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 | |
---|---|
庐江太守 | |
建武将军→安东将军 | |
国家 | 中国 |
时代 | 东吴 |
主君 | 孙策→孙权 |
姓 | 徐 |
名 | 盛 |
字 | 文向 |
封爵 | 芜湖侯 |
籍贯 | 琅邪) |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东汉末年东吴的重要武将;以少胜多而闻名,多次防御曹魏大军的进攻,封芜湖侯。
生平
以少创敌
徐盛起初因为北方战乱而到吴郡避乱。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继兄长孙策统治江东,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授予兵士五百人,守柴桑长,对抗刘表属下的江夏太守黄祖。及后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率几千人进攻徐盛,当时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部下抵抗,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其后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于是不敢再次入侵。孙权升徐盛为校尉、芜湖令。后又因征讨临城南阿山的盗贼有功,升为中郎将,督校兵。
后来在222年,魏将曹休出兵洞口,徐盛与吕范、全琮渡过长江前去防守,遭遇大风,船上很多人都落水丧生,徐盛召集残部,与曹休隔江对峙。曹休派部队乘船进攻,徐盛以少抗多,魏军不能取胜,而援军已到,于是逼使曹休撤兵。战后,徐盛升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万夫莫开
后来曹操进攻濡须口,徐盛跟随孙权前去防御。魏军曾经大举进攻横江,徐盛和其他几位将领齐去征讨。当时徐盛等人乘坐的蒙冲战船遇大风,战船被吹到敌人控制的江岸。诸将见此恐惧,无人敢出击,唯独徐盛带领士兵上岸突击敌人并击退之,风停了便返回吴军营寨,孙权得知后对此大为赞赏。
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曹魏派邢贞拜孙权为吴王。孙权到都亭迎接邢贞,邢贞却在见孙权时露出傲慢的神色,张昭对此很是生气,而徐盛更加愤怒,对同僚说:“我徐盛和大家不能挺身而出,为国家消灭曹魏和蜀汉,却让我们的君王来与邢贞这样的人来订盟约,这不是耻辱吗?”说完,泪流满面。邢贞听了,对随从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不会久居于人下的。”后来徐盛被升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
同年,刘备伐吴,发动夷陵之战,但于次年(222年)在夷陵被陆逊以火攻击败,徐盛亦乘势进击,攻下刘备的多处屯营,一路立功。
疑城制防
吴黄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大举攻吴,并打算渡过长江。徐盛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建篱笆,并在墙上设置假箭楼,江中摆上战船。一众将领都认为这没什么意义,但徐盛坚持将计划施行。曹丕到达广陵后,看到围墙惊愕不已。围墙连绵数百里,而长江正在涨水,于是曹丕放弃进攻,引军撤退了。诸将于是十分佩服徐盛。
黄武年间(按其本传,卒年应于224年与229年之间),徐盛病逝,由儿子徐楷承袭爵位。
三国演义
在演义中,无论前期或者后期,徐盛与丁奉是一起登场和杀敌。在曹丕224年伐吴,徐盛与丁奉一起率军迎敌,偃旗息鼓地在广陵城内设芦苇草人,装作布满士兵的空城。曹丕在龙舟上闻曹真回报城里没有一人,认为是诡计打算下舟查探,但心里拿不定注意询问刘晔,但刘晔也跟曹丕一样看法。当夜,曹丕军举起火把,灯火通明,反而江南没有半点光。曹丕认为是诡计便撤退,而淮河布满事先浸满鱼油的芦苇,徐盛把芦苇点燃,大火连横。
家庭
徐楷
评价
陈寿: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孙元晏:欲把江山鼎足分,邢真衔册到江南。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徐盛传》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按《吴志·徐盛传》:盛字文向,琅邪莒人也。遭乱,客居吴,以勇气闻。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馀人。权以为校尉、芜湖令。复讨临成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后迁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所向有功。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黄武中卒。子楷,袭爵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