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徐再思 (二)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
2017-02-2586
作品 [双调·蟾宫曲] 《春情》(即[双调·]折桂令b]] 《春情》) 「原文」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⑴,盼千金游子何之⑵。证候来时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黄仲金 书)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黄仲金 书) [注释] ⑴馀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⑵何之:到哪里去了。 ⑶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译文]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赏析」 起首三句,连用三个"相思",直接擒题,并为叠韵,少妇哀怨之独语彷若可闻,相思之深、相思之切,自然流现,痴情少妇的一往情深可见。"平生不会相思"先作一跃,同时也见女子的娴熟贞静。由"不会",到"才会",进入了纯洁的初恋,自然是一往情痴,"才会相思"是情窦初开,然而还未来得及品味幸福的感觉,"便害相思"。 次三句,使用鼎足对的排列方式,以春景写春情,铺陈了相思的情态:若浮云之坐卧不宁,若飞絮之魂不守舍;若游丝之恹恹欲病,对偶工整,形容尽致。 再次二句,借着一缕余香,写出引起相思的原因,离别后,缥缈余香空留,正如不定芳踪难觅,生活中只能有无尽的等候、盼望,这浓烈的相思何诉? 末四句,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时"字重复押韵,回环反复,写出相思症发之时,就在惨淡的气氛下,灯半昏,月半明,长夜孤寂、相思难堪的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既写出相思的环境,也写出相思症候发作的规律。此处四句一韵,累累如贯珠,声情具备,感人之至。 全曲运用了散曲中"半独木桥体"、 首尾连环叠韵等形式特点,颇能尽其情致。曲词陈情直露而又精雕细刻,曲折回环而又婉转流美,曲意与李义山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春蚕"句相若,堪称写情神品。 折叠〔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①,三更归梦三更后②。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③。 枕上十年事④,江南二老忧⑤,都到心头。 〔注释〕 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③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马周故事。 ④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沈既济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自己的辛酸遭遇。 ⑤二老:父母。 〔赏析〕 漂泊在外的游子,雨夜栖宿在旅馆,其心境该是何等凄凉。归家的好梦似是被风雨声惊醒,于是便再也睡不着,万千思绪都到心头。开头两句叠用数量词,如闻雨声嘀嗒,读来既抑扬顿挫,又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厚,以下的一切都是在雨声中展开的。本篇题为"夜雨",实则写羁旅之愁苦。 (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双调] 殿前欢· 观音山眠松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译文) 观音山:疑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 眠松:睡卧状的松树。 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格物总论》:"松树磥柯多节,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避乖:元离红尘。乖,离。 岁寒心: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指其具有抵御严寒的意志。故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翠蜿蜒"句:谓青藤缠绕在松树上,沿松树而俯仰。 "秦皇"句:《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乃上泰山,立石封词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靖节"句: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辞》中有"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字句。 "丁固"句:丁固,字子贱,三国吴人。《吴书》记载:丁因为尚书时,曾梦见松树生于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果然官至大司徒。 (赏析) 此曲借松喻人,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紧扣"眠松",用曲写实又句句不离咏松,构思精巧。用拟人化手法,又善于联想,长于点染烘托,塑造完美的松树形象,也是作者所仰慕的高人的象征 折叠朝天子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 真山真水真画图, 一片玲珑玉。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 销金锅锦绣窟。 老苏,老逋, 杨柳堤梅花墓。 (赏析) 作品中"宜晴宜雨"使人不禁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两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曲前四句种在描写西湖的美景,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西湖湖光山色的迷人美景和耗费巨财的惊心,然后四句则旨在抒情。"老苏"、"老逋"分别指的是苏轼与林逋;而"杨柳堤"则指苏堤,"梅花墓"指林逋墓,引用"老苏"和"老逋"的故事,虽然没有直接发表议论,只把两个名、两个地名罗列在一起,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表达了词人一方面希望像苏轼一样出仕为国出力;但另一方面又企图想林逋一样过着隐居避世的日子,而词人自己就深深地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 此曲写西湖的湖光山色,极尽描写西湖的繁华,但最后却落在了象征高雅(苏堤--苏轼)与恬淡(林逋--梅花墓)这两个景点上,显示了诗人的深意追求。全曲造境简单清奇,化用典故、民谚得体,为描写西湖的佳作。 折叠阳春曲·皋亭晚泊 水深水浅东西涧。 云去云来远近山。 秋风征棹钓鱼滩。 烟树晚。 茅舍两三间。 折叠梧叶儿 芳草思南浦, 行云梦楚阳, 流水恨潇湘。 花底春莺燕, 钗头金凤凰, 被面绣鸳鸯: 是几等儿眠思梦想! 折叠凭栏人 髻拥春云松玉钗, 眉淡秋山羞镜台。 海棠开未开? 粉郎来未来? 折叠清江引 相思有如少债的, 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 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折叠喜春来 春云巧似山翁帽,古柳横为独木桥, 风微尘软落红飘。 沙岸好,草色上罗袍。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小瀛洲外小红楼。 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折叠阳春曲 玉环梦断风流事, 银烛歌成富贵词。 东风一树玉胭脂, 双燕子,曾见正开时。 折叠清平乐题碧梧苍石图珊瑚网名书题跋卷八 (词) 西风吹断。帆迥浔阳岸。水影碧涵天影漫。倒印片云孤雁。琵琶旧谱新成。舟中应有苏卿。愁耳不堪重听,声声又复声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越调】天净沙·秋江夜泊 创作年代:元代 作者姓名:徐再思 文学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名称:越调 曲牌名称:天净沙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越调】天净沙⑴ 秋江夜泊 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船系浔阳酒家⑵。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⑶。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浔阳:今属江西九江。白居易《琵琶行》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句。 ⑶多情司马: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折叠编辑本段曲牌格律 《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小令兼用。其格律如下: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上(平)。 △平平仄, △平△仄平平。 ("△" 为可平可仄,加黑体表示韵脚)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徐再思的散曲多写江南景致和闺情春思,曲风端谨秀丽,雍容平和,婉约工巧,清新自然,属清丽派,曲风被朱权评为"如桂林秋月"。这首小曲也是情景交融之作,旅舟停泊于浔阳江边的酒家,仅此一点就极具诗情和画意。这支小令可谓白居易《琵琶行》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曲子语言很浅显,读起来却有万分的意境。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徐再思 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与张可久、贯云石为同时代人。钟嗣成《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一生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现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后人将其散曲与贯云石(号酸斋)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 折叠编辑本段评析 这首小曲也是情景交融之作,旅舟停泊于浔阳江边的酒家,仅此一点就极具诗情和画意。此小曲可谓《琵琶行》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 |