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端(1754—1812),字肇之,德清人。其父振甲曾在清河为官,随父行,在河堤上遇老兵退吏,常请教河流疏导之法。后为候选通判,助父引水,深得大学士阿桂器重,奏请留在东河待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补官。六十年署开归道事,以功赐戴花翎,旋即任兖沂曹济道。在治理睢州(今河南睢县、民权等地)河流决口、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等地)河流干涸中有功。嘉庆四年(1799)擢任知府,旋即授饶州府(今江西波阳一带)知府。七年,擢任徐州道。次年,父亡,值河南衡工河决口,嘉庆帝严命其在治丧百日后即到任。十一年,任江南正总河,加太子少保。十五年降为副总河,复任江南河道总督。同年冬,以三坝漫水革职。次年,奉命以通判挑李家楼引水。积劳成疾,卒于任。一生致力治水,身影不离河岸,不避风雨、寒暑,与役夫同劳苦。数十年间,凡遇大的水利工程,均赖徐端主办。著有《安澜纪要》、《回澜纪要》。
異名 | 種類 | 出處 |
---|---|---|
肇之 | 字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322號 |
[心如] | 號 | 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頁627 |
籍贯
原名 | 今名 | 經度 | 緯度 |
---|---|---|---|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縣 | 浙江省德清縣 | 119.977397 | 30.542476 |
引文出處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翁同書校輯 徐端列傳 徐端浙江德…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322號 夏孫桐輯 嘉慶朝河臣略備 徐端列傳 徐端字肇之…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718號 徐端字肇之…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360, 頁11374-11376 徐端,字肇之,浙江德清人。父振甲,官江蘇清河知縣。端少隨任,習於河事。入貲為通判。乾隆中,河決青龍岡。振甲知涉縣,分挑引河,端佐役,大學士阿桂督工,見而器之,留東河任用,授蘭儀通判。尋升缺為同知,調睢寧,又調開封下南河。 嘉慶三年,署山東沂曹道。睢州河決,端預築曹州隄,得無害。四年,擢江西饒州知府,未之任,調江蘇淮安。七年,擢淮徐道,丁父憂,與假治喪,仍回任。九年,加三品頂戴,護理東河河道總督。時衡家樓甫塞決,詔以前官王秉韜惜費,嵇承志年衰,修防多疏,責端通籌全河為未雨綢繆之計。端疏陳臨河埽工固緊要,無工之地尤須慎防,仁宗韙之。冬,清口水淺阻漕船,端偕尚書姜晟等往視,請展引河,啟祥符五瑞壩,分河水入洪湖助清敵黃,清口乃通。尋授江南河道總督。十年,請疏治雲梯關沙淤,培築桃源以下隄工;又請移建河口束清壩於迤南湖水匯出之處,以資節制;挑清壩外築束清東壩,對岸張家莊增築西壩,留口門二十丈,視湖水大小為束展:詔允行。秋,築義壩。時命侍郎戴均元會籌蓄黃濟運,端與合疏請濬王營減壩以下鹽河,遇盛漲,相機啟放,庶黃減淮強,湖水暢出,堰工亦免著重,從之。 十一年,洪湖異漲,高堰賴新築子堰抵禦,不為害。俄黃水並漲,決鹽河民堰,運河東岸荷花塘亦決。以功過相抵,免議。舊制,南河設正副總河,後裁其副;至是授戴均元為河道總督,端副之。秋,河決周家樓,上游郭家房隄蟄,命端專治郭家房堵口,四閱月工竣。時黃水由減壩六塘河入海,正河斷流,群議改道,上頒示御製黃河改道記,命端視察海口。尋以六塘河下游水勢散漫,難施工作,復頒示御製治舊河記,命端專駐減壩督工。十二年春,工竣,河循故道,加太子少保。秋,海潮上漾,河由陳家浦旁溢入射陽湖歸海,請於黃泥嘴建壩,擇要疏淤,俾仍故道。 十三年,署正總河。先是端屢言河淤由於海口流緩,宜接築雲梯關外長隄,束水攻沙,未及舉。至是兩江總督鐵保疏申前議,並請培高堰土坡,修補智、禮二壩,以備湖漲;復毛城鋪石隄、王營減壩,以節宣黃水:端贊其議。命協辦大學士長麟、戴衢亨察視,惟輟毛城鋪壩工,改建徐州十八里屯雙閘,餘依原議行。夏,湖水漲,端啟智、信二壩,不敷宣洩,壞磚工百餘丈,褫翎頂,降三級留任。尋堵合,復之。時黃水由馬港口分流,經灌河口歸海,命尚書吳璥、侍郎托津會勘,以荷花塘壩工垂成復蟄,降端為副總河。十五年,復授河道總督,裁副總河。端始終主復舊海口堵馬港,命尚書馬慧裕會同督治。兩江總督松筠劾端於河流逢灣取直,以致停淤,上不直其奏,端疏辨,詔松筠無預河務,責端與慧裕速施工,勿游移。尋以洪湖風汛,壞高堰、山盱兩廳工甚鉅,革職留任。松筠復密陳端祗知工程,不曉機宜,糜帑千萬,迄無成功,且恐有浮冒之弊。詔斥端不勝河督之任,革職留工,專任堵築義壩。十六年,命以通判用,復命治李家樓引河。十七年,工甫竣,病卒。 端治南河七年,熟諳工作。葦柳積隄,一過測其多少。與夫役同勞苦,廉不妄取。河工積弊,端知之,憚於輕發,欲入覲面陳而終不得,以至於敗。繼之者為陳鳳翔,河事遂益敝。 |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30冊卷193, 頁567-585 李桓輯 徐端 徐端浙江德… |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30冊卷193, 頁585-589 李桓輯 公諱端字肇… |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30冊卷193, 頁589-594 李桓輯 國家治化洪… |
國史列傳, 3冊卷77, 頁798-812 東方學會編 賞戴花翎三… |
清代河臣傳, 卷3, 頁137-140 汪胡楨吳慰祖同輯 徐端 徐端字肇之… |
出身:監生
履歷 | 任期 | 出處 |
---|---|---|
蘭儀通判(捐) | 乾隆49年-乾隆52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蘭儀同知 | 乾隆52年-乾隆?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睢甯同知 | 乾隆?年-乾隆57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開封府下南河同知 | 乾隆57年-嘉慶?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賞戴花翎 | 嘉慶2年-嘉慶13年 |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30冊卷193, 頁567 |
山東兗沂曹濟道(署) | 嘉慶3年-嘉慶?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江西饒州府知府(未到任) | 嘉慶4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江蘇淮安府知府 | 嘉慶4年-嘉慶7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道銜 | 嘉慶5年-嘉慶?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淮徐道(署) | 嘉慶7年-嘉慶9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丁父憂 | 嘉慶7年-嘉慶[9]年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360, 頁11374 |
加三品頂戴 | 嘉慶9年-嘉慶[15]年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360, 頁11374 |
河東河道總督(護理) | 嘉慶9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江南河道總督 | 嘉慶9年-嘉慶11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副總河 | 嘉慶11年-嘉慶13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太子少保銜 | 嘉慶12年-嘉慶?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江南河道總督 | 嘉慶13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江南河道總督(副總河署) | 嘉慶13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副總河 | 嘉慶13年-嘉慶1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賞還二品頂戴花翎 | 嘉慶15年-嘉慶[15]年 | 國史列傳, 3冊卷77, 頁808 |
江南河道總督 | 嘉慶1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3495號 |
革職留工 | 嘉慶15年-嘉慶16年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360, 頁11376 |
以通判用 | 嘉慶16年-嘉慶17年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 卷360, 頁11376 |
著作:安瀾紀要 迴瀾記要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
曾祖 | 徐元臣 | 祖 | 徐志丙 | 父 | 徐振甲 | 子 | 徐鎕 |
子 | 徐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