资料源于《百家 谱》。再如,徐时栋《徐偃王志》记载,其珍藏一本衢州《徐氏谱》,而其后就附 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商是唐懿宗的宰相,是东海南渡始祖徐宁第十五世孙。 他修撰的家谱就叫《徐诜家谱》,可以知道,徐商时期依然本徐诜为祖。《新表》 编撰时,这些材料昭昭列于欧阳氏几案,据此编撰的《新表》应该基本上是可信 的。就是说,东海徐氏的始祖是战国末年秦庄襄王的宰相徐诜。 其次,有材料可知,东海徐氏郡望形成于汉代。东海徐氏家族的始祖是徐诜。 关于徐诜的历史记载很少。但是,徐诜是作为人才被引进到秦国的。徐诜能以布 衣的身份为秦所重,并与吕不韦同列相位,足见其有过人之处。虽然徐诜在历史 上“有其名,而无其事”,但他的名声与出仕却为后世东海徐氏的发展铺了路奠 了基。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看,徐诜之后,东海徐氏逐渐进入仕途。现根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将徐诜之后东海徐氏后人及其仕宦情况列表如下: 人名 官职 俸禄 徐仲 不详 不详 徐延 不详 不详 徐由 不详 不详 徐该 不详 不详 徐光 汉下邳太守 二千石 徐静 大司农 中二千石 徐万秋 益州刺史 六百石 徐充 左曹给事 不详 徐安仁 谏议大夫 六百石 徐丰 司空掾 不详 徐明 侍中 比二千石 徐迁 侍中 比二千石
[1] 李延寿.南史·王僧孺传(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62.46
徐宣 不详 不详 徐瑞 下邳太守 二千石 徐师俭 京兆尹 中二千石 徐超 魏散骑常侍 不详 徐统 晋江阳太守 二千石 徐台 丹阳令 六百石(或一千石) 徐禇 太子洗马 六百石 自庄襄王子楚于公元前 249 年登基,至二世皇帝胡亥于公元前 206 年为汉所 代,共 43 年。就是说,徐诜之后,至少到徐延时,应该为秦朝人。那么,自徐 由到徐师俭共十三代,是为两汉时人。从上表看,徐诜之后徐仲、徐延、徐由、 徐该均无官职记载,不知是其史上无为,还是因时代久远而致其资料散失。但是, 自汉代徐光以后,东海徐氏几乎代有显官,成为仕宦之家。徐静为大司农,秩中 二千石,位列九卿;徐师俭为京兆尹,亦秩中二千石,为三辅之一。徐光、徐明、 徐迁、徐瑞也都或秩二千石,或比二千石,均为高官。虽然两汉时期,东海徐氏 还没有人进入三公之列,但十三代中有六代享秩二千石,且代代为官,东海徐氏 在汉代确实已为显赫家族。 遗憾的是,以上十三人的事迹,已经很难见到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关于 徐明和徐师俭的零星记载。 徐明的事迹记载在《汉书·王尊传》中。《王尊传》中,徐明为涿郡太守, 为汉元帝时人。《元和姓纂》岑仲勉校曰:“明为涿郡太守,见《汉书·王尊传》, 此处未审有夺误否。” [1] 笔者认为,《王尊传》中徐明所处年代,与《新表》中徐 明在家族中的位列基本相符,此徐明与《新表》中之徐明应为一人。据《王尊传》 载,王尊很小就没了父亲,和叔父一起生活。叔父让他在草泽中放牧。但王尊很 好学,暗自学习,掌握了不少史书知识。十三岁时,在监狱了做了一个小吏卒。 对这样一个小人物、小字辈,徐明一眼相中,多次提拔、举荐。“数岁,给事太 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2] 后来, 王尊“称病去”,专门学习《尚书》、《论语》,学成后,徐明“复召署守属治狱,
[1] 林宝,岑仲勉校.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196.
[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王尊传(卷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26-3227.47 为郡决曹史”。不久,皇帝要求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徐明立刻上举王尊。王尊被 任命为“幽州刺史从事”。徐明看重王尊的才华,更赏识王尊的人格品质。“太守 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徐明第四次推荐了王尊。后来王尊担任护羌将军运转 物资的军官,负责护送军粮运输。羌人反叛,几万兵包围了王尊。王尊带领一千 多骑兵突围,攻击羌人叛兵。但他的功劳没有列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却因擅自 离开命令驻守地而被免官。徐明相信王尊的能力与人品,再一次举荐王尊。“涿 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徐明五次拔用、 举荐王尊,那王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从《王尊传》可知,王尊为官廉正,办事 干练,抑强扶弱,除恶扬善,弹劾权贵,爱民如子,不仅是能臣,更是忠臣。特 别是他在担任东郡太守期间,“舍命护金堤”,保得百姓平安,更传为史上佳话。 清代谢启昆曾有诗赞王尊道:“抑弱扶强令尉呵,引经造狱律无讹。洪流万丈填 堤立,峻坂千寻叱驭过。大节不为临险动,当官大抵惜身多。忠臣孝子原无二, 未许雷门相鼠歌。”徐明拔用王尊时,王尊只是一吏卒,但徐明不顾王尊位卑身 贱,多次执着任用、荐举。这不仅显示了徐明慧眼识才的能力,也表明徐明惜才、 爱才的品质特征及其对国家的忠义情怀。 东海徐氏家族中另一位世上留名的先祖,是东汉末年徐师俭。《陕西通志·卷 三十》载:“徐师俭,京兆尹。”但是这位位列三辅的高官,却也像他的先祖徐诜 一样,其事迹沉没于史海无以寻觅。 师俭之后,东海徐氏家族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新表》,师俭生徐超, 超为魏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为魏文帝所设,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都由高才 英儒担任。但是遍查正史,魏晋不见有担任散骑常侍的徐超。《魏书·卷二》 载:“(皇始二年二月)癸亥,(慕容)宝辅国将军张骧、护军将军徐超率将吏 已下举城降。”又“平原徐超聚众反于畔城,诏将军奚辱捕斩之。” [1] 这里 的徐超为后燕的护国将军,死于皇始二年,即 397 年。虽然我们据此不能 断定这位徐超的生年,但《新表》中徐超的六代孙徐羡之生于 364 年。如 果我们以后燕的护国将军徐超被斩时 50 岁计算,则这位徐超生于 347 年。 这样徐超早徐羡之 17 年出生。而 17 年间显然不会有六代人共存。因此《魏 书》中的徐超与《新表》中的徐超不是同一人。
[1] 魏收.魏书·太祖纪(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9.48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徐超子徐统,为晋江阳太守。《晋书·载 记·第十三苻坚上》:“高平徐统有知人之鉴,遇坚于路,异之,执其手曰:‘苻 郎,此官之御街,小儿敢戏于此,不畏司隶缚邪?’坚曰:‘司隶缚罪人,不缚 小儿戏也。’统谓左右曰:‘此儿有霸王之相。’左右怪之,统曰:‘非尔所及也。’ 后又遇之,统下车屏人,密谓之曰:‘苻郎骨相不恒,后当大贵,但仆不见,如 何!’坚曰:‘诚如公言,不敢忘德。’”[1] 又《晋书·第十四·王猛传》:“少游于 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 [2] 徐统预料的三件事全都应验了。第一,苻坚于公元 357 年杀苻生自立为王,成 为前秦霸主;第二,王猛在前秦屡建奇功,辅佐苻坚统一北方,可谓奇人;第三, 据《晋书·卷一百七·石季龙下》载,后赵大王石虎病重,刘氏、张豺趁机发生 宫廷政变,架空石虎,夺去了实权。徐统不堪如此叛逆与篡夺,叹曰:“祸将作 矣,吾无为豫之。”“乃仰药而死。”此事发生在公元 349 年,比苻坚称霸早 8 年。 就是说,苻坚称王时,徐统没有看到。因此,徐统关于“苻郎骨相不恒,后当大 贵,但仆不见”的预言也实现了。由此事可知,徐统不仅有知人之见,而且料事 如神,有大智慧,是位智者。当然,苻坚也没有“忘德”。《别本十六国春秋·卷 四》载,苻坚称王后,回忆往事,深情地说:“高平徐统往在邺都识朕于童稚, 每思其殷勤之言,勿敢忘也。可召其子孙诣行所,八年五月,以髙平徐攀为琅邪 太守。攀,统之少子,以旧恩拔之。” [3] 那么,这位给了苻坚巨大的精神鼓励并 使其念念不忘的徐统是不是《新表》所载东海徐统?我们依然可以考察一下年龄。 徐统“仰药而死”,不好随意判断其死时的年龄。不过此时的徐统已为“侍中”, 在晋朝,侍中的位置很重要,不仅成为三公、执政的加爵,而且直接参与朝政, 其百官排位在尚书令、诸大将军之下,中书监之上。据此判断,徐统“仰药” 时,不会很年轻。假设徐统死时 50 岁,那其生年为 299 年,假若当时已 60 岁, 那其生年为 289 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徐统的五世孙是徐羡之。徐羡 之生于 364 年,那他与《晋书》记载的徐统年龄相差六、七十年,那么,六、七 十年间,会不会五世同堂?当然,徐统“就义”时可能小于 50 岁,也可能大于 60 岁。这更为我们判断两处徐统是否为一人增加了难度。 [1] 房玄龄.晋书·载记(卷一百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83-2884. [2] 房玄龄.晋书·王猛传(卷一百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2930. [3] 崔鸿传.别本十六国春秋(卷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49 徐统之后,东海徐氏另外两位先祖是徐台和徐禇。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找 到关于他们的记载。因此,我们难以对他们的生平作出判断和结论。 从以上列表,我们认为,东海徐氏家族在两汉时期已经形成,而且地位显赫。 这个“好文德”的家族,在两汉重学尊儒的文化氛围中,如鱼得水,蓬勃发展。 但是,魏晋时期,战乱对这个“不知武备”的家族产生了冲击,开始滑坡。但毕 竟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家族。被迫南迁后,东海徐氏经过整个东晋的 调整和探索,终于找准了位置,适应了环境,把握住了机遇,东山再起于南朝, 再令世人刮目!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