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光绪三年进士徐堉 凤墩礼龙公十六世孙翰林院庶吉士、史部郎中、江南道御史
人物
光绪三年进士徐堉 凤墩礼龙公十六世孙翰林院庶吉士、史部郎中、江南道御史
2013-04-02946

      徐堉、字仁甫、号易园,诸城县攒牛场(现胶南市大场镇)人.光绪乙亥恩科举人,丁丑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朝考二等礼部主政,钦一等司务厅.光绪13年至光绪30年间,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提调官、精膳司主事、仪制司员外郎、吏部验封司郎中、江南道御史、贵州道御史等职衔.娶臧氏、赵氏。

      徐堉(1854-1912)字仁父,号东鹤。山东诸城县徐家大庄(今胶南柳行大庄)人。清朝官员,书法家。《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徐堉中的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第二甲第121名进士,徐堉与陕西蒲城县王集中同榜进士,又同是翰林院翰林。徐堉中进士后因书法出众,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候补道、贵州道监察御史、礼部侍郎、都察院御史等。有政绩,善书画,工诗文,著作甚多。书法学刘石庵,笔力雄健,部分书法作品现藏于山东诸城市博物馆。藏于诸城市博物馆的行书四条屏,可谓纵横恣肆,张弛有致,凛凛然,似武士仗剑;森森然,若雄鹰盘恒;坦荡荡,有大丈夫之气概。徐堉为人刚正不阿,工诗文、善书画,书法学刘墉,是“诸城琴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在故宫博物院、诸城博物馆皆有收藏;其同父异母兄徐堳亦是光绪年间进士,任太学教谕;其弟徐堃,进士,官至山西大同知府。三兄弟同朝为官,一时传为美谈。

翰林徐堉善书法

     徐堉,字仁甫,号东鹤。山东诸城攒牛场徐家大庄(今黄岛大场镇柳行大庄)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主事、仪制司主事、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提调官、精膳司主事、仪制司员外郎、吏部验封司郎中、江南道御使、贵州道御使、陕西侯补道。善书画,工诗文,著作甚多。书法学刘石庵,笔力雄健,部分书法作品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光绪三年(1877),岁次丁丑,三年一次的春闱(会试)在京师如期举行,会试中有山东乡试举人徐堉在其中,结果徐堉考中,录取为贡士,徐堉将继而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清代是在紫禁城保和殿应试。应试者自黎明入殿内,往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后,然后颁发策题。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0”““/”、“1”、“×”、五中记号,得“0”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0”最多的十卷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第一即为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徐堉终于不负悬梁苦学,殿试考中二甲121名,成科考中的幸运儿。

二甲和三甲进士中,选其中一部分书法优异者为庶吉士,徐堉在其中也。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三年后经考试,优等者原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甲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称散馆。徐堉散馆授编修,改官礼部主事,历官至山西候补道。清制道员乃四品官员,为捐官条例中所规定的的最高一级,而道员实缺有限,故捐纳道员一般无缺可补,仅能得到虚差。另一情形是,高级职员丁忧后再请职者,正常任用,提升任用为道员职时会作“候补道”,徐堉为官颇有政声,但记载不多。但伊颇善书法,这些年倒是流布不少。朵云轩四季拍卖会上,余即拍得徐翰林一堂行书。


 徐飞拍摄对联,作品在诸城博物馆。


      徐堉除工书法,亦善画,著述甚多。有《万御园十忆诗三百首》传世。橅李邕,颇得李书中的雄建浑厚和结字宽博,字中又时时透出峭拔,且纵横得体,开合自如,丝毫不带大多翰林书法中的“馆阁体”,实乃书家和学问家之字,让人推重。

    徐堉翰林出身,又有不大不小的官职,且工诗文,最重要是善书法,书法又高浑端凝,所以每平尺六千元左右还是值得。此堂七平尺,市场四万左右。

徐堉世系:

礼龙(聚)子明—谦—㤗—惠—碧—铨—梦吉—文烨—琯—徯之—泰云树棠—仲舄—

徐堉履历 

履歷                     任期                                                              出處

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3年-光緒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禮部主事              光緒6年-光緒1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儀制司主事           光緒13年-光緒16年,光緒21年-光緒2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順天鄉試同考官    光緒1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會試提調官            光緒14年,光緒1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精膳司主事            光緒2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儀制司員外郎        光緒22年-光緒2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吏部驗封司郎中    光緒27年-光緒2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江南道監察御史    光緒28年-光緒3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貴州道監察御史    光緒30年-光緒?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7冊, 頁474

   

清光绪时期诸城进士徐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科举鼎盛时期明清为例,探讨一下科举流程,就会感受科举的难度,如履薄冰,如登天之阶。

1.童试: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种考试(统称为童生试)合格后就可以取得“生员”的称号。考取“生员”后,就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生员”也称为秀才。

2..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乡试的“生员”在贡院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为解元,又因为乡试放榜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乡试榜又称为桂榜。

3.会试: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又称礼闱或者春闱。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会试合格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袁”。

4.殿试: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殿试合格后称为“进士”。殿试又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录取若干名;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录取若干名。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分为两个方面,一看书法,二看文章。凡书法欠佳者,别说进士、状元,就是举人、秀才也难考中。因此,进士、状元除了在文章方面要出类拔萃以外,书法造诣一定要精深。光绪三年(1877年),岁次丁丑,三年一次的春闱(会试)在吧北京如期举行,会试中有山东乡试举人徐堉在其中,结果徐堉考中,录取为贡士,徐堉将继而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清代是在紫禁城保和殿应试。应试者自黎明入殿内,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之后,然后颁发策题。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等到阅卷之日,分交读卷八人,每个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0”“△“/”、“1”、“×”、五种记号,得“0”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0”最多的十卷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其第一名即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一甲三人称 “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徐堉终于不负悬梁苦学,殿试考中二甲一百二十一名,成科考中的幸运儿。

 

这是进士徐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履历单;徐堉以花翎四品衔升吏部盐验封司郎中;

 

 

 

这是御史徐堉1902年奏请筹办官捐以济国用折。徐堉的楷书笔画规范,结构严谨,端庄秀丽,代表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和文化底蕴。

 

 

上面是收藏于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徐堉传》

徐堉传

徐堉直隶人,由举人遵酌增常例捐内阁中书。光绪(道光系笔误)八年九月分发。(光绪)十七年初授内阁中书。(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充补文渊阁检阅(清代皇家藏书楼的一个职位)。二十三年二月,京察一等。(京察一等是京官考核的最高级别)六月二十一日,引见奉旨徐堉着照例记名外用。七月,原选江西袁州府同知,以回避改除广西梧州府同知。(光绪)二十八年,剿办会匪雷养浩等,堉在事出力。经巡抚郑祖琛保奏,二月十七日奉旨梧州府同知,着賞加知府衔钦此。

宣统(咸丰系笔误)元年,委署泗州府知府。匪首陈三带领匪党在西林县滋扰,拥入府署抢掠一空。堉闻信督带练勇(清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的统称)自郡起程。因闻有攻袭郡城浮言,即行折回。经统兵大臣奏参,四月二十日奉旨革职拿问。(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上谕据邹鸣鹤查明,西林县城久以坍塌,并讯明该文武大臣等,尚无见贼逃避情事。徐堉因贼欲袭府城折回,扼要防堵,并督营县将贼全股剿灭。惟于军务重情禀报迟延,亦属咎有应得。徐堉着开复原官,仍革职留任钦此。

(宣统)四年,署(广西)太平府知府。府属龙州厅地方游匪滋扰,堉驰往剿办。督带练勇歼贼多名,余匪复拥对河盘踞。堉亲率兵练,开炮轰击,乘胜渡河。哭遇伙贼,刺倒坐马。堉跃起拔刀将贼刺死,旋被刀矛攒戳殒命。巡抚劳崇光奏请议恤。八月初二日,奉上谕知府徐堉临阵杀贼,奋不顾身,殊堪悯恻,着交部从优议恤。

 

注解:

1. 扼要:占据或控制要冲;

2. 上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3. 哭:这里是长歌当哭的意思;  旋:不久;

4. 恻:悲痛,忧伤;   殒命:死亡;

5. 悯:怜悯,同情;

6. 恤:这里是指周济;救济。䘏是恤的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