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玉(1881—1971),名鸿宝,字森玉,以字行,浙江吴兴人。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
少读家塾,后就读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后中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山西大学堂,读化学。在校期间,即著有《无机化学》和《定性分析》,校中称为“奇才”。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宝熙十分赏识他的才华,经常邀他鉴赏古物,共同探讨、考证、鉴定、研究文物,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文物鉴定家的基础。历任奉天测图局局长、清廷学部图书局编译员。民国建立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4年11月,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后任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参加主持故宫文物南运。抗日战争时期,定居上海,与张元济、郑振铎、张寿镛、何炳松等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多方寻访、购置散落于沦陷区濒于危境的珍籍善本,予以妥善保护。
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生为查访、发掘祖国文物奔走天南地北,发现大同的辽代古寺、赵城的元代戏台、房山石经山唐代地契、北京的元代阿拉伯式浴池、蓟县唐代寺庙、三门峡摩崖石刻等,尤其是赵城古寺藏的多达44卷的石刻大藏经,更是稀世之珍宝。为国家征集鉴定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晋代王献之,宋代司马光、苏轼的真迹,春秋、战国和商代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一批甲骨片,秦汉以来的不少帝皇印玺等。居沪30余年,积集书籍15000余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1971年5月19日在上海含冤去世,1979年2月16日平反昭雪。
徐森玉毕生为文物、古籍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