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揭晓的2007-2008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徐恭藻的获奖辞是这样的:“以变求变”是他的经营哲学,齐头并进是他的杀手锏,区域做强是他的原则。从一个小商店到二十七座购物广场,从一个业态到五个领域,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现代化民族商业企业的真正含义和神话诞生的原因。
改革成就了利群,利群的发展离不开徐恭藻。“改革开放三十年,利群是受益者,我也是受益者。”徐恭藻说。
股份制改革:改革开放迈出关键一步
“一个改革的年代,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点事。” ——徐恭藻
1975年,徐恭藻成为四流中路百货商店的一名营业员。1978年,他调到人民路百货商店,1984年,年仅28岁的他在全市首批试点企业改革中被民主推选为总经理。徐恭藻的经营能力在那时就显现出来。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人民路百货商店,经济效益大幅度攀升,成为其他商店的榜样。
1988年2月,徐恭藻到市百货公司报到,在体改办公室任科长。第三年,他的身份由“集体”转为“国营”,他也当上了百货公司总经理助理。再一年,他成为副总经理。谈起在市百货公司的经历,徐恭藻是这样说的:“这段经历为我去利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接触商界,开拓视野,并积累了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
在这期间,青岛商业也正在酝酿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当时的利群百货商店只有800多平方米,1988年3月,利群百货商店成为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搭上企业改制“头班车”的利群在短时间内显现出非凡的活力,一时间成为青岛商业的骄子。但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等同于科学有序的发展。到1992年,由于管理混乱、机制老化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利群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此时的徐恭藻临危受命,成为利群新的“掌门人”。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徐恭藻找出了企业的“病因”:当时的利群股份制还很不完善,企业改制只是称谓上的改变,其内部机制和管理方法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多年沉积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弊端,使企业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而此时作为同批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北京天桥百货店已经开始向着真正的股份制推进了。于是徐恭藻就去北京“取经”,回来后,徐恭藻以法律为依据,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运作,在利群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董事会,严格按股份制的法律章程办事。
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利群百货商店又开始显现出勃勃生机。1990年和1991年,利群的年销售额分别为3900万元和3200万元,而徐恭藻到利群之后的1992年,利群的年销售额就创造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达到4600万元。
建设利群商厦: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中,很多有思想、有想像力的人,有了一个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空间。” ——徐恭藻
到利群任职后的第十二天,徐恭藻就在领导班子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造利群人自己的商业大厦——利群商厦。
“当时的青岛除了中山路上有华联、东方、国货等商业大厦,其他地方就没有大型的商业设施。当时的台东除了台东医院(现在的骨伤医院)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之外,其他全是平房。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在台东建设一个大型的商场,这也是我来利群的原因之一。”徐恭藻说。
机遇总是青睐有备之士。此后不久,台东有一个商业项目待建,却因资金需求量太大无人敢于问津。利群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击,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以总投资2亿元和半个月付定金700万元等条件,拿下了项目。“利群商厦”成为1993年青岛市14项重点工程之一。
但形势却是残酷而艰难的,徐恭藻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商厦所需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当时没有一家银行提供贷款,利群自己连几十万元的资金都难以支付。”提起当年的情况,徐恭藻依旧是感慨万千,“几经辗转,在签合同后的第15天,终于一家工行信托投资公司答应给利群贷款700万元,这样定金终于有了着落!”
将700万元的定金支票交付后,利群商厦的建设仍然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徐恭藻就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发行1000万元三年期高利率建设债券,使1000万元资金顺利到位。1992年12月2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利群增资扩股、向社会定期募集股份的申请,利群成为青岛市改革新时期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企业。利群成功以每股1.8元的价格,发行2000万股股票,筹集3600万元资金。这4600万元资金成为建设利群商厦的第一桶金!
1993年1月10日,利群商厦正式破土动工。“当新大楼盖到第三层时,银行贷款终于松动。”徐恭藻告诉记者,“在1992年之前,山东省还没有出现过银团贷款的先例,我在心里盘算,要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利用银团贷款来融资。”
1992年9月,青岛市第一笔也是山东省第一笔银团贷款协议正式签订,由人民银行批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五家银行联合向利群发放9000万元银团贷款。徐恭藻对银行的承诺是:用18个月的时间,让利群商厦在1994年11月开业。
1994年10月底,利群商厦主体和附属楼完工。当年的11月5日,曾经陈旧简陋的台东三路商业街上矗立起了一座现代化商厦——利群商厦正式对外营业。徐恭藻的承诺不是戏言,他让利群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从此,历经岁月沧桑的台东三路因利群商厦而重现青春,再次成为青岛零售商业的一个重要集群地带,利群商厦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台东商圈的灵魂。
理性扩张:打造新的“利群版图”
“商厦都是一个个顺其自然开起来的,到后来就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徐恭藻
利群商厦火了。于是,有人就对徐恭藻提出:“人家都发展连锁,你也不发展连锁?”
徐恭藻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有能力、有魄力,但是他更有他做事情的原则。他认为,1995年和1996年是利群夯实基础的两年。走规模扩张之路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是利群在对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自身优势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决策,但过程肯定要循序渐进。
机会出现在1997年,徐恭藻在开发区看好一个网点。当时的开发区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华,几乎没有什么商业设施,当地的居民大都是周末乘船到市区采购商品。“即使你把耳朵贴在马路上,也半天听不到车轮的滚动声。”徐恭藻笑着告诉记者。
徐恭藻做了一个拓荒者,他以宁愿赔上三年也要抢占开发区的决心,促成了企业迈出市区、实现扩张的第一步。1997年4月30日,利群长江商厦正式开业,利群由此成为青岛市首家以自主经营的方式走出老市区,到“异地”建商场的商业零售企业,这也是利群践行“抢时间、争速度,走规模扩张之路,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策略打出的第一张牌。
“长江商厦的开业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当时最担心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并没有出现,开业时人山人海,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那么多顾客!有些老居民看着商厦开业,都激动地掉下了眼泪!”徐恭藻说,“当时只有一层、营业面积为4400平方米的长江商厦,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达到30多万元!”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及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的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全面疲软。与此同时,佳世客、百盛等中外合资商业企业纷纷“登陆”青岛市场。面对严峻的形势,徐恭藻一方面积极主动学习外资商业先进的经营理念,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果断决策,继续坚持走低成本扩张之路。
然而,利群扩张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徐恭藻经过冥思苦想,最终选择向城乡接合部和周边县市发展。他认为,当时的利群资金实力不足,不具备在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实力,农村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未来市场,农村未来可利用资源将远远大于城市。利群在周边县级市率先布下棋子,占据了当地的主流市场。这样外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几年后再进入的时候,这个市场早已被利群稳稳掌控了。
1998年,利群收购了胶南百货大楼。几年后,这座原本资不抵债的商厦成为胶南商业的龙头企业,利群理性扩张走出坚实一步。
1999年底,利群即墨商厦开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商厦就完成销售2300万元,实现利润130万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门红”。
利群的商厦越来越火,开一处火一处,商界人士不得不佩服徐恭藻的果敢、敏锐与前瞻性思维。利群的商厦也越开越多,2000年8月22日,利群集团的二级扩张店——长江商厦金海岸商场开业,利群集团开始开发新的阶梯式利润增长点;2002年8月24日,利群集团在威海市的第一家2万余平方米的商厦——威海购物广场开业,利群集团首次在青岛区域以外的地级市建立网点,拉开了利群挺进地级市的序幕;2007年1月28日,利群前海购物广场开业,利群在青岛市区已开业5座万米商厦……
徐恭藻的视野越来越宽,他的眼光也转到其他的领域。2001年11月,利群集团自行征地建设的占地25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福兴祥商品配送有限公司办公楼及仓储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利群集团商业物流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2003年9月,青岛德源泰置业有限公司成立,利群集团开始向商业地产进军;2007年4月23日,利群集团青岛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利群集团开始进入药品批发、药品物流配送领域;2007年5月,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连云港“御景龙湾”住宅项目奠基开工……
截至目前,利群集团已经开业万米以上购物广场27座,总经营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便利店800多家,大型物流中心3处,星级酒店6家,连锁药店30余家,批发企业5家,网点遍布青岛各市区以及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淄博、连云港等地,形成了以百货零售连锁为主,集商业物流配送、酒店连锁、药店连锁与药品物流、房地产开发五业态于一体的集团化发展格局。
目前,利群集团还有十几处购物广场、酒店正在筹建,持续保持着快速、稳健的发展势头。“利群准备用3年的时间,走向全国。”徐恭藻雄心勃勃地表示。
利泽群众:彰显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捐款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把企业做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在于此。”——徐恭藻
每年春节前夕,全省范围内的利群各购物广场周边的贫困家庭,就会收到利群集团免费赠送的“新年大礼包”,从2000年开始,利群集团连续9年,共计出资500多万元,开展了“送万家情、暖万家心”活动,向特困家庭赠送“新年大礼包”。徐恭藻说,发放大礼包,就是让贫困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2004年利群商厦成立10周年店庆之际,利群出资100万元成立了“利群公益金”。2005年,利群拿出利群公益金第一年的收益15万元,发起“牵手希望”助学活动,资助150名特困小学生。徐恭藻的想法,是今后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将公益金专款专用,帮助某些固定的特困群体。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徐恭藻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利群集团领导层商量向灾区捐款的事情,5月15日,利群集团捐款201.6万元,专门用于四川省汶川县受灾学校的灾后重建工作,青岛市红十字会特向利群集团授予红十字会最高奖项——“红十字勋章奖 ” ;5月21日,利群2007年股东大会现场,利群集团向参会的股东代表发起向灾区捐款的倡议,集团中层以上党员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共募集捐款和特殊党费59372元;随后,利群集团又响应市总工会号召,向灾区捐款40万元,建设希望小学。
多年来,利群集团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支持慈善事业,扶助弱势群体,在公益事业方面为商贸流通业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2008年的徐恭藻,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广阔舞台上,经过大浪淘沙的零售企业之间的交锋更加激烈,即将走向全国的利群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走过第一个辉煌的利群在徐恭藻的带领下,正放眼未来,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迈进。“扎扎实实走自己的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强、更大!”徐恭藻的话简单、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利群,将会书写更加精彩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