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与鲁诗
鲁诗始于鲁人申培。《史记》载:“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 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 [1] 而徐偃就是这百余“远方受业者”之一。徐偃,上庸人,为儒学所吸引,远赴 鲁地,投身申培门下,学习鲁诗。“学而优则仕”,申培弟子中一部分因学业有 成而被汉朝任命为博士,徐偃又是其中之一。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 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 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2] 儒家文化不仅构建了徐偃等人的文化体系,而且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品德 和价值观。这一点还可以从徐偃“矫制”事件看出。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 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 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 义。 [3] 徐偃“矫制”有很深的历史原因。汉武帝时,为了反击匈奴,广开财源,国 家实施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这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像董仲舒、司马 迁等都是坚决的反对者,盐铁会议时,这种争论达到了高峰。徐偃“矫制”,让 胶东、鲁国公开鼓铸盐铁,实际上是这种斗争的反应。在我国古代,“矫制”论 罪当死,徐偃岂能不知,但徐偃还是十分镇定地“矫制”了。他说:“《春秋》 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在徐偃看来,盐铁私营, 是可以“安社稷,存万民”的,因此他宁可为此而不顾一切。徐偃这种舍生取义 的大义精神是儒家大力颂扬的。就是说,儒家文化已经渗入徐偃骨髓,成了徐偃 为官、做事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 徐氏中另一位传授《鲁诗》的大师是免中徐公。 申公卒以《诗》、《春秋》授……及鲁许生、免中徐公,皆守学教授。
[1]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卷一百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55.
[2]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卷一百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56.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仲军传(卷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17-2818.43
[1] 徐公培养的最著名的学生是东平新桃人王式,为西汉著名儒士,先“为昌邑 王师”,后居家教授,培养了不少儒学博士。 除此之外,琅邪人徐业、东海人徐明(下文论及)也都是影响颇大的 大儒士。 以上所及徐氏,或为齐鲁之人,或受学、授学、为官于齐鲁之地,他 们不仅甘之如饴地接受齐鲁文化,而且乐此不疲地传播齐鲁文化,甚至形 成独特家学。这些儒学大师多因博学而为官,这就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 大了儒学的影响。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齐鲁文化已经渗透到徐氏人群 的生活中,成为主导他们思想行为、价值取向、文化审美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对徐氏产生影响的另一表现是,汉代以来,徐氏在政治、经 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都积极有为,因而表现突出。这些方面名人也多出自 齐鲁。如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水利学家徐伯律、历 学家徐万且、数学家徐岳、军事家徐自为、著名隐士徐房、农民起义军领 袖徐宣等都是齐鲁人。徐氏源于徐国,这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家族, 在两汉政治昌明的大环境下,在文化最为繁荣的齐鲁之地再度复兴。齐鲁 之地徐氏名人层出叠见,徐氏诸郡望也纷纷在齐鲁之地扎根成长。《元和姓 纂》记载,徐姓有十大郡望:东海、东阳、高平、长城、东莞故幕、琅邪、濮阳、 于潜、新丰、瑕邱。其中东海、高平、东莞故幕、琅邪、瑕邱五郡都在齐鲁。而 其中“东阳郡”:“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长城郡”:“与有功同承宁。 宁曾孙广之,晋吴兴太守,因居长城”;“新丰郡”:“本出高平徐范之后”。因此, 东阳、长城、新丰三郡也出自齐鲁。《广韵》曰:“徐氏出东海、高平、东莞、琅 琊、渤阳五望。” [2] 其前四望均出山东。《姓纂》成书于唐代,《广韵》成书于宋 代,但他们关于郡望的记载都追溯到汉代。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卷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08-3609.
[2]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2.44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