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代方士徐福
[4] 秦代享祚甚短。但在秦朝十五年的历史上,徐氏大家族却出现了一个举世闻 名的大人物——徐福。徐福,齐人,秦朝方士。据《史记·秦本纪》和《史记·淮 南衡山列传》记载,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琅邪,“齐人徐巿等上书,言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4] 也写作徐“巿”.36 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1] 徐福出海数年,却没有找到神 山。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再度巡游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 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 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2] 为了扫除徐福寻仙的障碍,秦始皇“乃令 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于是“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令徐福再度率众出海。徐 福乘风破浪,入海东渡,见到一块“平原广泽”,于是“止王不来”,定居下 来。据说,这温暖明媚的宝地就是日本。 对徐福寻仙山之事,历史上很多人认为是欺诈,因而予以讥讽。如唐 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海漫漫》一诗中写道: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 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 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 敢归,童男髫女舟中老。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 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 日升青天。 白居易之外,李白、李商隐等也都对徐福求仙予以质疑和批判。但另外一些 人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避祸。唐代诗人汪遵就是这部分人的代表。他在《东 海》诗中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 此行何似武陵滩。”跳出历史,诗人们对徐福的质疑和评判很有道理;但是, 走进历史,我们认为,徐福之举乃是历史使然,文化使然,既不必讽刺也不必褒 美,文化煅造了典型的徐福。 神仙方术之道,是齐文化阴阳五行说的变种和分支。战国时期盛行于齐、燕 一带,以渤海湾为中心。《史记·封禅书》称:“白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 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 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
[1]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8.
[2]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78.37
莫不甘心焉。” [1]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滨海的齐、燕之地产生了一大批寻仙山、 仙人及不死之药的方士。“这类方士之中,虽然不乏借机敛财的骗子,但也会有 一些笃信道家学说,相信海外有仙山、仙人和不死药的探索者。他们与祈求长生 不老的君王和达官贵人们组成了锲而不舍的自欺而又欺人的群体,以雄厚的财力 为后盾,从而使对仙山、仙人和不死药的探求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而在战国、 秦与西汉时期达到了高潮。”徐福本为秦始皇的御医,中国古代医术,常与巫术 相关,因此有巫医之称,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更为重要的是,徐福为齐人,从小 耳濡目染方术文化,“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 文化。” [2]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 [3] 因此,风俗习惯与时代 精神不仅造就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更深深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与思想倾向。“徐 福作为一个著名的方士,他很可能也是一个仙人与不死药的痴迷者。尽管他的前 辈寻找仙人与不死药的努力留下的是失败的记录,但他痴心不改,满怀期望几代 方士的追求在自己手上取得成功。”尽管后来的事实击破了徐福的梦想,徐福也 再不敢掉船回朝,但徐福出海寻仙的动机是纯粹的、真诚的,他对仙山、仙人、 不死药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徐福之举乃是历史使然,文化使然,是特殊 的齐文化氛围造就了徐福。
[1]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21.
[2]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69.
[3]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9.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