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仁义之王”:徐偃王
文化
“仁义之王”:徐偃王
2013-06-27534

徐姓源于古徐国,自若木封国,至徐章禹为吴所灭,大约有 1600 年的历史。 从部分《徐氏宗谱》提供的信息看,在徐国漫长的历史上,共出现过 44 位国君。 但遗憾的是,这些曾在历史的天空上闪耀的群星,却大都暗淡在幽古的苍穹中, 再也见不到一点星光闪亮。我们在徐国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寻见四位国君的名字: 徐章禹、徐宗、徐偃王、徐驹王。徐章禹是位亡国之君。人们悲伤地记得,他披 发携妻,入楚为臣,为徐国的破旧江山画上了悲凉的句号。他的其它生前身后事, [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11. [2] “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七年[M].北京:中华书局, 1990:373. [3]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三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1508.15 人们一点无从知晓。徐宗,是徐偃王的儿子,偃王失败后,他登基为徐君,却只 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个空名字。徐驹王是位真正的英雄。徐国容居大夫说,“昔 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1] 。如上文所述,当时徐国处曲阜以东,在交通极不 便利的西周、春秋时期,从曲阜之东南,长驱直入打过黄河,不仅需要强大的国 力支持,更需要智慧和魄力。但是,这样一位显赫的大国之君,也只是让他的后 人容居大夫,在小邾国的臣子们面前自豪了一把,刀笔吏们再也没有让他在历史 上留下其它位置。徐偃王却不同,从战国末期开始,他的事迹就不断在文献中出 现。《尸子》、《荀子》、《韩非子》、《博物志》、《淮南子》、《史记》、《后汉书》以 及魏晋唐宋元明清诸多历史文献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尽管这些记载有纰漏,有矛 盾,但是它们却鲜明地树立起了徐偃王的形象——“仁”。



(一)徐偃王之“仁”
       1.关于徐偃王行“仁义”的记载 关于徐偃王行仁义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韩非子》中。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 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2] 进入汉代,关于偃王之仁的记载多起来。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 “王不 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 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 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3] 《说苑》对徐偃王行仁义的描写更加生动。 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 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 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 兴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 [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4.[2]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五蠹(卷第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8:445. [3] 何宁.淮南子集释·人间训(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95.16 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夫古之王者,其有备乎! [1] 《盐铁论》、《论衡》、《楚辞·七谏·沉江》都反复提到徐偃王之仁。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徐偃王之仁的记载,最典型的是《后汉书》。 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 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 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 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于败。乃北走彭 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2] 另外,《三国志》、《刘子》等书也有相关记载。 唐代对徐偃王十分崇拜,到处建庙、修碑、撰文以示纪念,以韩愈的《衢州 徐偃王庙碑》最具代表性。《衢州徐偃王庙碑》也提及徐偃王的仁义:“徐处得 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 出于仁义。” [3] 进入宋代,徐偃王两次被皇帝加封。宋高宗绍兴三年徐偃王被加封为灵惠仁 慈王;理宗宝庆三年又被加封为灵惠慈仁圣济英烈王。徐偃王成了皇帝的道德楷 模。两宋关于徐偃王之仁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李觏《盱江集》、刘敞《公是集》、 苏东坡《乐毅论》、张耒《柯山集》、周孚《蠹斋铅刀集》、陆九渊《象山集》、 蔡定斋《定斋集》、曾丰《缘督集》、吕祖谦《宋文鉴》等都论及偃王之仁。 至元明清,许多大家如唐顺之、王士禛、黄宗羲、冯班也在其论文中对偃王 之仁加以评价。 纵观历史对徐偃王之仁的记载,有赞颂,有反思,也有批判,但都是从“仁” 这一角度出发的。“仁”成了徐偃王的符号和象征,他为历史铭记,更为后世徐 人颂扬。



      2.徐偃王之“仁”形成的原因 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东夷人创造的东夷文化,是人类最古 老、最辉煌的文化之一。徐偃王的仁义之树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生根的。 东夷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太昊、少昊时代。由太昊、少昊开创的东夷文化, [1] 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366-367. [2]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东夷列传(卷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08. [3]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0.17 不仅其先进性可以与华夏文化比肩,而且又有独特性。 关于太昊的事迹人们知之甚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 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 [1] “风”即“凤”。由此可知,大皞为鸟 崇拜部族。大皞之后,东夷族另一个重要首领是少昊。“关于少昊,最要紧也最 可信的传说是这一部族的‘鸟官’系统。” [2]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朝 鲁,在回答叔孙昭子“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的提问时,郯子说:“吾祖也, 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祝鸠氏,司徒也……” [3] 从东夷对鸟的崇拜以及少昊的“鸟官”系统, 我们可以发现东夷的独特文化取向。第一,以鸟为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在当时非 常普遍,东夷族也不例外。但尽管如此,鸟崇拜仍有特殊意义。当时的东夷,森 林参天,水草丰茂,飞禽走兽,多不胜数。生活中不仅有飞鸟,更有威胁着他们、 不时出没的野兽。“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 [4] 可能因为 时有野兽出没,他们养成了随身带剑的习惯,以备不测发生。《诗经》反映 东夷风俗的《风》诗中也有许多描写打猎的作品。因此,出没的野兽,更 深刻地提醒着他们生活的真实存在。但尽管如此,东夷人没有以令他们畏 惧的野兽为图腾崇拜,而是选择了飞鸟。想想吧,蓝天下群鸟盘旋;森林 里万鸟合奏;滨海边水鸟关关……在这如画如诗的世界里,多少紧张、纠结的 心不能给你抚平了呢?因此,以鸟为图腾崇拜,体现了东夷人对自由、快乐、和 平、善良的一种向往与追求。特别是,东夷人最喜欢玄鸟,即燕子。燕子亲切、 温暖、怀旧、恋家、与人为善,每次到来都会带来勃勃生机,似有“好生之德”。 第二,“为鸟师而鸟名”。用鸟的名称作为官职的名称,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而是 “量能授官”,隐含着一种平等、民主的精神。同时,将鸟名引入官职中,显示 出人与鸟亲密无间的“沟通和交往”,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东夷人与自然和谐、 亲善、平等的密切关系,这其实就是一种“仁”文化。东夷这种仁文化在民风民 俗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许慎《说文解字》释“夷”为:“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清段玉裁为之注曰:“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 [1]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一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392. [2] 王志民,张富祥.齐鲁文化通史(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4:99. [3]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86-1387. [4]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483.18 之国。” 范晔也在《后汉书·东夷列传》开宗明义云:“《王制》云:‘东方 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 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或许是民风民俗的滋养,东夷大地多出圣王贤人。孟子说:“舜生于诸冯, 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1] 这位“东夷之人”是上古最著名的圣王 之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 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若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2] 舜化解百姓之间 的矛盾,不用刑典,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实现去纷争、正风俗的目的。 舜不仅以德化众,而且以德服敌。“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舜征有苗,不 动干戈,而是用“修教”的方法。果然,三年以后,东夷人拿着斧头,对着有苗 的方向比划比划,有苗就归服了。以德化众,以德服敌,大舜堪称仁之先祖。 徐人的血缘先祖伯益也是一位古代大贤。据说,伯益五岁时就跟随父亲皋陶 和大禹一起治水,功比大禹。治水结束后,大禹向舜汇报时说:“非予能成,亦 大费为辅”。大禹即位后,首先选定皋陶做他的继承人,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 备将帝位传给伯益。但是伯益和他的父亲皋陶一样,也淡于权位。大禹死后,伯 益主动退避,将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箕山以北,终其一生,因而成 就贤名。 徐国是根正苗红的东夷国家。徐人建国很早,历史悠久,一直在东夷这片肥 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和其他的东夷部族如奄、薄姑、淮夷等和平相处,共 同发展,建设着“大家”、“小家”的文化。到商末周初,徐国已经发展为大国。 “其时大国有鲁、齐、丰、薄姑、邶、鄘卫、东、晋、宋、陈、蔡、许、楚、庸、 吴、徐等。” [3] 从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徐国经济发达,文化进步,民风淳厚。 先祖圣德的昭示,温暖仁风的沐浴,深厚文化的滋养,这是徐偃王提倡“仁”或 践履“仁”的最适宜环境和最肥沃土壤。



       3.徐偃王之仁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1] 杨伯峻译注.孟子·离娄下(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4. [2]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难一(卷第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349. [3] 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图说[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0.19 “我们每一次提到他(徐偃王),就会联想到仁义。” [1] 但是,我们提到仁 义,却不大会想到徐偃王,因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 孔子创建了儒家学说,它的核心就是“仁”。儒学创立后,“仁”就成了我 们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 且至今作为优秀文化为我们所提倡和运用。孔子用他一生的努力,完成了影响千 古的“仁”学体系,孔子是伟大的。郭沫若说,“仁不一定是孔子第一个人提出 来的,但却是他第一个大力倡导和宣传的” [2] 。那么,孔子仁学思想的源头在那 里?孔子生于鲁,鲁是当时文化的中心。所以一般认为,孔子的“仁”源于鲁。 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当时的鲁国是“一个东方宗周样板和周文化中心” [3] ,代表 的是周文化。而周文化很少谈到“仁”,它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礼”。周公“制 礼作乐”,孔子“克己复礼”都是“礼”,而不是“仁”。“礼”是秩序,“仁” 是自由;“礼”是法治,“仁”是人治;“礼”是尊尊,“仁”是亲亲,二者并 不相同。因此,从“犹秉周礼”、“周礼尽在”的鲁国学到“仁”是比较曲折的。 那么,孔子的“仁”到底来自哪里? 笔者认为孔子仁学源头之一是徐偃王之“仁”。 第一,孔子具备了解徐国历史、文化及其徐偃王事迹的条件。 孔子痴迷周、鲁文化,一生都在探索和研究。而徐国与周、鲁世为仇敌,徐 国与周、鲁之间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代。因此,孔子全面了解西周、鲁国 的历史与文化,根本避不开徐国,避不开徐偃王。 孔子先世为宋人,对故乡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后, 不久就来到了宋国。宋国与徐国为近邻,文化交流不会少。秦汉以后,徐氏形成 五大郡望,其中濮阳郡望就属于先秦宋国,可见徐国与宋国的密切关系。因此, 宋国应该是孔子了解徐国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 徐国于公元前 512 年为吴国所灭,徐国失国后,徐章禹带领贵族逃到楚国, 成了楚国的臣民。10 年之后,孔子周游列国,也来到楚国,这位研究历史的大 师,应该有直接接触徐国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193. [2] 钱宗范,何海龙.试论中国古代夷族文化对华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2, (1):79. [3] 王志民.齐、鲁分封的比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23.20 第二,孔子特别心仪东夷文化。《论语·子罕》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孔子看来,夷乃是君子所 在之地。所以心向往之,愿意虚心学习和接受。孔子就曾经虚心向郯国国君郯子 学习职官文化,并发出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感叹。徐偃王是当时东夷大 国徐国最显赫的君王。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徐偃王的“路线”如此合节合拍,实际 上是受到了徐偃王的启示和影响。 但是,纵观《论语》这部记载孔子言谈及思想的著作,却全不见徐偃王的影 子,这是为什么?如上所说,周、鲁与徐世为仇敌。自西周建立至西周末年,徐 国对西周的“反叛”几乎就没有停止过。鲁国在建国之初,就被徐国逼得“东郊 不开”。因此,作为周、鲁文化的代言人,孔子的“反徐”情节恐怕是强烈的, 特别是徐偃王曾经“僭号为王”,这对时时刻刻渴望“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尽管徐偃王走的是“仁义”路线,孔子也对其心悦诚服, 但“打不开心结”的孔子可能不愿意公开赞赏他。 第三,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徐偃王多有相合。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孔子看来,统 治者只要“修文德”,就能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统治者如果以德治国,他的江 山就会永固不变,其他国家就会像行星绕着北辰星旋转一样,都来朝拜他。再来 看偃王之仁。“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 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两两 比较,孔子以上观点,简直就是对徐偃王“好行仁义”的归纳和总结。另外,孔 子的庶、富、教思想,爱民思想等也都与徐偃王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当然,徐偃 王提倡仁,或者说实施了仁,但徐偃王不是理论家,他没有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 所以,我们不能将徐偃王之仁与孔子系统的仁学思想一一对应。孔子的仁学思想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源于孔子对历史的研究、对现实的反思、对文化的博采 等,但毫无疑问,徐偃王对“仁”的提倡和实践,给了孔子最直接最明白的启示。 第四,徐偃王的“好行仁义”对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最著名的是他的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孔子仁学思想上发展起 来的。但是,孟子的仁政学说也直接受益于偃王之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21 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著名主张,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是震聋发聩的。但是孟 子这一思想却非凭空而来,因为早他八百年的徐偃王,早已这样做过了。“穆王 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 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 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徐偃王想的不是江山 社稷,更不是个人安危,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为了百姓不受战争的荼毒,徐偃 王放弃了社稷,放弃了君位,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做出了最好的诠 释。另外,孟子对发展经济的提倡,对战争的强烈谴责,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徐偃王的影响。 第五,徐偃王与荀子。荀子是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宗。他继承了孔子的 “礼”,对“仁”没有特别提倡,他也没有直接谈及徐偃王的“仁”。但是,在荀 子心目中,徐偃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说: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 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 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1] 在这里,荀子把徐偃王和他的宗师孔子相比,和周公、皋陶、闳夭、傅说、 伊尹、禹、汤、尧、舜这些圣人、贤人相比,足见荀子对徐偃王的崇拜和敬慕。 “西周时徐偃王的仁义思想是孔子、孟子仁义观的萌芽。” [2] 此说甚是,在 儒学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徐偃王之仁的启发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或者说, 偃王之仁是在东夷沃土上培养出的“仁”之萌芽,而孔孟之“仁”则是在这萌芽 之上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



      4.战国末至汉初对徐偃王的圣化 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在一些文献中,出现了关于徐偃王怪诞、神奇的记载。 最早的是《尸子》。 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3] [1]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非相篇(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8:75. [2] 钱宗范,何海龙.试论中国古代夷族文化对华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2, (1):79. [3] 尸佼撰,李守奎,李轶译注.尸子译注(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3.22 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1] 这是对徐偃王体貌和性情的描写,确实十分怪诞。如徐旭生先生所说:“有 筋无骨,理不可能” [2] ,“但错误必有其原因” [3] ,所以人们对此作过不少分析, 徐旭生先生的分析最详细,最典型。在经过细致分析后,他说,“徐偃王有筋而 无骨”是指“病蘧篨,不能弯腰,臃肿无度,远道传讹,就成了‘无骨’了” [4] 。 笔者认为,徐旭生先生可能掉进了文本的陷阱。早在宋代,人们就看出了这种描 写的矛盾。“夫徐偃王,徐国之君也。主祭祀,奉朝聘,交邻国,接百官。古者 人君无所不亲,则偃王何以能自力哉?古者有天疾者不入宗庙,有人疾者不入宗 庙,则偃王何以能入即位哉?” [5] “偃王有筋无骨,何以坐立持兵?况今古以还, 曾有人而无骨者乎?” [6] 因此,如果徐偃王果真“病蘧篨,不能弯腰,臃肿无度”, 那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又怎能料理朝政?又怎能带兵打仗?又怎能做国君?所 以,徐偃王“病蘧篨,不能弯腰,臃肿无度”的分析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尸 子》关于徐偃王的记载,也能否定“病蘧篨”说。窝囊到这样的程度,还能“没 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关于第二条,徐先生也有自己的解释,他 说:“他(徐偃王)的好怪,《尸子》记之,本属诟厉。” [7] 《尸子》所记徐偃王 之怪事没有前后文的联系,我们也很难断定这一结论是否属实。《尸子》为杂家 著作,但法家倾向十分明显,徐偃王行仁义,不符合法家心意,“诟厉”一下倒 也很有可能。但还是不能得出必然结论,我们姑且放下,再来看另一条怪诞的描 写。这条描写来自《荀子·非相》: 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 [8] 对于这一描写,人们也作了许多分析。有人说,“目可瞻马”意思是眼睛只 能看到远处的马;有人说,他的眼睛很大,可以与马眼相比;还有人说,“马” 应为“焉”,“焉”、“颜”音同义通,指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脸,等等。但不管怎 [1] 尸佼撰,李守奎,李轶译注.尸子译注(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2. [2]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19. [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19. [4]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20. [5] 刘 敞.公是集(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569. [6] 邵泰衢.史记疑问(卷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7]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8]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非相篇(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8:75.23 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徐偃王长得很怪、很丑。尽管如此,作者一点“诟厉” 徐偃王的意思也没有,而是在颂扬。因为偃王之后,作者还写到了孔子、周公、 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这些古代圣王的体貌也都怪诞不已。 荀子还写了许多名臣,如公孙吕、孙叔敖、叶公子高等。他们或“名动天下”, 或“以楚霸”,或“仁义功名著于后世”,但也都奇形怪状,甚至不成人形。荀子 说,这些人“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1] 但是, 我们依然纳闷,难道就这么巧,古代这些著名的圣人、君子都如此这般其貌不扬? 当然并非如此。这反映了古人的名人崇拜心理。原始社会科技水平十分低下,在 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十分渺小。人们对一些具有非凡才能的英雄,或给他们的 生活带来便利和幸福的人物,崇拜不已。他们认为这些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带 有神性、圣性的。因为这些人不是普通的人,所以他们的体相也就与普通人有别。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 [2] 这些奇形怪状、倔奇不常,是 一种神性、圣性在人间的体现。庄子说:“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3] 又说,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4] 所以,在古人看来,凡是怪诞的,都是神圣的、 通天的。因为这些人是圣人,所以这些人有着区别于常人的古怪长相和怪诞爱好。 现在再回头看《尸子》二则,其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对徐偃王“有筋无骨”及怪 诞爱好的描写,不是对徐偃王的“诟厉”,而是对徐偃王的神化、圣化。《古微书》 在解释古代帝王贤人的奇异相貌时说: “帝王之相亦有不必奇而奇者。如周灵王生而有髭,是谓髭王;刘聪虏 耳,亦生而眉白,左耳毫长至二尺,其父渊当心有赤毫三根,长三尺六寸; 此何解也?汉高帝左骨七十二黑子,而宇文泰亦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梁 武帝有文在右手,曰‘武’;隋文帝有文在左手,曰‘王’……然则天之笃 生,亦安问时地哉!瑞气之所偶值,因而谓之英雄。其实徐偃王之有筋无骨, 李克用之独眼,宋太祖之正黑色,未始非英雄也。” [5] 因此,徐偃王的“有筋无骨”乃是“瑞气之所偶值”造成,乃是帝王之相。 [1]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非相篇(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8:73. [2]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20. [3] 杨柳桥.庄子译诂·齐物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4. [4] 杨柳桥.庄子译诂·大宗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32. [5] 孙 瑴.古微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163.24 “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大都与鬼神一样古怪离奇。尧舜禹汤身上的种种怪状,其实 就是灵异的表征,其作用类似于西方宗教中圣母头上的光环。” [1] 因此,最迟在战 国末,徐偃王已经被戴上了神圣的魅力光环。 对徐偃王的圣化,还可以从徐偃王的诞生神话中体现出来。 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 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烰成儿。生时正偃, 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 [2] 《博物志》虽然成书于晋,但多取材于汉代。所以,这则关于徐偃王诞生的 神话应该流传于汉代。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对于卵生神话,我们并不陌生, 略举几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 地。 [3]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 取吞之,因孕生契。 [4] 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 既而有孕,乃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于犬,犬不食;弃之于豕,豕 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剖割之, 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 字之曰朱蒙。 [5] 秦之先……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6] 卵生神话在我国古代流传很广。学者龚维英曾有《我国上古“卵生文化”探 索》一文,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论述。“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 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7] 这些卵生神话,或发生在人类始祖身上,或发生于各 [1] 张应斌.残疾人与中国早期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9,(1):142. [2] 张华著,祝鸿杰译注.博物志全译(卷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2. [3] 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 [4]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1. [5] 魏 收.魏书·高句丽传(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13. [6]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7. [7]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25 部落或民族的首领身上,实际上表现了民族的自豪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是对本民族英雄的神化和圣化。龚维英也曾论及徐偃王神话。她说:“这众多的 自认为鸟的裔孙的东夷人,自然把本族的显耀神人都说成是卵生的……徐偃王和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的东明,既然族隶东夷,平生际遇又颇不平凡,均在神 话或历史传说里建功树勋,声名赫赫,他们必定卵生,以傚乃祖。” [1] 因此,关 于徐偃王诞生的神话传说和其他民族的英雄神话传说一样,反映了人们对心中英 雄的崇拜,是对英雄的神化、圣化。 每一位英雄都有其特殊的本领和事迹,那人们为什么要圣化徐偃王?当然最 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仁”。



(二)徐偃王之“文”
《说苑》记载,徐偃王被楚文王打败,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赖于 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徐偃王实行仁政, 爱民如子,视物如伤,这确实是一种“文徳”。不过,“文徳”还应该包含更广的 意义。像个优秀文人一样,心无旁骛追求自己的精神所爱,是徐偃王突出的个性 特征。宋人刘敞在分析徐偃王“有筋无骨”时说:“语曰:偃王好为仁义而不修 武备以亡其国,吴以此推之,文德柔,柔者筋象也;武备刚,刚者骨象也。故贵 文而废武。” [2] 指出了徐偃王对“文”的偏重,这大概是对徐偃王实事求是的评 价。“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为了自己 喜爱的“怪鱼”、“怪兽”,他甚至“没深水”、“入深山”,甘冒身命危险。这全是 文人的痴心,而不见君王的风范。徐旭生先生对这条记载有十分精辟的分析。他 说: 《尸子》记他的好怪,不过记述他的奇怪性情,并不是要恭维他。可是 科学的开端与好奇心颇有关系,亚里斯多德借着亚历山大王的动植物搜集 品,才可以奠定西方植物学的基础。如果当日徐国能力自卫,偃王的搜集品 不致散失,那在中国生物学的奠基早于希腊二三百年也很难说。我们生在两 千六百年以后,想起古人科学兴趣的发达,可是他们辛勤搜罗的成品又因为 [1] 龚维英.我国上古“卵生文化”探索[J].云南社会科学,1987,(3):108. [2] 刘敞.公是集(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569.26 无力自卫,完全散失,真是不胜钦慕与怅惘了。 [1] 在对当时已确凿为徐国的铜器进行分析后,徐先生又说:“偃王虽奔败,可 是徐国的文化经他的提倡,颇有增高。” [2]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气很大的文人皇 帝,如梁武帝、李煜、宋徽宗等。如果我们完全了解徐偃王一生事迹,那中国历 史又添一位文人皇帝也说不定。非常有意思的是,曾校订《说文》的宋初著名学 者,东海徐氏后人徐铉就曾将李煜比作徐偃王。《宋稗类钞》载:“太平兴国中, 吴王李煜薨。太宗诏侍臣撰神道碑。时有与徐铉争名,欲中伤之。因奏,知吴王 事迹,莫若徐铉为详。太宗遂诏铉为之。铉遽请对而泣曰:‘臣旧事李煜陛下, 容臣存故主之义,乃敢奉诏。’太宗许之。铉为碑,但推言历数已尽,天命有归 而已……又有偃王仁义之比。”之后,徐铉又写吴王挽词三首,其中“道德遗文 在,兴衰自古同”,再次表达了将李煜比作徐偃王的意思。 徐偃王的文化倾向,很少有人在意,徐氏后人也很少有人像徐铉一样对此加 以关注。然而徐偃王的“文艺细胞”却像基因一样遗传下来,为后世徐人所继承。 自古至今,徐氏后人文人辈出,大家卓然,或许这并不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