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 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齐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齐鲁徐氏身上表 现得十分明显。两汉以后,儒学定为一尊,齐鲁徐氏很快投入到儒学研究的队伍 [1] 杨士奇.东里集(卷十二)[M].北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31 中,他们身上已经烙上了齐鲁文化的鲜明印记。
(一)、先秦时期徐氏考察
春秋之前,徐人少见于经传;春秋之后,徐氏名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这一 时期见之于正史的徐人主要有:徐伯、徐鉏、徐弱、徐渠、徐辟、徐公、徐劫、 徐诜、徐尚、徐越等。他们多出自齐鲁或活动于齐鲁及其周边地区,齐鲁文化对 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1.徐伯。齐人,见于《管子·四称》。管子曾向他请教何谓“有道之君”, 何谓“无道之君”,何谓“有道之臣”,何谓“无道之臣”。徐伯的回答,看似宣 传徐文化,而实际上,他所讲“忠、义、礼、爱民、怀德、推贤、富国”等内容, 正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涵。
2.徐鉏。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是邾国的大臣。邾国为鲁国附属国, 而鲁国与徐国世为仇家。因此,当徐鉏为邾国呕心沥血时,他已成了地道的鲁人。
3.徐弱。徐弱是墨学巨子孟胜的弟子。《吕氏春秋·上德》记载,孟胜与楚 国贵族阳城君交好。阳城君因参与楚国内乱而出逃,逃前曾拜托孟胜守卫封地。 当楚国攻打阳城时,孟胜决心为朋友死难。徐弱劝阻说:“死而有益阳城君,死 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1] 当徐弱知道孟胜已将传墨重任交付 田襄子后,说:“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于是“还殁头前于孟胜”。徐 弱活而为墨活,死亦为墨死。这种无畏无惧的凛然正气正是鲁人墨子追求之大义。 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多为齐、鲁、宋、楚之人,徐弱有可能为齐、鲁之人。
4.徐渠。《韩非子·问田》载,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 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成义渠明将也,而措于毛伯;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 州部,何哉?” [2] 田鸠,齐人,为墨者。徐渠,虽非墨者,但他了解墨学宗旨, 对墨者有所信赖,可见受到了墨学的影响。另外,田鸠为齐人,徐渠虽不明里籍, 但很有可能是田鸠的同乡。
5.徐辟。鲁人,是孟子的学生。《孟子·离娄下》记述了徐辟向孟子请教孔 子“亟称于水”之事。《滕文公上》又记载墨者夷之,因徐辟求见孟子之事。从 孟子对徐辟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很赏识这位学生。徐辟师从亚圣,为儒学之徒。
[1]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上德[M].上海:上海书店,1986:245.
[2]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问田(卷第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8:395.32 孟子是墨学的坚决抵制者,而徐辟却与墨者夷之交好,可能徐辟对墨学宗义也有 所接受。
6.徐公。《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中这位徐公,是位美男子。他居于齐国都城 之北,是邹忌的至交。邹忌因徐公的关系受到启发,于是数劝齐威王纳谏。邹忌 是位诤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徐公必是齐鲁文化所颂扬的高义之士。
7.徐劫。提起徐劫可能知之者不多,但说到鲁仲连,治先秦之学者无人不 晓。这位名扬四海的高义之士,正是徐劫的高徒。因此,徐劫成名的原因之一是 培养了一位德盛才茂的高材生。《大秦帝国》有一段徐劫收鲁仲连为徒,并对其 进行教育的生动描写。“倏忽之间,这鲁仲连便长到了五岁。布衣士子们一番公 议,便将鲁仲连送到了即墨老名士徐劫门下做弟子……于是,鲁仲连便做了徐劫 的弟子……这个徐劫,原本是徐国公族支脉,做过徐国太史令。徐国被楚国吞并 之后,便逃亡齐国做了治学隐士。此人虽非经世大才,却是学问大家,更有两样 难能可贵处:一是志节高洁,二是藏书极丰。徐劫一见鲁仲连,心知此人非同寻 常,便将他与门下三十多个弟子分开,从来不让他与师兄弟们一起听老师讲书。 徐劫只给鲁仲连排出读书次序与读完每本书的期限,除了生字,从不讲解书意。 每读完一书,徐劫便让鲁仲连自己释意讲说,徐劫反复辩难……” [1] 从这一段描 写可以看出,第一,鲁仲连很小就师从徐劫;第二,徐劫为齐文化所吸引,徐亡 后,即迁居于齐;第三,徐劫为鲁仲连开小灶,倾心教导。《大秦帝国》是小说, 其描写不能全信。不过,徐劫对鲁仲连的教育确实非常成功。《太平御览》引《鲁 连子》曰: 齐之辩者田巴,辩于狙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 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谓徐劫曰:“臣 愿得当田子,使之不敢复谈可乎?”徐劫言之田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 然千里之驹也。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鲁连曰:“臣闻 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则。急者不救,则缓者非 务。楚军南阳赵氏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旦暮耳,先 王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 则无为贵学士矣……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之勿复谈
[1] 孙皓晖.大秦帝国(第二部)[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131-132.33
也。”田巴曰:“谨闻教。”明日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非兔騕褭也, 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1] 在这里,鲁仲连是辩论的直接参与者,而真正的幕后策划者却是徐劫。 徐劫崇尚争鸣和辩论,但对一些稷下辩士玩弄辞藻,无益于国家大事的空谈,却 十分不屑和反感。于是安排学生鲁仲连去堵田骈的嘴。年仅十二岁的仲连不仅得 到了锻炼,而且很好完成了任务。徐劫的目的也达到了。 徐劫培养了一名高义之士,但他的盛名并不依赖于学生。他是“势数” 之学的开创者,并以此闻名于世。《汉书·艺文志》记载,徐劫有《徐子四 十二篇》,可能是对这种理论的详细阐发。《史记·魏世家》记载,徐劫曾 用“势数”之学游说魏太子申。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 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 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 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 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 “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 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 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2] 徐劫分析形势,推断事理,认为马陵之战不能打,劝太子申早日撤兵, 并用激将法,希望太子申能抵御住众多想“立功勋”者的诱惑。从太子申 对徐劫的态度,可知他对徐劫的学说十分相信,大概“势数”之学在当时 影响不小。而战争的结果也尽如徐劫所料,可知“势数”确为一门很有用 的学说。徐劫将他的“势数”之学,悉数传授给了鲁仲连。鲁仲连向孟尝 君解释何谓“势数”时说:“势数者,譬若门关,举之以便,则可以一指持中 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举。关非益加重,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
[3] 鲁仲连不仅将“势数”解释得纯熟圆满,而
[1] 李 昉.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33-2134.
[2] 司马迁.史记·魏世家(卷四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50.
[3]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鲁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4
且还在实践中运用得炉火纯青。运用这一学说,他曾帮助田单解开攻狄时“三 月不克”之惑;他还曾修书一封,使盘踞在齐国聊城的燕将心理涣然崩溃,引 刃自杀;他又曾以利害说赵、魏,劝魏将新垣衍联赵抗秦,迫使秦军退兵邯郸。 徐劫称他的学说为“百战百胜之术”,鲁仲连则以关门为例,详说“势数”,结 合徐劫、鲁仲连对“势数”之学的实践,可以得出,“势数”之学,乃是关于 形势规律的学说。徐劫之后,“势数”就成了因果、形势的代名词,为后人 所运用。如班彪在分析春秋之乱与王莽之乱的不同时说:“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昔周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纵横之事,其势然 也。” [1]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是徐劫的“势数”之学对后世的影响。徐劫有 著作《徐子四十二篇》,鲁仲连有《鲁连子十四篇》,《汉书·艺文志》将他们列 于儒家门类下。实际上,“势数”之学是以儒学为主,兼及阴阳学、纵横学、齐 法学等内容的一种新学说,是稷下熔炼的“作品”,是齐鲁文化的直接结晶。据 《汉书·艺文志》曰:“徐子,宋外黄人。” [2] 宋是鲁国近邻,是齐鲁文化的直接 辐射区,从徐劫游走稷下既可见徐劫对齐鲁文化的向往,亦可知稷下学宫正是徐 劫成名立学的关键所在。
8.徐诜。是战国末期秦庄襄王的宰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徐诜为 东海郯人。秦自商鞅变法后,许多人才涌到秦国谋发展,徐诜乃是其中之一。 除以上徐氏名人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两位不明里籍的徐氏名人值得一 提。一位是徐尚。《过秦论》中,贾谊将徐尚与宁越、苏秦、杜赫并提,看来是 一位了不起的合纵者,可惜我们不知道徐尚的其他消息,因此很难对其做出更多 判断。另一位是徐越。徐越出现在《史记·赵世家》中。赵烈侯喜好音乐,想重 用、重赏身边歌者“枪、石二人”。为了打消赵烈侯的念头,将赵烈侯引入“君 道”,宰相公仲向赵烈侯推荐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位贤人。“牛畜侍烈侯以仁义, 约以王道,烈侯逌然。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 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3] 说到“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我们不能不想到墨子。 “非乐”、“节用”、“尚贤”、“尚功”都是墨学的主要宗旨。徐越以“节财俭用, 察度功德”侍君,说明徐越可能信奉墨学。虽然,不能判断徐越的籍贯,但很显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4207.
[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6.
[3]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卷四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17.35
然,徐越的思想受到了齐鲁之学的影响。 本章第二节我们考证了徐国的疆域。我们知道,西周初年,在周、鲁的一再 打击下,徐人离开山东故居,到达了淮河流域,在安徽泗州一带修城建国。但是, 至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徐氏名人依然多出齐鲁?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之深的齐 鲁文化情结?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西周初年,徐国为周、鲁所逼南迁淮 河时,仍有部分贵族留在故地。《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分鲁 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 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 明德。” [1] 这些徐氏贵族本身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又加之齐鲁文化的滋养,环境 稳定后,他们及其后人就又发展起来。第二,山东是徐氏的策源地,徐国灭亡后, 许多徐人被迫南下北上西进东移,可能又有部分徐人返回故乡。第三,春秋战国 时期,齐鲁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公认的文化中心。傅斯年先生说:“自春秋至 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 [2] 我师王志民先生 指出:“纵观春秋之世,鲁从礼乐文化,齐从霸权霸业,都在春秋之世凸显了其 重大影响和中心地位。我们认为,从此开始,齐鲁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的‘重心’ 地位开始形成,并一步步走向高峰。” [3] 齐鲁文化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外地的学者, 更全面促进和提升了齐鲁文人的文化素质。这正是虽然早在西周时期,徐国的根 据地已迁至淮河流域,而春秋战国时期徐氏名人依然多出齐鲁并服膺齐鲁文化的 根本原因。而这众多徐姓名人在齐鲁大地的发展,又为汉代以后徐氏郡望出齐鲁 夯实了基础。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1536.
[2]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1.
[3] 王志民.中国早期文明的“重心”——齐鲁[A].2007 年 12 月 29 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系列活 动上的讲话.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