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文化 > 一、得姓徐国,植根齐鲁
文化
一、得姓徐国,植根齐鲁
2013-06-27420
一、得姓徐国,植根齐鲁
关于古徐国的疆域及其徐人的活动范围,研究者甚众,但聚讼纷纭,此不赘 述。笔者认为,徐人的根在齐鲁。由于战争等多种原因,徐人多次南迁,春秋时 期最终定居于今安徽、江苏之间的泗县、泗洪一带,公元前 512 年被吴国所灭。 [1]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卷七十五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20. [2] 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196. [3] 赵东升.徐国史迹钩沉[J].东南文化,2006,(1):52.10 1. 夏初至商末周初。 这一时期,徐人得到夏商两朝的支持,到商末周初,徐国已发展为巍巍大国。 其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曲阜以东,包括费县、曲阜、莱芜等广大区域, 两千多年来几乎没有地域变化。 首先,少昊“都曲阜”,以少昊为始祖的嬴姓多分布在今山东东南部一带。 其次,徐姓血缘始祖伯益的地望也在山东。《史记·秦本纪》载: 秦之先, 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 玄鸟陨卵, 女修吞之, 生子 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已成, 帝锡 玄圭。禹受曰: “非予能成, 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 赞禹功, 其 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 佐舜调驯鸟兽, 鸟兽多驯服, 是为柏翳。受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 实鸟俗氏; 二曰若木, 实费氏。 [1] 据此,人们对伯益的地望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伯益的活动中心在 “嬴”地。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氏族博考·卷五》在解释古姓渊源时说:“姓之为 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居于 姚墟者赐以姚,居于瀛滨者赐以瀛。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 姜水故也。”“嬴”是“瀛”的简写,就是说,“嬴”之得姓源于所居。《礼记注疏·卷 十考证》曰:“泰山郡有博县、嬴县,此注犹云今泰山郡之属县耳。”就是说,“嬴” 即今山东泰山以南,莱芜一带。 另一种认为伯益的活动中心在“费”地。 伯益又名大费。“当以居地得名,或费地因大费所居而得名。” [2] “费”即今 山东费县西北。 笔者认为这两说并不矛盾。伯益世代为贵族,生于费,居于费,并因所居而 得氏,即为“费氏”。后因助大禹治水,功勋卓著,因而“胙土、赐姓嬴”。因此 “嬴”, 乃是伯益的后封之地。即伯益的“第一故乡”为“费”,“第二故乡”为 “嬴”。 [1]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7. [2] 张广志.徐人早期活动领域浅谈[J].青海民族研究,2006,(4):93.11 “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后夏时受封于徐。” [1] 那么,若木之“徐”地在 何处?《太平寰宇记》卷十六“泗州”引《都城记》曰:“伯益有二子,大曰大 廉,封鸟俗氏,秦为其后也;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居南 裔”者,应该相对“北裔”而言。称“费”为“南裔”,则“北裔”是指“嬴” 地。从谭其骧《简明中国古代地图册》可以看出,“费”(今费县附近)恰在“嬴” (今莱芜附近)正南方向上。若木所封之“徐”在“鲁”东一带,更能从出土文 物上得到证明。1965 年,在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了一方青铜鼎,人们 名之为“徐子氽鼎”。鼎上有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说明出土地点为徐国 国君徐子墓地。另据《书序》谓:“鲁侯伯禽宅曲阜, 徐、夷并兴, 东郊不开, 作《费誓》。”这也说明,徐在西周初期,依然在鲁之东方。 徐国在夏商两代受到重视,伯益的后人世代为诸侯。徐人可能不断扩展地盘, 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据说徐国的前五代君主葬在东海郯城以北。“在山东省郯城 县城北 3.5 公里处,二〇五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有一座方圆百里,高近十米的 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 墩。” [2] “豹公墩,也称豹墩、大墩、六里墩,据考证为夏朝徐国五代国君的墓 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宋朝淳熙乙巳年(公元 1185 年)由西山蔡元定 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 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伯 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 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 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夏袭徐国君, 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 里……’” [3] 作者还指出:“对于以上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 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 [1] 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196. [2] 徐绍贵,徐中立,高芳.郯文化研究·山东郯城豹公墩,天下徐氏始祖陵.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 司,2002:426. [3] 徐绍贵,徐中立,高芳.郯文化研究·山东郯城豹公墩,天下徐氏始祖陵.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 司,2002:426.12 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1] 由此可知,山东南部一带即是徐人活动的 中心之一。 2. 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徐与周、徐与鲁不断交战,迫于压力,徐国不得不南迁。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西周初期,主要是成王时期。徐人依然活动于山东泰山以南、曲阜以 东旧居地。后鲁国建立,经过周、鲁的双重打击后,徐人不得不退出鲁中、鲁南 旧地,迁向鲁南、皖北、苏东北一带,包括今郯城、徐州、下邳等地。西周建立 后,徐与周、鲁战争不断。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族以叛。 ——《周逸书·作洛》 嗟,人无哗!听命徂兹!……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 ——《尚书·周书·费誓》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书序》 从以上关于徐与周、徐与鲁战争的描述看,周初徐人依然盘踞鲁东旧地,而 且气焰甚胜。 这一结论还可以从另一条文献得到证明。徐国历史上有一位徐驹王。《礼 记·檀公下》记徐大夫容居说:“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2] 关于驹王的生 平、年代以及其他事迹,文献没有其他任何记载。徐旭生认为,徐驹王是比徐偃 王更早的一代著名君王,但没有指明其所处年代。笔者认为,徐驹王可能就是周 初支持三叔及殷遗民叛周的徐君。《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年)奄人、徐人 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邶”在黄河西岸,并且就在曲阜正西方。“西讨、济河” 与“入于邶”相合。可以推测,成王二年,徐驹王带领军队,从鲁东出发,一路 上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渡过黄河,与邶、鄘等地的商遗民、管叔、蔡叔联合起 来,发动了叛周战争。 [1] 徐绍贵,徐中立,高芳.郯文化研究·山东郯城豹公墩,天下徐氏始祖陵.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 司,2002:427.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4.13 第二,西周中期,主要是穆王时期。徐与鲁的战争结束后,在近五十年的时 间里,没有发生战争。徐人很快恢复了国力,并再次扩大疆域。这时北方鲁、齐 等国已站稳脚跟,并发展起来,向北拓进已不太可能。徐人以郯城、徐州一带为 根据地,积蓄力量,向南发展。 周穆王是西周历史上一位著名君王。他喜游历、好征伐,“昔穆王欲斯其心, 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1] ,不仅努力向西北方向开拓,更致力于向东 南方发展。富裕的徐方自然是周穆王垂涎的重要对象。《史记·秦本纪》载:“造 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 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史记·赵世家》也有类似的记载。周穆王时期,国 势强盛。周穆王的大肆用兵,使徐国的国力有所消耗。此时,鲁南、苏北一些周 封的小国,可能也趁此机会巩固甚至扩大了疆域。这种情况下,可能徐人不得不 向南迁移。 第三,西周晚期,主要是周宣王时期。由于周穆王的打击,徐人再次南移, 到周宣王时,徐人已经到达淮河流域。 《诗经·大雅·常武》记载了周宣王东征徐方的赫赫战功: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 彼淮浦,省此徐土……徐方绎骚。震惊徐方……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 淮浦,王师之所……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 徐方来庭。徐方不回,徐方还归。 [2] 从《常武》可知,徐方此时已被归为“南国”,“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 彼淮浦,王师之所”,徐人已经成了淮河一带的主人。总之,经过周公、鲁侯、 穆王、宣王几乎整个西周时期的征伐之后,徐人最终退出山东旧居地,进入到了 淮河流域。 3.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徐人以淮河流域为活动中心。 徐于庄公二十六年见于《春秋经》。“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3] 在这之前, [1]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41. [2]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485-488. [3]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氏传·庄公二十六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3.14 一直到周宣王时期,大概有一百三四十年,文献都没有关于徐国的记载。很可能 这一时期,徐国又发展起来。宋、齐、鲁何以伐徐,《左传》没有解释,“宋与徐 国境相接,可以有疆场的争端,宋人不能自己解决,需要齐、鲁的帮助,足以证 明徐当时国势颇强。” [1] 但此后,春秋时期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周室衰 微,诸侯蜂起。首先是齐桓公争霸,接着楚、晋、吴等国也都强大起来。徐国被 夹在大国之中,进退维谷。从《左传》的记载看,这期间徐国一直与齐修好,并 通婚姻 [2] 。但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楚、吴强大起来,徐国成了楚、吴争霸的 牺牲品,而齐国已经难以给徐以帮助。这时徐国时而依楚,时而靠吴,时而为吴 攻,时而被楚伐。公元前 512 年,吴国“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3] 徐国最终退 出了历史舞台。 《史记·秦本纪》之《集解》引《地理志》曰:“临淮有徐县, 云故徐国。” 《正义》引《括地志》云:“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 古徐国也。”《春秋》 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徐国, 在下邳僮县东南。”据清《一统志》,僮县 故城在今安徽泗县东北;徐县故城“在旧州城西北,周时徐子国”。总之,一般认 为徐国在今泗县境,洪泽湖的西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之南一带。但在进行 了上述考证后,可以得出,这一带是徐国春秋时期被灭时的位置。徐国发源于山 东之地,齐鲁大地是徐人的第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