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管子戒》载,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琊。”《孟子·梁惠王》载,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桓公、景公为什么问于管仲、晏婴欲巡琅琊?因为琅琊山上有“四时主”。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凭当时自己的霸主地位欲代周天子行封禅礼之意,学周天子巡游琅琊等名山大川、祭祀神主;景公时,齐国有复霸之势,所以也学桓公的样子巡狩名山大川祭祀神主。这都源于琅琊山上设有四时主神的缘故。据《吴越春秋》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灭吴之后,“徙都琅琊”并在琅琊山上立观台,以望东海,祭祀东海之神,即四时主神,祈求完成统一中原之霸业。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五巡郡县,先后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巡琅琊,在琅琊台立刻石,颂秦德,遣徐福入海求仙,祭拜八神、祈求长久地享受帝王之乐。《史记》载,秦二世胡亥继承皇位以后,学着秦始皇的样子于公元前209年春东行郡县,行礼祠名山大川至琅琊,并刻诏书于秦始皇所立石旁,欲借始皇之伟业永久统治天下。《汉书》载,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94年和公元前93年四巡琅琊,并祠神人于交门宫。据《汉书》载,汉宣帝刘询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东巡琅琊并祠四时主于琅琊台上。《汉书》载,东汉明帝刘庄,在任期间行幸琅琊。琅琊台的四时主祠成为历代帝王重要的祭礼场所。
由于琅琊台的四时主祠成为历代帝王重要的祭礼场所,因此,也就成为历代文臣武将、达官贵人的祈拜之地,秦代大将军王翦之子列侯武城侯王贲及王贲之子列侯武城侯王离于公元前219年,随从始皇帝东巡郡县,到达琅琊,并在海边与丞本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一起参与谋划为始皇帝歌功颂德、刻碑立传之事宜。后,由卿李斯起草《琅琊刻石》颂辞。公元前210年,卿李斯升为丞相,和赵高、胡亥一起随从始皇帝东巡郡县,到达琅琊,二次接受徐福上书。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大臣冯去疾、车夫令赵高随同秦二世东巡郡县,又一次来到琅琊。这次东巡,丞相李斯、大臣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冒着死罪进谏,请求把《诏书》刻在始皇所立石旁,这就是留传后世的二世《诏书》。到了汉代,据《汉书》载:太史令司马迁曾多次跟随汉武帝巡视郡县,所著《史记》中有10多处详细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巡视琅琊、徐福东渡等重大历史事件。到了宋代,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知密州军事苏轼游琅琊台、考察秦刻石,作《书琅琊篆后》并请友人庐江文勋摹写刻石,置诸城超然台上。明代,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诸城知县颜悦道于琅琊台上建海神庙、礼日亭。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琅琊当地居民为前诸城知县颜悦道建生祠于琅琊台上。清代,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诸城知县程访于琅琊刻石南面磨其迸裂痕,刻“长天一色”四个大字。
由于琅琊台“四时主”的影响,琅琊台同时也成为齐地方士最为集中的区域。据《史记》载,在琅琊活动的方士,留传后世的有两个著名人物,一是安期生,二是徐福。“安期生,琅琊阜乡亭人也。卖药海边。”西汉李少君对汉武帝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作见人,不合则隐。”《汉书.蒯任江息夫使》载:“初,蒯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曾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后当隐去,授术于申公诸人,故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仙。另据《史记》载,徐福一生的主要活动均在琅琊,从公元前219年在琅琊台上书受命出海求仙到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出海不归,整整十年。琅琊台成为名人方士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心。
正是由于琅琊台自春秋以来留下的古风遗韵,因此,又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探访的胜地,唐代诗人李白在探访琅琊台之后留下《古风》“始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功铭会稽岭,骋望琅琊台……”的著名诗句。白居易在考察琅琊台后,在《海漫漫》中,讽刺了秦皇汉武相信不死之药,徐福东渡取仙药不成的诳诞之举。李商隐在《海上》一诗中发出了“徐福空来不得仙”的感叹。熊曜《登琅琊台观日赋》中描绘了琅琊台“秦之东门,天地一空,直观晓日,立于海中。倾地舆而通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的壮美画卷。苏轼在《书琅琊篆后》中,对人们保护好琅琊刻石发表了一番“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观览焉”的呼吁。刘翼明在《重游琅琊台》一诗中描绘了琅琊台周边“钟鸣野寺斋堂岛,潮打空城亭子兰,愿与此处成小隐,一蓑一笠一渔杆”的海边渔岛风景。还有汪遵、独孤及、王无竟、丁耀亢、匡翼之、李澄中、高凤翰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了珍贵资料。
琅琊台几千年来的文化留下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古台基、夯土层、陶管至今保留,秦琅琊刻石、“千秋万岁”秦瓦当堪称国宝。近几年出土、收集了石器、陶器、铜器、古币、琅琊台图、琅琊刻石拓片300余件文物。2002年在琅琊港水下考古中,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内有保留完整的一大宗明代瓷器,这说明琅琊港至少在明代以前是我国重要的沿海贸易港口和海上重要航线。1982年国务院将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琅琊台为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199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琅琊台兴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级3A级风景区。
琅琊台自1992年对外开放以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开发建设了琅琊文化陈列馆、徐福殿、云梯、观龙阁、秦兵马俑布阵馆、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望越楼、徐福东渡启航处、亭子兰炮台、鲸馆、徐福街、徐福广场、观龙台、观龙亭、秦阕、观龙桥、游客中心、海水浴场等一大批景点,琅琊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四时主祠”已列入建设计划之中,随着琅琊文化的研究,“四时主”与琅琊文化形成的探索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伸。
综上所述,琅琊文化的形成缘于琅琊山四时主祠。
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