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仪(1826年10月22日-1900年8月11日),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晚清名臣。
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曾上《整顿圜法疏》,提出整顿钱法建议,并奉旨议行。二十年,任军机大臣。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徐用仪和李鸿章、孙毓汶等相结纳,主和,与主战派翁同龢等相抵触,被弹劾为“朋比误国”而退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任会典馆副总裁。后擢升兵部尚书。
后因与主张利用义和团排外的爱新觉罗·载漪等人意见相悖,招来慈禧等人更大的忌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一起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与先前被杀的袁昶、许景澄等五人被称作是“庚子被祸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光绪帝下诏为其平反。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六里乡),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
徐用仪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徐用仪出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二十二日(10月22日),咸丰九年(1859年)通过顺天乡试。同治初年,担任军机章京,兼职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升鸿胪寺少卿。光绪三年(1877年),担任太仆寺少卿,并升职为大理寺卿,跟过去一样掌管军机处。后来升职为工部侍郎,并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历任兵部侍郎与吏部侍郎等职,最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曾上《整顿圜法疏》,提出整顿钱法建议,并奉旨议行。[1]
宦海沉浮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加封为太子少保。
当时在甲午战争前夕,整个朝廷都在争论要和还是要战,主和派枢臣孙毓汶被弹劾罢免之后,由翁同龢接任,翁同龢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徐用仪在讨论政事时起了冲突,徐用仪被赶出枢廷,并解除所有官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再度亲政,徐用仪复职,并推荐太常寺卿袁昶,刚好许景澄回到京城,两人都被命令与徐用仪一同任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徐用仪并任会典馆副总裁。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迁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为兵部尚书。[1]
庚子五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最早是光绪帝推动的百日维新新政让中外都赞同,而王储却一直没有人选(光绪帝无子女)。端王载漪掌权之后想要废掉光绪帝,可是害怕外国人反对,听闻
徐用仪像
徐用仪像
义和团“拳民”有神奇的力气,又仇恨西教,想要以此来协助压抑外国人,并召他们进入北京,而义和团因此受到官方的保护而更加壮大。徐用仪提议希望严格禁止义和团的行动,但是不被接受,而在德意志帝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害后,徐用仪害怕的说:“灾祸将由此开始!”,并劝告庆亲王奕劻,厚葬克林德。
后来,各国兵舰到达津沽,朝廷召集廷臣一起讨论是和或战。徐用仪、许景澄、袁昶及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等五人一起上书说:“奸民不可纵,外衅不可启。”认为要严逞肇事的义和拳民,并与八国联军议和。但是载漪等人主战甚力,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主张。徐用仪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到使馆讨论缓兵的事宜,被主战派认为是奸邪。[3]
7月29日,许景澄与袁昶先被杀害,徐用仪自知也即将被杀害,但是依然意气自如。8月11日,徐用仪被逮捕,并送到庄王载勋府邸。徐用仪并没有辩驳,只说:“灾祸来临了,死又怎么样呢?”就和立山、联元一同于菜市口被处死。过了三天,联军就进入北京,而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往西离京。[4]
死后昭雪
慈禧后悔当初不听徐用仪等人之言,才招致如此巨大的损失。于是在同年12月,对徐用仪等五大臣“开复原官,以示昭雪”,光绪帝下诏为徐用仪等人平反,恢复旧有的官称。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4]
轶事典故编辑
资助张元济
戊戌政变(1898年)后,维新运动失败,积极主张变法维新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当时张元济三十一岁,遂携家离京南下,这是张元济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临行前,时年七十二岁的徐用仪赠银二百两。这笔银子解决了张元济全家迁居上海的费用,张元济毕生感戴,晚年每每念及此事。[5]
编纂县志
光绪二年(1876年),徐用仪丁忧在乡,纂成《海盐县志》(与海盐县令王彬合编)二十二卷,加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六册,传本尚多。今大陆、台湾均将其收入方志影印丛书发行。徐用仪序云:“合图表、考录、传记储体,成书二十有四卷。五考:首舆地,卜方域也;次食货,有土斯有财用也;次典礼,既富而后教也;次武备,礼乐不废兵戎也;次祥异,即天变以验人事也。舆地考中,水利、海塘二事关邑利害,志之特详。后之览者,庶几知所重乎。”这部光绪版海盐县志,资料丰富翔实,几乎包罗了清以前海盐县各方面地情资料。[5]
历史评价编辑
《清史稿》: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6]
严复: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7]
朱福诜:呜呼!公之死节,重于泰山,既蒙朝旨昭雪,士大夫闻之涕洟,海内识与不识,莫不同声悼惜,及灵舆南旋,自京师以至乡里,沿途设祭,中外人观者,咸太息泣下,何其忠义之气深入人心,如是之甚也。生荣死哀,在公宜可以无憾,然公出处语默之大节,所谓君子之道,焉可亡也者。唯福诜知之最深,盖有他人所不能言者,在诜乌可以无言乎!当甲午东事之起,公在枢府,时主战仪者蜂起,率皆集矢于济宁,公独持平,言者遂并及公。[8]
杨逸明:绿池终日映闲云,石兽苍凉草色新。冤死老臣蒙擢用,圣恩添得尚书坟。[5]
墓址编辑
徐用仪墓是海盐县内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全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忠愍公徐用仪墓”。占地约1500平方米,形制宏大,气象肃穆,中轴线上依次为墓道、华表、石牌坊、石亭、半月池、祭坊、墓庐、石兽、石翁仲和祭桌、墓碑、墓冢等。石牌坊上书“圣旨”两字,两旁石柱上楹联为“宏济艰难臣事尽,乘机陷害圣心知”。
異名 | 種類 | 出處 |
---|---|---|
忠愍 | 諡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筱雲 | 字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6698號 |
吉甫 | 字 | 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 頁887 |
小雲 | [不詳] |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頁1234 |
水竹居 | 室名 |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頁1234 |
Xu Yongyi | 漢語拼音 |
引文出處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5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3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4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2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6698號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664號 |
清國史, 11冊, 頁725-727 |
清史列傳, 8冊卷62, 頁38-40 |
清朝碑傳全集, 5冊, 頁3987-3989 |
清朝碑傳全集, 3冊, 頁2137-2138 |
履历
履歷 | 任期 | 出處 |
---|---|---|
刑部主事(捐) | 咸豐?年-咸豐?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軍機章京 | 同治1年-同治?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 同治2年-同治3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刑部主事](主事) | 同治3年-同治7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員外郎 | 同治7年-同治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郎中 | 同治8年-同治?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方略館纂修 | 同治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御史 | 同治8年-同治?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方略館收掌兼纂修官 | 同治9年-同治?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五品京堂 | 同治11年-同治12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鴻臚寺少卿 | 同治12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軍機章京 | 光緒2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太僕寺少卿 | 光緒3年-光緒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大理寺少卿 | 光緒5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太常寺卿 | 光緒5年-光緒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左副都御史(署) | 光緒7年-光緒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大理寺卿 | 光緒8年-光緒10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署) | 光緒8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工部左侍郎(左侍郎) | 光緒9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右侍郎(署) | 光緒9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 光緒10年-光緒20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工部右侍郎 | 光緒10年-光緒14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右侍郎(兼署) | 光緒10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左侍郎(兼署) | 光緒11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刑部左侍郎(署) | 光緒13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刑部右侍郎(署) | 光緒14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工部左侍郎 | 光緒14年-光緒1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右侍郎 | 光緒1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左侍郎 | 光緒15年-光緒16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戶部右侍郎 | 光緒16年-光緒1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吏部右侍郎 | 光緒18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吏部左侍郎 | 光緒18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軍機大臣上行走 | 光緒19年-光緒20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太子少保銜 | 光緒20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戶部左侍郎(兼署) | 光緒23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 光緒23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 光緒24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會典館副總裁 | 光緒24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左都御史 | 光緒25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吏部尚書(署) | 光緒25年-光緒?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兵部尚書 | 光緒25年-光緒26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3391-1號 |
关系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稱謂 | 姓名 |
---|---|---|---|---|---|---|---|
曾祖 | 徐錫命 | 祖 | 徐養惠 | 父 | 徐槐廷 | 子 | 徐士鍾 |
子 | 徐士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