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霞客
人物
徐霞客
2013-04-21883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志在四方,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旅游阶段
 
游历生活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一生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后人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获得成果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积最广阔、发育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这一带游历考察了3年时间,并做了详细的日记,对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区间石灰岩地貌的差异、各种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都有详细科学的记述,因而他的游记成了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的文献。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形成石灰岩奇异地貌的重要原因。由于发育的时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缺乏风化物质,无土壤覆盖,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争奇斗胜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带则不同,它是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音yīlǐ,意思是曲折连绵),忽石峰数十,似锥处囊中一般。用现代地质学的术语说,桂林、阳朔一带体现的是石灰岩地貌发育晚期的情况,柳州西北一带体现的则是处于石灰岩地貌发育最盛时期的特征。可见,徐霞客的观察是很准确精细的,他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的分类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足迹所到之处,他总要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对岩洞、石钟乳的结构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主要著作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一提起旅游达人,男女老少无不想起徐霞客。确实,这老兄做了一辈子“背包客”,仅靠双腿,三十年如一日,“穷游”了21个省区的100多座城市、500多个岩洞及数千个景点,留下了60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里的“穷游”有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他游得很穷酸,主要靠单人徒步,甚至经常雇不起向导他好容易偶尔奢侈一回乘个船吧,结果还惨遭劫匪,差点丢了小命,盘缠被抢夺一空。其二,是指他游览的地方几乎都是穷山恶水、人迹罕至、蛇兽出没、盗匪猖獗之地,各种危险层出不穷。与其说他是在旅游,还不如说他是在玩命,数度出生入死,常陷穷途末路。其三,是穷尽之意,即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耗尽了祖传家产,尝尽了探险的酸甜苦辣,写尽了游记的美妙辞章其实给徐霞客写小传很难。一来,他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压根儿就用不着我们再嘤唆。二来,有他那部《徐霞客游记》留传后世,谁敢再给他写传?那不等于班门弄斧嘛。咋办呢?思来想去,我们突然灵机一动:“对了,写外传,用《百年孤独》的笔法为他写外传,向读者朋友展示一个全新的徐霞客!


明万历十五年,是史上罕见的奇葩之年!这一年的皇帝很奇葩,他在与大臣吵架后竟一赌气就罢工不上朝了,而且一罢工就是二十余年,好像国家大事与他无关样。从此,明朝开始迅速衰落,最终灭亡。这一年的一个新生儿更奇葩,他就是本回主角,于1587年1月5日生于现江苏省江阴市的徐霞客。其实,他本来名叫弘祖,字振之,而“霞客”只是后来的自号。之所以说这徐霞客比罢工的皇帝还奇葩甚至被称为“千古奇人”,是因为他好像就是为旅游而生的。他在有生之年到处考察人文、地理、水流、气象、动植物等现象,以至“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
徐霞客的祖先都是科举能手。一世祖徐锢通过科举成了北宋开封府尹。后来由于战乱,举家迁到偏僻的江阴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徐霞客为第17世孙后来,他的家族发生变故,几乎与科举无缘了。他的高祖徐经本来既有才又有财而且对科举颇感兴趣。他曾带着一大批仆从和银两,浩浩荡荡地进京赶考,对金榜题名志在必得。
胸有成竹的徐经一路走一路玩,一个景点也不漏过,沿途写下众多美妙的游记。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徐经在途中结识了有才而无财的同科考生唐伯虎。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就结伴而行。两人双双走出1499年的考场时,都毫无悬念地得了高分。可意外的是,一封诬告信从天而降。糊涂皇帝断了一桩糊涂案取消了他俩以后参加科举的资格。从此以后,徐经走上了上告的道路,一心想鸣冤翻案,最终在写下《贲感集》后走上了黄泉路,死时年仅35岁。徐经留下遗言子孙耕读传家,决不再踏进科举考场半步!于是,从徐霞客的曾祖父开始,到他的祖父,再到他的父亲,徐经的后人就真的再也不写八股文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游山玩水的兴致,好像这个家族天生就有很强的旅游基因。据说徐霞客的曾祖父的田产多达1.2万亩,家境富裕。游山玩山更不影响他们做学间,想读啥#就读啥书,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因此,这个家族产生了不少奇人。
19岁那年,当徐霞客跪在刚去世的父亲墓前时,他回忆起了自己的幸福童年那时的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家传的众多旅行书,常盼望早日走进书里介绍的山水之中。那时的他特别能读书,不但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那时的他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奇书,虽然家里藏书颇丰,但只要有好书,再贵也舍得买。那时的他压根儿不想为考试而读书,15岁时只是象征性地参加过一次失败的童子试,从此再也没摸过考卷了。那时,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旅游迷,有一次为了不影响游览西湖,他不惜谢绝多位高官来访。他的父亲不但自己喜欢旅游,还经常带着妻儿老小在苏杭之间游玩,这使得徐霞客很早就立下志向,“大丈夫当朝临碧海,暮处苍梧”。从此以后,徐霞客要么在景点中旅游,要么在旅游书中神游在为父守孝三年后,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22岁的徐霞客真的开始了为期6年的第一阶段圆梦之旅。此时,他还只是热身游。一来,他并未远行,只在附近的太湖等地进行试探性的旅游,甚至都没留下游记。二来,他并不长期在外,每次都是“定向而往,如期而返”。三来,他的中长途旅游本领还没过关,比如地理知识登山技巧、渡水秘籍、罗盘导航技术、野外生存能力等都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长期旅游的攻略还有待检验和完善。
1625年9月,当38岁的徐霞客跪在刚去世的81岁老母亲墓前时,他回忆起妈妈如何疯狂般支持自己,特别是如何鼓励自己大胆外出旅游。妈妈本姓王,也是“位奇女子,出自耕读世家,知书达理,见识不凡,胸怀博大。妈妈在19岁嫁到徐家,直到43岁才生下徐霞客,难免对儿子格外宠爱。她坚决支持儿子所做的任何事情,支持儿子继承并发扬光大家族旅游的传统。丈夫去世后,当儿子抛下全家老小独自外出旅游而被质疑为“不孝”时,妈妈挺身而出,为儿子打气,不但亲手给儿子缝制了“远游冠”,而且勇敢地挑起了持家重任,发挥纺纱特长,开没织布工坊,很快推出了远近畅销的“徐家布”。妈妈对儿子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经济上看,“徐家布”的收入是支撑儿子中程旅游的主要经济来源,使儿子能在母
*的大部分时间里在野外畅游。从精神上看,妈妈是儿子游记的忠实读者和听众r让儿子备感得意。30岁那年,徐霞客因夫人病故而精神受到打击,此时财妖,部能别放弃旅游。为了配合儿子旅游,80岁的妈妈竟主动要求儿子带着自己一起"去、还故意走在儿子前面。难怪后人盛赞“客之奇,玉氏成之”。也正是在然蓝粤守孝的三年间,徐霞客结识了一位大,并获赠雅号“霞客”,意指“志在烟”的餐霞饮露者。从此,徐霞客才以此为号,徐霞客之名才开始传遍四方
1641年3月8日,当徐霞客即将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回忆了自己最精彩最艰辛、最悲壮,也是走得最远的万里长途游。为此,他在为妈妈守孝三年期满后,又准备了近十年之久。为了筹集足够的路费,他不惜变卖和抵押了大部分田产。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还得将两个儿子养大成人,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当然此间他还进行了多次中短程旅游。43 岁时,他带着叔祖重游福建。45岁时,他带着族兄游览了天台山和雁荡山等。在50岁那年,徐霞客留好遗言,带上随时准备葬自己的铁锹,开始了最后一次史诗般的旅游。在历时四年的时间里,他三次被抢,四次断粮,还遭遇了同行者病故和向导卷款潜逃等意外。但无论多难,他都一往无前,最终奇迹般一口气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地的大山巨川,写下了《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部分。在此期间的传奇故事多得简直难以言表,幸好这段经历早已众所周知,所以此处略去。当他到达云南腾冲时,不幸身患重病、心力交瘁,更因“两足俱废”而不得不终止游历,被数名壮汉从3000公里外抬回老家,途中披风沥雨156天。回家后不久,他便与世长辞《徐霞客游记》由他的子孙印行后,人们才看到了撰写“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文学家。待到全民旅游时代到来时,他又变成了著名旅行家,以至他的游记开篇之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直到现代,科学家们经认真鉴定才终于断定徐霞客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地理考察中取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比如,在解决长江之源到底在哪里这个世人探索了两千多年的难题时,他取得了比前人更准确、在1978年之前最接近实际情况的结论。《徐霞客游记》更是举世闻名,以至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至今,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都还有徐霞客研究会在研究他的游记
摘选自《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 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