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 齐刀“安阳”地望考
2013-04-18253
大抵在2500年前,东周时代的齐国故土上铸造使用了铭文为“安阳之法化”的刀形货币,考古学界已经确证。“安阳”为城邑地名,“法化”即“法定的标准通行宝货”。对其“安阳”地望,众说纷坛、扑朔迷离。今据前人研究成果,力图将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稍加疏理,试做小考,以求教于诸家。 以“安阳”命名的城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中屡有出现,仅从先秦货币铭文中考察就有:魏安阳(今河南省扶县东南)、赵安阳(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南)、燕安阳(今辽宁省建平县境)、秦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等地,上述诸地多系农铲形的布币流通区,与齐刀币者无关。 齐邦安阳,居其何地,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现将诸家论述录列如下: 一、曹县东 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齐宣公四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齐伐鲁国的莒及安阳,安阳入齐。又,《史记·项羽本纪》中楚王令宋义救赵于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途中“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此“安阳”位于今山东省曹县东。丁福保先生在1940年出版的《历代古钱图说》中首言此说。最近,苏晔先生又专文是论。 二、济南说 《春秋·成公二年》:鲁、晋、曹、卫诸大夫及齐侯战于鞍。西晋杜预注曰:鞍为齐地。鞍即鞍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古钱学家遂认为安阳即鞍阳。 三、莒县说 安阳本为莒地。《后汉书·赵彦传》云:“莒有五阳之地。”注曰:城阳、南阳、武阳、开阳、安阳并近莒。此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与济南之间一带地方。 四、灵山卫 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胶州灵山卫(今属胶南市)古城旁出土了三件青铜器,即著名的齐国官制铜量,根据铭文记载三量之名分别为“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子禾子釜”器高38.5、口径22.3、腹径31.8、底径19厘米,实测容20460毫升。腹壁处刻有铭文9行计109字。“陈纯釜”器高39、口径23、腹径32.6、底径18厘米,实测容20580毫升。腹壁铭文7行为34字。以上两器形体相同,似坛,圆口,深腹,腹部有对称半环形耳。"左关"器高10.8、口径19.4厘米,容2070毫升。铭文4字,形如碗,有流。三件铜量均为田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器,是研究古代度量衡制及齐国史的重要资料。其中“陈纯釜”铭文称其所在地曰“安陵”,郭沫若先生研究指出:此“安陵”即在灵山卫故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亦云:“安陵邑,战国齐地,在今山东胶南县东北。” 安陵古城位于今胶南市城北十五公里处,北倚小珠山,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又是胶州湾中的古港,与齐国著名的琅琊军港(今山东省胶南市)相临。西周时期,此地属莒国,且与莒都“介根”(又名“计斤”,在今山东省胶州西南三里河一带)相距较近。其经济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近年来,在灵山岛西部沙嘴子村出土的西周铜鼎、铜锛、陶器等珍贵文物即是例证。春秋初期莒国迁都于莒(今山东省莒县境),城邑旋即属莱,齐公灭莱后该地归齐。附近山陵连绵,矿藏资源丰富,尤以品位较高的铜、铁为主。《管子·轻重戊》载:“莱、莒之山生柴,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为币。”又谓:“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安陵之地先属莒,后为莱,再归齐,故《管子》仍曰“莱、莒之山”。陵,丘陵,系大土山。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都有“阴、阳”两大对立面。按此,山陵与山谷相对,陵为阳,谷属阴。又,山之南、水之北亦则阳。故此,安陵、安阳同义相通。由上揆度,“安阳”当在“安陵”附近;安阳、安陵或即一地;或属先后异名。 安陵之地又迫近海湾,为齐国水陆贸易的海上交通门户。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逐渐扩大与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发展,安陵港到战国时期就逐步发展成为齐国重要的商业性港口。“齐国三量”的出土更表明了安陵在齐国的显著经济地位。所以,作为齐国“左关”的安陵与大邑即墨一样,具备铸造货币的条件,也符合东周时期城邑铸币的规律。至于安阳刀的铸行时间,应为齐灭莱以后,当在春秋中晚期或战国早期。是否如此,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