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人物 > 徐庶之 河南省光山县人(一)
人物
徐庶之 河南省光山县人(一)
2017-02-25179
徐庶之 (1922.9-2002.8),河南省光山县人。中国著名国画家,西域风情画派开创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委员,新疆画院名誉院长,新疆政协常务委员,新疆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陕西省国画院顾问,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特邀名誉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有《保畜》、《阻归图稿》、《帕米尔之春组画》、《西域群像图卷》、《翰海天山》、《丝路重镇古龟兹》、《曙光映神州》、《万年长青》、《锦绣山河》、《铁铸江山壮牛群》、《刁羊》、《驼铃敲碎万山秋》、《天山幽境万马腾跃》、《烹茶图》等。 
人物简介

徐庶之,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著名国画家,西域风情画派开创者,国家一级美术师。1946年开始攻画,次年在宝鸡举办个人画展,得到各界好评。后从师赵望云先生学画。擅长山水、人物、动物、风情画作。1949年后任职于西安西北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1953年自愿要求投身于边疆的美术文化建设事业至1993年调回陕西省文联。先后任职于西北文化部,西北画报社,新疆画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展览馆、新疆博物馆、新疆画院等单位 。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新疆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委员,新疆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新疆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陕西省国画院顾问,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特邀名誉会长。代表作品有《保畜》、《阻归图稿》、《帕米尔之春组画》、《西域群像图卷》、《翰海天山》、《丝路重镇古龟兹》、《曙光映神州》、《万年长青》、《锦绣山河》、《铁铸江山壮牛群》、《刁羊》、《驼铃敲碎万山秋》、《天山幽境万马腾跃》、《烹茶图》等。作品《春 耕组画》1956年获全国青年美展奖。出版有《天山南北集》、《徐庶之西域写生》、《徐庶之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徐庶之》等。
作品特点

徐庶之为中国美术事业奋斗了一生,近半个世纪艺术生涯中在山水画造诣上,已创立起“西域风情画派”,他既是开创者又是这一画派的中流砥柱。他的创作呈现出一派西域风情面貌,在他创作的题材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他的边疆风光画面上既无似曾相识的画谱气,也难以找到院校所崇尚的大师们的笔痕墨迹。他的画风古拙而朴茂清新,构图自在,气势天然,充满生活情趣,笔墨淋漓,粗、狂、僻、涩、浑然天成且情韵有致。他的作品从现实出发,把民族人物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与新疆特有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新的格局和款式。
艺术评价

情溢边疆以真现美

徐庶之作品集
徐庶之作品集
古人云:"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笔墨生情,以情动人,是艺术的灵魂。情从何来?首先是艺术家要以满腔热情投入生活,在丰富的生活源泉中搜集素材,与人民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本功。

徐庶之先生在创作道路上辛勤地迈出了这一步。1954年,他刚到新疆工作,一月的新疆风雪迷漫,滴水成冰,他足蹬毡筒,头戴皮帽,身着棉衣,打起背包,乘上大卡车,经过帕米尔高原7天的跋涉,到达南疆的柯尔克孜民族居住区。他以顽强的精神克服生活习惯不同、民族语言不通的困难,用手比划,沟通感情,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画了数百张速写,他通过绘画交朋友,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此后,他在农村基层建立了生活基地,经常下到民族地区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1956年到伊犁地区写生,1958年到精河县劳动,1962年去和田、于田、喀什、塔什库尔干写生,1963年又去和田、喀什,1964年去伊犁喀萨克州,1965年在头屯河区社教,1972年到乌拉泊劳动,1979年到阿尔泰体验生活,10多年生活劳动在群众之中。无论伊犁河谷、阿尔泰山林、帕米尔高原、吐鲁番盆地、苏巴什古城、塔里木沙漠、湖畔、草原,都有他走过的足迹,他身边积累数了千张生活速写素材。

生活的真不等于艺术的真,但生活的源泉,却为他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徐庶之先生在深入生活,大量写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作,《帕米尔集市》、《叼羊》、《和田巴扎》等是他前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雄厚的速写素材痕迹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田巴扎》一画中描绘了300多个人物的形态,驼队、牛车、羊群,生动多彩,栩栩如生。《叼羊》画中,前面奔驰的马群,矫健勇敢的人物,互相争夺,交相私语,刻画得十分深刻,画面后面的观众约有四、五十人,虽然远小,却形态各异,足见徐庶之先生的速写功力。从画集中我们看出,从1977年起,他已进入创作的高峰期,每年都有几幅作品问世。1984年徐庶之赴库尔勒、库车、拜城等地千佛洞临摹古代壁画,丰富了他的艺术涵养和技巧,同时在这个时候他也应邀走遍了全国各地,与许多画家进行了艺术交流,使他的艺术表现走向成熟,构图的完整多变,色彩的浓艳明朗,人物的刻画入神,笔墨的气韵生动,技巧灵活熟练都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艺术效果。例如《除却冬装为尔忙》,以清朗的笔法表现了剪羊毛姑娘聚精会神劳动的情态,以简约的线条准确地描绘了对象的头巾、衣裙、羊毛,无论在造型、质感、神情,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傍晚》一画中,作者忆写画出了伊犁河畔人民丰收的喜悦,以洒脱的笔墨,表现了辽阔的景色,前景一道墨青色的地面,表现出河边马路的尘土飞扬,中景马车奔驰,车上的人依靠着粮袋,扬鞭远眺,远景以淡赭墨画出三湾,野鸭墨点,表现出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作者以大画家的手笔,充分抒发了对生活的豪情惬意。

《欲穷千里目》一画以仰视深远的透视,大胆地构出了人所未见的画面,一山突兀、人立山巅,顶天而望,中间雪原牧牛,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这样的画面,也只能被徐庶之先生从生活中捕捉得来。

徐庶之先生画集中充满着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艰苦迁徙途中表现出牧人的豪情,如《塞外鸣驼走天涯》、《驼铃响碎万山秋》、《登得一山又一山 悠悠来去有何难》;在高山密林中抒发牧人的幽情,如《凌风直上翠微巅》、《松林深处养鹿闲》、《白杨千障牧牛来》;在劳动中表现人民欢情,如《伊犁河上奶香飘》、《除却冬装为尔忙》;在牧野中表现人们的爱情,如《风景宜人情语长》等等。徐庶之先生笔墨有情,触景生情,以情动人,一幅幅画面表现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留恋故土,乐观幽默的动人情感。同时也反映徐庶之先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艺术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