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氏与礼学
汉兴,礼学研究复兴,在这方面徐氏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书·儒林传》载: 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孝文时,徐生以颂 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襄。襄,其资性善为颂,不能通经;延颇能,未 善也。襄亦以颂为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 皆为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诸言《礼》为颂者由徐氏。 [3] “颂”即“容”,行礼时的仪态容貌。对于“礼容”,人们认识得不多,而实 际上,“礼容”是仪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论语·乡党》曾记载了孔子对礼 容的实践: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 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 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 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 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 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4]
[1] 皮锡瑞,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中华书局,2004:67.
[2]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卷一百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53.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卷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14.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乡党篇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0:95-99.39
在不同的礼仪场合,孔子或愉悦,或敬谨,或勃如,或变色,无不随仪节、 场景而转换。由此可知,礼容的内容十分繁杂,无论冠婚、丧祭、射飨、觐聘, 行礼者的体态、容色、声音、气息,都必须与之相应,即“颜色称其情,戚容称 其服”。 [1] 但是,仪礼中这重要的一目,到汉代时已少有人了解。《后汉书·曹褒 传》曰:“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经礼,参酌秦法,虽适物观时, 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礼容)典(法典)盖多阙矣,是以贾谊、仲舒、王吉、 刘向之徒,怀愤叹息所不能已也。”尽管叔孙通制朝礼,使刘邦知为“皇帝之贵”, 但在贾谊等人看来,先王的礼容、法典已经缺失。徐生的出现,为仪礼补上了这 重要的一目,使仪礼完备起来。 徐生善礼容,制氏识铿锵,汉廷讨论礼乐,虽宿儒耆学有不如徐生制氏 者矣。言礼乐者,岂可不与相接? [2] 徐生不仅精通礼容,而且传之子孙,成了徐生家族文化。徐生及其子孙还广 收学徒,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礼官,发挥了礼容经世致用的作用。苏林为 《汉书·儒林传》作注时说:“天下郡国有容史,皆诣鲁学之。” [3] 由于徐氏及其 家族对礼学的传授,使鲁地成了礼容之学的中心和培养礼官的基地。清代学者章 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说:“至其学之近于文者,言容二事为最重也。盖自家 庭内则,以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莫不习于礼容;至于朝聘丧祭,后妃、 夫人、内子、命妇,皆有职事。平日讲求不预,临事何以成文?汉之经师,多以 章句言礼,尚赖徐生,善为容者,盖以威仪进止,非徒诵说所能尽也。” [4] 可知, 自徐生将礼容光大于世,礼容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徐氏家族中另一位在礼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琅邪徐良。《汉书·儒林传》 载: 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 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大戴授琅邪徐良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 杨荣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
[1]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二十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00.
[2] 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注.文史通义全译(卷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1.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卷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15.
[4] 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注.文史通义全译(卷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48.40 桥、杨氏之学。 [1] 徐良是《大戴礼》的直接传人,而且“家世传业”。这就扩大了《大戴礼》 的影响,对于《大戴礼》的传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